趙京朝(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
?
第二屆司法學論壇會議綜述
趙京朝(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
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由華東政法大學司法學研究院主辦的“第二屆司法學論壇暨‘審(檢)委會改革和司法責任制落實’研討會”在上海召開,來自全國司法實務界和學術界的七十余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此次研討會。
本屆論壇的主題涵蓋審(檢)委會改革理論與實踐前沿、司法責任制完善與落實、司法學學科建設和法律共同體構建等領域。司法學作為研究司法理念、司法制度和司法實踐的學問,司法機制運行和司法責任制落實是此次司法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司法學研究的重要領域。以司法哲學、司法文化學、司法倫理學、司法社會學、司法行政學、司法管理學等視角分析和研究司法改革與司法管理的理論和實踐問題是當務之急。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學者以司法學學科視角,分析了改革前審(檢)委會存在的問題,總結了當前審(檢)委會改革的理論和實踐成果,對進一步完善司法責任制的一般路徑進行了探討,為加快司法學學科建設、深化司法改革、完善司法管理,推進依法治國進程,提供了諸多有價值的借鑒成果。
審(檢)委會改革是司法改革的重要內容,是實現“審理者裁判,裁判者負責”改革目標的重要基礎。研討會上,專家學者首先對審(檢)委會制度的理論價值進行了闡釋。最高人民法院應用法學所范明志副所長認為,從國家治理角度來看,審委會制度作為我國司法制度特有的決策機制和工作模式,并非案件審理的基本方式,而是確保個案統一實施國家重大司法原則、確保個案公正的重要決策機制。上海虹口區檢察院張建專委認為,業務決策的權威性是檢委會制度的存在基礎,檢委會可以在疑難復雜案件及重大管理問題上發揮最終決策職能,是確保司法檢察業務、司法行政管理有效開展的重要保障。
在審(檢)委會的功能問題上,上海市閔行區法院黃祥青院長認為,審委會是確保司法公正的重要手段,應將審委會討論范圍明確集中于案件法律適用問題,以保持法律適用的統一性。同時,案件質量評估和隊伍管理也應當是審委會的重要職能。廣西欽州中院盧上需院長認為,公正司法事關人民切身利益,事關社會公平正義,事關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在疑難復雜案件及涉及國家社會重大利益的問題上,司法機關需要以集體智慧確保個案審理取得良好社會和法律效果。重慶四中院孫海龍院長認為,改革中制定的審委會規則,應當包括提高審判質效、推出精品案例,總結審判經驗、統一裁判尺度,加強隊伍建設、培養精英法官,解決實際問題、完善審判機制四個方面的職能。而華東政法大學張勇教授則認為,在改革過程中,應當堅持完善檢委會的功能定位,有效發揮檢委會統一法律適用、進行類案指導、重大疑難案件決策等方面的職能作用。
在此基礎上,與會專家學者還對審(檢)委會改革的一般路徑進行了探討。江蘇高院李玉生副院長認為,一是應當在業務水平較高、經驗較豐富的法官中選任審委會委員,優化審委會組成結構。二是應當將審委會職能集中于宏觀指導或法律適用的討論上,明確審委會職能。三是應當細化合議庭提交討論案件流程,完善審委會的議事規則,提高審委會運行實效。上海市檢察院龔培華副檢察長認為,檢察院的職能影響著檢委會功能定位,應當從司法性、行政性、監督性的職責定位角度探討檢委會的改革路徑。最高檢理論研究所謝鵬程則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推進檢委會改革,一是應當在專職委員、業務部門負責人中間選拔檢委會成員,提高一線干警配比。二是應當完善、細化檢委會議事程序,合理確定發言、表決順序,確保檢委會決策科學性。三是應當進一步明確檢委會討論案件、事項范圍,切實提高檢委會運行效率。
華東政法大學崔永東教授認為,逐步淡化審(檢)委會行政色彩和個案審理功能是今后審(檢)委會改革的主要方向,應當進一步優化審(檢)委會組成結構,完善審(檢)委會議事規則,強化審(檢)委會總結在司法經驗、進行類案指導、司法管理職能,為確保司法公正、提高司法公信力提供制度保障。
毋庸置疑,司法責任制是司法改革的牛鼻子。按照司法改革的制度要求,凡是進入法官、檢察官員額的,均要在司法一線辦案,要對案件質量終身負責。司法責任制的內涵包括賦予法官、檢察官審案判案的權力,及加強監督制約,把對司法權的法律監督、社會監督、輿論監督等落實到位兩個方面,只有保證法官、檢察官做到“以至公無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把司法權關進制度的籠子,讓公平正義的陽光照進人民心田,才能讓老百姓看到實實在在的改革成效。
與會專家學者對司法責任制中賦予法官檢察官權力范圍進行了闡釋。上海市檢察院羅昌平認為,司法主體的權力問題是司法責任制首先應當解決的核心問題。以檢察院為例,司法責任制落實應當在堅持憲法法律規定,堅持檢察長、檢委會對重大案件領導權的前提下,通過權力清單的形式,明確賦予員額制檢察官相應的權限。對于完善辦案組織機構問題,則可以借鑒吉林省檢察院的實踐經驗,實行扁平化管理原則,在減少辦案組織行政約束的同時,進一步強化辦案權力的監督約束。上海大學李清偉教授則認為,明確法官、檢察官權力范圍的最終的目的是保證公正司法。在改革的過程中應當保證權力義務的有機統一,不履行義務或不合格的履行義務,均應當負擔相應責任。即法官檢察官在履行職責的過程中,如果有不當的行為,而被追究其責任,是正當的也是符合司法的基本規律。最高法院《關于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責任制的若干意見》中,也明確了法官裁判權力和應當承擔的責任。在案件審理過程中,由主審法官或合議庭獨立認定事實、適用法律,獨立裁判、獨立簽發法律文書,并對裁判負責承擔相應責任,即便是在由審委會討論的案件,合議庭及審委會委員也應當對裁判結果負責,做到了權責一致,審理者裁判,裁判者負責。
上海虹口區法院席建林院長也認為,司法責任制的核心在于權責界定和權責一致。司法管理需要從重視行政管理向重視審判管理轉變,需要從對行政主體的管理向以法官為主體的管理轉變,理論上很簡單,但實際操作起來卻非常復雜。首先應當明確審判權力的范圍和側重點,應當在親歷性的原則下,確保法官可以獨立根據證據規則和法律規定對案件作出裁判。其次,監督是司法責任制的重要保障,應當明確監督的客體、范圍和運行機制。舉例來說,法院內部監督的客體,應當以訴訟中當事人的實體權利和程序權利是否實現為衡量標準。司法責任制落實過程中,還應當進一步加強審判管理,尤其是在當下案多人少矛盾日益凸顯的背景下,需要通過審判管理,合理配置司法資源,提高案件審判質效。
審判權運行機制改革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著重需要解決影響審判權依法獨立公正行使的一些關鍵問題。華東政法大學博士研究生葉肖靜建議,首先要強化合議庭審判的職權,實行從“合而不議”向“合議庭成員共同負責下的共同法官責任制”轉變。在合議制的實際運行當中,案件審理工作在合議庭成員,包括陪審員之間分配并不均衡。承辦法官承擔了大部分實質性的審理工作,合議庭其他成員參與審理和獨立發表見解的意識和能力需要進一步加強。應當探索“合議庭成員共同負責下的主審法官責任制”,落實合議庭作為法定審判組織對案件審理共同負責的法律屬性,強化合議庭成員在主審法官的主持下分工配合,完善合議庭成員在閱卷、庭審、合議等環節共同參與和制約監督機制,逐步消除合議庭運行當中“合而不議”、“形合實獨”的問題。要完善監督機制,實現從行政化的模式向司法責任制模式轉變。合議庭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的強化,必然伴隨著對合議庭及其成員的監督的加強,以及對相關責任機制的完善。那么健全差錯案件與違法審判的責任追究機制,明確法官辦案差錯責任的確定標準和責任范圍,合理區分一般差錯和重大差錯責任,在追究責任的同時,必須要建立一個法官辦案責任豁免制度,才可以保證法官有權辦案的同時,能夠敢于辦案。
濟南大學講師劉家楠則認為,審判管理在一定程度之上,管的其實應該是國家層面的一個政策問題,應當明確究竟什么糾紛應該由法院來解決,什么糾紛不應該由法院來解決。在國家與社會關系中間,司法的地位會決定司法改革的地位,決定我們未來的走向,應當基于司法經驗、審判改革經驗、檢察改革經驗的基礎之上,對司法學體系改革作出分析判斷。
與會專家學者還系統闡釋了構建司法權力清單應當遵循的一般原則。席建林院長認為權力清單應當包括三種,一是正面清單,也就是權力清單,應當明確界定哪些職責是法官、檢察官必須要做的,應當如何培養法官、檢察官對正義的感情,如何盡量達到讓每個當事人都感到司法的誠意。二是負面清單,或叫禁止清單,即應當明確哪些行為是禁止法官、檢察官做的,即什么不能為。三是免責清單或者叫做豁免清單,應當明確哪些什么情形法官檢察官免于追究責任,豁免清單是確保法官、檢察官敢于擔當的制度設計。例如,在當前的司法實踐中,法官、檢察官需要面對越來越多的惡意、虛假訴訟,就需要在尊重司法規律的基礎上,讓裁判者敢于根據證據規則的獨立判斷,敢于擔當。
葉肖靜博士還認為,從“權力界限不盡明確”向“權力清單”轉變是審判管理改革的重要內容,應當進一步明確院庭領導審判管理權限,厘清此前院庭領導的審判職責與管理職責之間的界限存在交叉、模糊不清之處,在這個方面可以借鑒自貿區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經驗,對院庭長的審判管理監督職責采取清單管理的模式。一方面設置權力清單,從正面規定院庭長的審判管理職權,另一方面設置負面清單,規定院庭長不得越級或超越分管范圍進行的管理。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央對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提出了明確具體的要求,而司法學作為直接服務于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學科,在理論界和實務界的共同努力下,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和豐碩的成果。華東政法大學司法學研究院雖然成立時間不長,但已經在學科建設、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等方面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績,初步建立起具有較強科研能力的梯隊,在學科體系方面也做出了積極的探索,2014年以來,華東政法大學司法學研究院在崔永東教授的帶領下,已推出多部司法學專著、出版了司法學研究、審判管理系列論文集和研究輯刊、舉辦了多場學術研討會。中國人民大學、吉林大學、山東政法大學等全國多所高校也均建立了司法學學科,與司法實務界一同,努力為司法改革提供學術支撐、理論引導和智力支持,取得了豐富研究成果。
與會專家學者對司法學學科發展和學科建設進行了探討。浙江工業大學法學院石東坡教授總結了司法學學科建設的一般規律和主要進展。他認為,司法學的研究有著自覺性、前瞻性及針對性。司法學研究既是中國司法實踐的理論提純和總結,又是對于司法制度進行的理論上的批判和設計。司法學的研究指向應當把握研究對象的包容性和集中性,進一步凝練和充實司法學的學理內容,盡快開展司法學分支學科的建設。2014年以來,華東政法大學從四個方面推動了中國司法學研究取得顯著進展。一是創建、發掘和規劃了司法學的學科體系,提出了司法傳統的現代性轉換的學術問題。二是論述了司法學原理的理論范疇和理論命題,夯實了作為司法學原理層面的理論基礎。三是以司法理論貫通了司法理念、司法制度和司法實踐的研究,將司法體制改革的理論研究置于學術的視域平臺和檢驗之上,確立了司法學作為學科整體的解釋能力和批判力。四是廓清了司法學學科體系的內部構成和外部關系,我們也非常欣喜的看到這次論文集中有針對司法學內部學科結構的專門論述。
華東政法大學博士后葛天博認為,司法學作為一門在探索中的且正在興起的學科,雖然我們從理論上尚沒有理出足夠的邏輯,但是從政法院校的學科布局,專業設置到方向的確定,以及實務部門在新一輪的司法改革當中對司法理論支持的需求來講,司法學學科的地位,已經在司法理論和實務界得以確立。作為一門學科建設的對象,有必要對司法學學科的子學科進行體系化的建構,而要對司法學學科進行建構。司法學學科的設計當中需要理論界應更多的去著眼于基層建設,實務界應盡可能的把自己的問題先進行歸類,總結司法管理、司法權運行、司法責任、司法認知,包括司法心理和司法語言等方面的問題。以南京彭宇案為例,一個并不復雜案件為何能導致中國在某一方面產生令人擔憂的倒退。這種疑問的背后恰恰反映出司法學把實踐研究與我們的理論研究緊密地結合起來的必要性。
研討會上,上海律師界代表劉春雷、葉萍律師還闡釋了不斷加強法律共同體建設的觀點,劉春雷律師認為,律師和當事人接觸更緊密,可以起到良好的橋梁作用,從司法受眾的角度為制度獻言獻策。葉萍律師認為應當從三個方向共同構建法律共同體。一是要有共同的信仰。法律人應當信仰法律、敬畏法律,這是法律職業共同體構建的一個最基本的支撐點。二是要有共同的追求。無論我們是法官、檢察官、律師,還是學者,法律人應當共同追求公平正義。我們可以根據法律,根據不同的賦予我們職責和權利的法律,可以去推動公平正義的實現。三是要有共同的專業的素養,即通過法律學系和專業訓練獲得擁有共同價值的法律思維方式。
(責任編輯 朱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