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臺縣國土資源局 葉海明
打造新增用地“示范園”實現園區土地“零閑置”
天臺縣國土資源局 葉海明
天臺縣大力推進批而未供天和閑置土地處置工作,以規劃面積2500畝的產業用布功能區為試點,通過借勢、借力、借貼實現涉土“ 零信訪” ; 以上下聯動、實時監控、掛牌施工實現建設“ 零違法” ; 嚴把準入關、代辦關、配套關實現土地“零閑置”,打造新增用地“示范園”,從而成100億元,入庫稅收5億多元,成為全縣最大的連片集聚工業平臺。
(一)借勢借力,公開統一,實現涉土“零信訪”
1.借力實現“三統一”。天臺工業園區產業用布功能區位于天臺縣平橋鎮(中國過濾布名城)的東北部,距縣城8公里,距上三高速白鶴出口5公里,交通便捷,地理位置優越。該鎮成立征地政策綜合協調辦公室,著力構建陽光征地工作常態化管理運作機制,出臺陽光征地格式文本,做到“征地主體統一、征地價格統一、村留地政策統一”。明確國土部門是征地管理主體,鄉鎮人民政府和街道辦事處是征地和房屋拆遷安置的實施主體,其它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實施征地。園區內所有土地一律同地同價,杜絕“陰陽合同”,并邀請當地“兩代表一委員”實時監督。
2.借勢實現“三到位”。一是思想工作到位。抽調農村工作經驗豐富的骨干力量,成立征地工作組,進村入戶,摸清被征地農民的基本情況及基本要求,組織其親朋好友及當地威望人士參與思想工作。二是獎勵措施到位。尊重農村習俗,選擇適宜地塊建造公墓,無償提供墓穴,對提前搬遷墳墓的,在原有補償基礎上,每穴再獎勵200元。園區共搬遷墳墓5000多穴,其中80%以上提前搬遷。三是資金落實到位。落實專人,為每個被征地農戶統一辦理銀行賬戶。堅持專款專用,即時支付,杜絕“白條”。截至目前,已完成征地2200多畝,發放征地(包括土地補償費、青苗補償費、安置補助費)款1.3多億元,辦理失土農民社保1916人,落實村級留用地78.4畝。
3.借貼實現“三公開”。利用村級政務公開欄、移動短信等方式張貼告知書,注意保存影像資料備查。一是公開征地基本情況。在收到征地批準文件10個工作日內,發布《征地告知書》。二是公開征地調查結果。堅持“一把尺子量到底”,每個數字大聲重復三遍,由兩人記錄核對,邀請被征地村負責人和農戶現場核實,簽字確認,集中公布。三是公開征地聽證告知。將擬征土地的補償標準、安置途徑,告知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戶,并告知享有申請聽證的權利。
(二)全程監管,全民監督,實現建設“零違法”
1.上下聯動無縫銜接。土地出讓后,國土部門在5個工作日內將出讓合同主要內容抄送當地政府,明確關鍵時間節點,包括土地出讓價款繳款時間、合同約定開竣工時間等。在約定開工和竣工前30天,均書面函告業主。業主開工時,以書面方式告知當地政府及轄區國土所。建設期間,轄區國土所每月不少于一次進行實地督查,及時填寫、上報相關數據和影像資料,錄入統一監管系統。截至目前,共發放提醒通知書22份,受讓企業均按時開工和竣工。
2.實時監管無時不至。每宗土地開工建設時,規劃部門和園區指揮部工作人員統一定樁放樣,設立固定醒目標志。監管人員一日兩次到場巡查,直至圍墻砌筑完畢。要求施工單位必須按照劃定紅線砌筑圍墻,嚴禁擅自擴大占地面積,占用公共道路或綠化用地。對違法用地的施工單位列入“黑名單”進行通報,并一律拆除違法建筑,由業主承擔相應的經濟損失。開園以來,入園企業全部按照受讓面積施工建設。
3.掛牌施工無人不知。實施“掛牌施工”制度,園區內新開工項目,一律在施工現場醒目位置張貼公示牌,直到項目竣工并通過驗收。公示牌由園區統一制作,長2米,寬1.5米,公示建設項目名稱、用地批準機關及文號、土地用途、用地面積、建筑面積、開工和竣工時間等內容,接受全民監督,把開工壓力轉變為施工動力。
(三)嚴把“三關”,選商引智,實現土地“零閑置”
1.嚴把準入關,變“招商引資”為“選商引智”。摒棄“揀進籃子都是菜”的觀念,成立聯席會議,對入園企業產業指標、投資指標、能耗指標、效益指標、社會影響,以及自有資金保障或銀行資信等進行綜合評審。截至目前,園區共拒絕高能耗、高污染企業5家,園區入園企業48家,共用地1500多畝,100%按時開工建設,形成以工業用布為主、以電器機械為輔的產業格局,其中工業用布占全國總產量的20%以上。
2.嚴把代辦關,變“掌柜”為“店小二”。成立“代辦直通車”,要求規劃設計、能評、環評等多家中介機構即到即辦,協調發改、經信、建設、環保、消防等相關部門聯合踏勘,一次性受理相關資料,統一辦理開、竣工相關手續。目前,園區已建成企業45家,正在建設企業3家,已投產33家,其中園區二期第一批7家企業在3個月內就全部領到施工許可證,審批時限縮短一半。
3.嚴把配套關,變“選擇題”為“填空題”。該園區選址在低緩丘陵,地勢高低不平,基礎設施投入巨大,全縣統一思想,不做“選擇題”,甘做“填空題”,實施“五通一平”建設,確保土地成片開發。每宗土地出讓時,全面滿足“凈地”要求,即宗地權屬清晰,安置補償到位,土地用途明確,規劃條件明了,具備開工建設的基本條件。截至目前,園區基礎設施投入逾1.3億元,8條主道路全面硬化、綠化、亮化,水、電、管道天燃氣和排水、排污等管網全部建成,日處理20000噸的污水處理池和10千伏雙回路高壓專線投入使用。
總結天臺產業用布功能區,新增建設用地做到管理“六個化”。
(一)征地管理統一化
這是實現陽光征地的基礎,明確了征地管理主體、實施主體,確保征地政策“一個口子進出”,杜絕多頭管理、多頭施政;杜絕截留、挪用、虛報冒領征地補償費,切實維護被征地農民的合法權益。
(二)征地調查規范化
征地調查是實施啟動征地程序的第一個環節。規范化就是做到,未進行用地預審(掛牌、拍賣出讓項目除外)、無征地范圍紅線的項目,不得啟動實施征地調查工作程序;未發布《征地告知書》的,不能開展征地調查;未確認征地調查成果的,不得發布《聽證告知書》;要求舉行聽證的,不得拒絕、推諉。
(三)征地報批程序化
明確征地報批程序:征地材料收集→報批項目庫建立→批次組件→批件審查→上報審批。為加快報批速度,天臺縣國土資源局把土地征收和農轉用報批的職能延伸到基層國土所,確保第一時間介入。
(四)土地供應凈地化
“凈地”是指擬出讓地塊土地權利清晰,安置補償落實到位,沒有法律經濟糾紛,地塊位置、使用性質、容積率等規劃條件明確,具備動工開發所必需的其他基本條件。凈地出讓,便于受讓企業在第一時間動工建設,縮短竣工投產時間。
(五)批后監管實時化
建設用地批后監管由國土部門與園區管委會或鄉鎮政府共同監管。緊扣關鍵接點,如土地出讓價款繳款時間、合同約定開工時間、合同約定竣工時間等。開工時間以業主開工報告為準,日常監管以管委會為主,實時跟蹤、定期報告建設進度。
(六)村留地管理項目化
按征地面積的8%落實村留地。縣政府成立村留地開發管理領導小組專職抓,堅持多形式、多渠道推進開發利用,壯大集體經濟。對于自建項目資金已落實或合作項目已簽署初步意向協議的,優先安排用地指標。鼓勵村留地項目按自建自用模式使用集體土地辦理供地手續。
產業用布功能區通過管理“六個化”,實現“三個零”,提升了園區整體形象,開創了“三贏”局面。
(一)企業受益
一方面,企業省心省力。進入產業用布功能區,無需擔心政策處理遺留;功能區指揮部全程代辦相關手續,企業放心建設。二期7家企業已全部建成投產。另一方面,企業做強做大。浙江華基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前身為平橋鎮一家普通的濾布企業,2011年取得產業用布功能區48畝土地,轉型為環保企業,2014年投產,2015年產值上億,稅收近3000萬。
(二)群眾受益
一方面,為被征地群眾辦理失土保進而轉為社保,解決了群眾后顧之憂。同時創造了就業機會,從“農民”變為“工人”,提高群眾實際收入。另一方面,安置村留地,壯大村集體經濟。天臺縣已落實12個留地項目(該功能區有2個),已開工建設。
(三)政府受益
一方面,促進了節約集約用地。2015年,天臺縣節約集約用地水平首次躍居臺州市第一,示范園功不可沒。另一方面,增加了新的稅源。2015年,天臺實現生產總值187億元,增9%;財政總收入、地方財政收入分別達25.89億元、15.03億元,增7.4%和7.1%;固定資產投資171.27億元,增31%。市對縣(市、區)經濟社會考核位居臺州市第二、獲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