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偉
(中共重慶市委黨校,重慶400041)
在新中國建立以后的近30年中,毛澤東帶領黨和人民,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展開大規模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改革開放,為實現中國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紀念毛澤東逝世40周年、誕辰123周年的時刻,回顧他提出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戰略及其思想理論,總結其成敗得失,有重要意義。在改革開放30多年后的新的歷史條件下,習近平繼承、發展毛澤東的戰略思想,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戰略。將其聯系起來進行考察研究,其意義就更加重大。
毛澤東提出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戰略及其相應的戰略思想,主要體現于毛澤東及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其他成員的著作中,體現于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及一系列基本方針和第一至第四個五年計劃之中。概括起來,有以下主要內容。
在他的彪炳史冊的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的開幕詞中,毛澤東豪邁地宣布:“我們正在做我們的前人從來沒有做過的極其光榮偉大的事業”——“將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共和國。”[1]350這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共和國”之所以偉大的基礎性內涵,毛澤東早就胸有成竹了,這就是他在七大上講的“中國的工業化和農業近代化”[2]1081,就是他在七屆二中全會上講的把“落后的農業國變成先進的工業國”[3]1433。后來,他把這個內涵講得更全面、更科學了,這就是中國的“四個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原來要求是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科學文化現代化,現在要加上國防現代化。”[4]116如果將“科學”與“文化”作作區分,毛澤東實際上提出的是“五個現代化”。眾所周知,這是鄧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戰略目標和習近平強調的“兩個一百年目標”的重要基礎。
總結自鴉片戰爭以來的歷史經驗,毛澤東得出一個基本結論:“只有社會主義能夠救中國”[5]214,“社會主義是中國的惟一的出路”[5]267。這就是說,“在現代中國的條件下,只有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才能真正解決我國的工業化問題”[6]143。因此,毛澤東一以貫之、反反復復將中國的現代化定性為“社會主義現代化”。
正是因為有“社會主義現代化”這個堅定的戰略方向,所以毛澤東提出了“社會主義革命與現代化建設并舉”的發展戰略。他強調,對“結合在一起的”革命和建設,“絕不可以分割起來和互相孤立起來去看,絕不可以只強調一方面,減弱另一方面”[1]432。為什么不能將它們分割開來呢?毛澤東作了回答:“中國只有在社會經濟制度方面徹底地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又在技術方面,在一切能夠使用機器操作的部門和地方,統統使用機器操作,才能使社會經濟面貌全部改觀。”[1]438
可見,把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這兩大任務結合起來,同時并舉,相互促進,形成我國現代化發展的政治方向和歷史內涵,這是毛澤東社會主義現代化戰略的一大特點。對這個戰略的歷史依據,毛澤東后來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談話》中還作了理論上的闡述:“生產關系的革命,是生產力的一定發展所引起的。但是,生產力的大發展,總是在生產關系改變之后……解決所有制問題,再大大發展生產力,這是一般規律。”[4]132從“歷史規律”高度提出的“社會主義革命與現代化建設并舉”的戰略思想,既強調了生產力對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筑的決定作用,又強調了生產關系對生產力、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巨大反作用,政治意義和方法論意義都是非常巨大的。這一戰略,尤其是其“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本內涵,為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是毛澤東留下的寶貴遺產。并且,至今仍然應是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不可違背的戰略思想。
在20世紀50年代我國合作化運動高潮中,毛澤東集中地思考了中國現代化發展的速度和規模問題,并指出:“中國的工業化的規模和速度,科學、文化、教育、衛生等項事業的發展的規模和速度,已經不能按照原來所想的那個樣子去做了,這些都應適當地擴大和加快。”[7]223毛澤東的結論是:中國的現代化步伐要趕超資本主義強國。可以說,這是中國“發展速度”問題的實質。
毛澤東在1955年3月明確提出:“要在大約幾十年內追上或趕過世界上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1]392后來,他又講了那段著名的話:“這是一種責任。你有那么多人,你有那么一塊大地方,資源那么豐富,又聽說搞了社會主義,據說是有優越性,結果你搞了五、六十年還不能超過美國,你像個什么樣子呢?那就要從地球上開除你的球籍!”[5]89毛澤東之所以一再要求“多快好省”,甚至不恰當地反“反冒進”,甚至“大躍進”,都是為了要實施趕超戰略。
“趕超”思想的產生,是有必然性的。因為,新中國“一窮二白”,又處于敵對的帝國主義的全面封鎖之中。正如毛澤東所說:“如果不在今后幾十年內,爭取徹底改變我國經濟技術遠遠落后于帝國主義國家的狀態,挨打是不可避免的。”[4]340因此,加快中國的經濟發展速度,極大地提高我國社會生產力,努力趕超發達國家,一定成為中國現代化戰略的“必選項”。所以,盡管在實施“趕超”戰略中出現過“大躍進”那樣的重大失誤,但是,毛澤東和我們黨并沒有放棄“趕超”戰略,相反,是進一步修正、完善、豐富了“趕超”戰略。毛澤東就總結其經驗教訓,提出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長期性問題,提出了社會主義的“兩階段”觀點,尤其是提出了用一百年時間去趕超西方列強的戰略思想,提出了我國現代化建設“兩步走”的戰略設想,等等①參見毛澤東:《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談話(節選)》,《毛澤東文集》第8卷。。
到1964年12月,毛澤東再一次明確地強調了中國的“趕超戰略”:“我們不能走世界各國技術發展的老路,跟在別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們必須打破常規,盡量采用先進技術,在一個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的現代化的強國。”[4]341這個戰略思想,為黨的歷屆中央領導集體所直接繼承,并成為鄧小平“三步走”和習近平“兩個一百年”發展戰略思想的重要基礎。
毛澤東還認為,中國必須盡快建立起獨立的、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可以說,這是中國“發展規模”問題的實質。在八大上,毛澤東要求“必須在三個五年計劃或者再多一點的時間內,建成一個基本上完整的工業體系”[6]145。由于“大躍進”的耽誤,黨和國家在60年代中期對這一目標的完成期限,定在了“1980年以前”[8]479。事實上,到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確實建立起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這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而且,它對于我國后來在改革尤其是對外開放中也能堅持獨立自主的立場,也具有深遠的意義。時至今日,這“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仍然是“大國的現代化”的基本內涵。
在建立獨立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的過程中,一貫堅持獨立自主的毛澤東,提出了“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的方針。他講:“我們的方針是,一切民族、一切國家的長處都要學,政治、經濟、技術、文學、藝術的一切真正好的東西都要學。但是,必須有分析有批判地學,不能盲目地學,不能一切照抄,機械搬運。”[5]41這個重要方針,對我們今天的對外開放,仍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這就是眾所周知的、毛澤東從戰略高度提出的“中國工業化發展道路”。
毛澤東認為,西方的傳統工業化道路,是從血腥的資本原始積累開始的道路,中國絕對不能走;蘇聯的工業化道路,則是以犧牲農業和輕工業為代價,片面發展重工業的道路,這也損害人民的利益,中國也不能走;中國必須走出一條既符合自己的特殊國情,又符合現代化規律的新的工業化道路。他指出:“工業化道路的問題,主要是指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的發展關系問題。”[5]240對此,他制定了“發展工業必須和發展農業同時并舉”[5]241的發展戰略,即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以重工業為中心,以農、輕、重為序安排國民經濟發展的戰略。1962年,黨的八屆十中全會正式將毛澤東提出的“以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主導”的戰略方針確定為“發展國民經濟的總方針”[10]。
工農業同時并舉的戰略,既體現了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規律,又符合我國由農業國向工業國轉變的歷史要求。盡管我國在當時的實踐中,仍有過分發展重工業的偏頗,然而,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歷史上,畢竟是毛澤東首先概括了農業發展對工業化的六大戰略意義[5]199-200,并首次提出一個新的戰略思想:“在一定的意義上可以說,農業就是工業。要說服工業部門面向農村,支援農業。要搞好工業化,就一定要這樣做。”[5]200因此可以說,“工農業并舉”戰略,開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既別于西方資本主義道路,又別于蘇東較僵化的社會主義道路的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道路的先河。
毛澤東在“七千人大會”上強調:“工、農、商、學、兵、政、黨這七個方面,黨是領導一切的。黨要領導工業、農業、商業、文化教育、軍隊和政府。”[4]305后來,他在“九評”①即“九評蘇共中央的公開信”——《關于赫魯曉夫的假共產主義及其在世界歷史上的教訓》。中批評所謂“全民黨”觀點時又強調:“無產階級的領導作用,就是通過共產黨的領導來實現的,在一切部門中,都必須實行黨委領導的制度。”[11]可見,關于改革開放以前我國的政治戰略是“人治”的說法,是不妥的,應該是“黨治”——以黨治國。“黨治”的實質是集體領導,而“人治”的實質是個人專斷,不能混為一談。毛澤東在“文革”時期發展起來的個人專斷作風,不能代表他整個的政治戰略,不能代表黨在整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政治戰略。
正因為強調“黨治”,而且,還將黨治作為國家政治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所以順理成章,毛澤東特別強調在執政的條件下“治黨”——保持黨自身的純潔性并實現執政黨自身的現代化。黨的八大為此制定了三大原則:其一,“黨必須不斷地提高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思想水平”;其二,“必須發揚黨的群眾路線的傳統”;其三,“必須貫徹執行集體領導和黨內民主的原則”[6]157。這些戰略思想,尤其是強調通過加強黨內民主建設來實現黨自身的現代化的戰略思想,對我們今天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仍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在強調“黨治”的同時,毛澤東也將法制作為了政治現代化的重要戰略。1954年,他在通過新中國首部憲法的全國一屆人大上,要求“用憲法這樣一個根本大法的形式,把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原則固定下來……(憲法)通過以后,全國人民每一個人都要實行,特別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要帶頭實行”[1]328。1957年,他在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上將“法制問題”作為一節,專門做了論述,并“要求所有的人都要遵守革命法制”[7]359。盡管后來出現了“文革”那種“老和尚打傘——無法無天”的局面,但它并非是毛澤東想要的我國政治現代化的理想境界,而是由“天下大亂”達到“天下大治”的非常措施(盡管這也是錯誤的)。所以,我們今天仍然應該珍視毛澤東的法制戰略遺產。
毛澤東一直把建立一個政治民主、經濟繁榮、文化昌明的新中國,作為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根本任務。他在抗日戰爭期間就立誓:“不但要把一個政治上受壓迫、經濟上受剝削的中國,變為一個政治上自由和經濟上繁榮的中國,而且要把一個被舊文化統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國,變為一個被新文化統治因而文明先進的中國。”[12]663他在新中國建立前夕又預言:“隨著經濟建設高潮的到來,不可避免地將要出現一個文化建設的高潮。中國人被人認為不文明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將以一個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現于世界。”[7]5
回應“國家需要迅速發展經濟和文化的迫切要求”[5]229,毛澤東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他講,這兩大方針“是促進藝術發展和科學進步的方針,是促進我國的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的方針”[5]229。從這個角度看,也可以說,“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即“鳴”“放”并舉,實際上也就是毛澤東的文化現代化發展戰略。
“鳴”“放”并舉的戰略,吸取了我國歷史上科學、文化發展的經驗,總結了我們黨領導科學和文化發展的經驗和教訓,符合社會主義社會科學和文化發展的客觀規律,是使中國的科學和文化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實現現代化的重要指針。在文化軟實力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的今天,其指導意義仍然重大,也可說更為重大。
綜上所述,由于有五大“并舉”,所以可以說,毛澤東關于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本戰略方針,是“兩條腿走路”。這是毛澤東“現在(1958年——引者注)的提法”——“在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前提下,發展工業和發展農業同時并舉,以及其他幾個同時并舉。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兩條腿走路的方針。”[13]33而且,他在八屆六中全會上對這一方針作了理論與實際兩個方面的闡述:“馬克思主義的對立統一學說,在我國,在1958年有一個很大的發展。在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條件下,工業和農業同時并舉,重工業、輕工業同時并舉的思想,確立了。中央工業和地方工業同時并舉的思想,確立了。大洋群、中洋群、小土群,土洋結合群,總之,大型與中小型企業的對立統一,洋與土的對立統一的思想,確立了。”[11]638
歷史地看,毛澤東的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戰略及其思想理論,基本上是正確的,但是,他和我們黨在實施這些戰略時,出現了一些較大的戰術性錯誤。例如,“革命與建設并舉戰略”及其基本思想是正確的,但“抓革命、促生產”的戰術就失誤了;“趕超戰略”及其基本思想是正確的,但“大躍進”的戰術就失誤了;“中國式工業化發展戰略”及其基本思想是正確的,但“以鋼為綱”的戰術就偏頗了;“黨治與法制并舉戰略”及其基本思想是正確的,但“黨政不分”有戰術性失誤;“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戰略及其基本思想是正確的,但過分強調意識形態領域中階級斗爭的戰術就失誤了;等等。而且,有的戰術錯誤反過來又扭曲了原本正確的戰略,導致戰略失誤。例如,革命與建設并舉戰略,由于戰術錯誤的影響,后來被放棄,換成了“以階級斗爭為綱”,后來發展到進行“文化大革命”,等等。這些失誤,有探索過程中較難避免的一些客觀原因,也有毛澤東后來“驕傲起來”的主觀原因,經驗教訓還需總結汲取,但重要的是,我們不能以毛澤東和我們黨的戰術性失誤,來否定毛澤東社會主義現代化戰略及其思想理論,正如鄧小平所說,“毛澤東的錯誤在于違反了他自己正確的東西”[11]298;更重要的是,我們要繼承、發展毛澤東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戰略及其思想理論,繼續推進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領導我們繼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鄧小平指出:“三中全會以后,我們就是恢復毛澤東的那些正確的東西嘛……基本點還是那些。從許多方面來說,現在我們還是把毛澤東已經提出、但是沒有做的事情做起來,把他反對錯了的東西改正過來,把他沒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當長的時期,還是做這件事。當然,我們也有發展,而且還要繼續發展。”[14]30鄧小平對毛澤東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戰略與思想有歷史性的繼承與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和黨中央在繼續繼承、發展著毛澤東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戰略與思想。
在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歷史性成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輝煌前景已經明朗的歷史時刻,習近平提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戰略思想。“中國夢”,是對孫中山先生“振興中華”思想的繼承和弘揚,是對毛澤東“中國應當對于人類有較大的貢獻”思想的繼承和弘揚。而其“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與毛澤東“將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共和國”的戰略目標、與鄧小平“分三步走,(到建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戰略思想,更是一脈相承、緊緊相銜接的。
海外有評論說,習近平提出“中國夢”,是要淡化中共理論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色彩,增強中國的民族主義色彩。這種觀點是錯誤的。首先,“中國夢”強調的是要弘揚愛國主義,而不是在強調民族主義。民族主義是狹隘的觀念,我們黨歷來反對。其次,我們黨的理論的意識形態屬性,與它的愛國主義屬性,與它的人民性,都是統一的。只有共產黨能夠帶領中國人民實現“中國夢”,所以,要實現“中國夢”,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可見,“中國夢”戰略思想既增強了黨的理論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色彩,同時也增強了它的人民性色彩,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要努力實現的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
如前所述,毛澤東“社會主義革命與現代化建設并舉”的戰略,是對歷史唯物主義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辯證統一原理的實際運用,有重大的方法論意義。而習近平代表黨中央提出的“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既強調必須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如期建成改革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經濟更加繁榮、政治更加民主、文化更加昌盛、社會更加和諧、生態更加良好的全面小康社會,從而充分體現了生產力對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筑的決定作用,又強調必須以全面深化改革為動力、以全面依法治國為保障、以全面從嚴治黨為關鍵,以實現全面小康,從而充分體現了生產關系對生產力、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所以,其戰略思路與方法論意義與毛澤東“社會主義革命與現代化建設并舉”的戰略思想是一脈相承的。當然,由于歷史背景和實踐要求、實踐條件都有巨大的歷史進步,因此,“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廣度與深度,也都有巨大的歷史進步,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戰略提升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高度。
如前所述,毛澤東提出了“打破常規”的發展理念,要求盡量采用先進技術,在一個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強國。而且,在《論十大關系》中,毛澤東還提出了“以農輕重為序”發展經濟、沿海工業與內地工業并重、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調動國內國外一切積極因素等重要的發展方針,尤其是,毛澤東在我們黨內率先提出了“共同富裕”的理念[1]436。直到今天,這些發展理念和發展方針仍有重大的指導意義。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世界經濟復蘇低迷這新的歷史條件下,在一系列新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需要解決的實踐要求下,習近平代表黨中央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我國經濟社會能夠實現效率更高、質量更好、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指南。這五大新發展理念,對于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繼而基本實現現代化,都具有重大的戰略指導意義。
早在1949年底,毛澤東在制定新中國的外貿方針時就明確指出:“蘇聯當然是第一位的,但同時要準備和波、捷、德、英、日、美等國做生意。”[1]35在《論十大關系》中,毛澤東提出了把“國內國外的一切積極的因素,直接的、間接的積極因素,全部調動起來”的戰略方針[5]44。他還指出:“從一九五八年起,我們就確立了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的方針。”[4]305在西方國家對我國進行禁運和封鎖時,毛澤東還指出:“美國現在搞禁運……它不禁運,我們就要同它搞貿易,就要同英國、法國、西德等國家都搞貿易。”[15]287這些都說明,毛澤東和我們的黨和國家是想要對外開放的,但是,正是由于當時西方國家對我國的敵視態度和禁運、封鎖政策,我國才無法對西方世界開放。當然,由于我國當時經濟落后,“還拿不出東西同它們搞”貿易,所以,毛澤東認為“對外貿易只能起輔助作用,主要靠國內市場”[11]641。繼承毛澤東以寬廣的眼界看待中國與世界關系的戰略思想,超越其“主要靠國內市場”的階段性思想,在改革開放推進了35年之際,習近平代表黨中央提出了建設“一帶一路”的重大戰略決策。“一帶一路”發展戰略不但將推動我國的對外開放實現從“引進來”為主到“走出去”為主的飛躍,推動我國經濟實現從“仿造型”(被動地接受別國技術與標準)為主向“創造型”(主動地使用自主技術與標準)為主的飛躍和“中低端”向“中高端”的飛躍,而且,將推動歐亞大陸和太平洋、印度洋地區乃至整個世界經濟、政治格局的歷史性變革,其戰略意義、歷史意義都是非常重大的。
如前所述,毛澤東一再強調“社會主義是中國的惟一的出路”。社會主義道路在政治上的集中體現,就是毛澤東講的“總結我們的經驗,集中到一點,就是工人階級(經過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這就是我們的主要綱領”[3]1480。在改革開放之際,鄧小平又強調了“四項基本原則”,堅持并發展了毛澤東的政治發展戰略。在中國迅速崛起并更加廣泛、深入地參與世界經濟政治生活這樣新的歷史條件下,習近平強調要“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16]。他還形象地指出:“‘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一個國家的發展道路合不合適,只有這個國家的人民才最有發言權。”[17]這既通俗又科學的“鞋子合腳論”,強調要堅持改革開放尤其是政治體制改革的正確方向,既彰顯了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穿自己的鞋”、走自己的路的成功經驗,又總結了許多原社會主義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穿西方的鞋”、走西方的路但卻陷入經濟長期停滯、社會劇烈動蕩、政權頻繁更迭的失敗教訓,戰略意義非常重大。
如前所述,毛澤東強調要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文明先進的中國”,要把中華民族升華成為“一個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繼承這些重要的戰略思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習近平強調,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魂聚力,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和道德滋養”[18]190。在改革開放已全面持續推進近40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已得到較充分發展的當今中國,社會結構多層化、利益多元化、價值觀多樣化的特征非常突出,如果不能用有廣泛社會共識的核心價值觀去引領,則社會可能又成為“一盤散沙”,以價值觀為靈魂的文化也可能“碎片化”而難以昌盛。由此可見,只有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魂聚力”,才能全面推進包括“雙百方針”在內的文化發展戰略,建設“文明先進”的中國。
毛澤東高度重視黨的建設,視其為黨的“三大法寶”中最重要的“法寶”,要求把黨建設成為“一個有紀律的、思想上純潔的、組織上純潔的黨”[2]261。在黨即將執掌全國政權的前夕,毛澤東更是提出了“兩個務必”的執政黨建設方針,為保持黨的純潔性、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我們黨面臨長期執政、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外部環境“四大考驗”和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脫離群眾、消極腐敗“四大危險”,而管黨治黨又一度出現了失之于“寬、松、軟”,腐敗問題和作風問題突出的情況下,習近平代表黨中央提出了“基礎在全面,關鍵在嚴,要害在治”的“全面從嚴治黨”戰略思想,其核心內容之一,就是強調“加強紀律建設是全面從嚴治黨的治本之策”[18]119。將黨的政治紀律、組織紀律、廉潔紀律、群眾紀律、工作紀律、生活紀律“挺在前面”,嚴格執行、違紀必責,就一定能夠保持黨的純潔性。
綜上所述,毛澤東提出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戰略與思想,開辟了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習近平提出的一系列新的戰略與思想,繼承、發展了毛澤東的戰略與思想。以這些寶貴的戰略與思想為指導,我們一定能夠實現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
參考文獻:
[1]毛澤東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毛澤東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中共黨史文獻選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G].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
[7]毛澤東選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8]周恩來選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9]人民日報編輯部,紅旗雜志編輯部.關于赫魯曉夫的假共產主義及其在世界歷史上的教訓——九評蘇共中央的公開信[N].人民日報,1970-06-14.
[10]中國共產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十次全體會議公報[N].人民日報,1962-09-29.
[11]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7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82.
[12]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毛澤東.讀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批注和談話:上卷[Z].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1998.
[14]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5]毛澤東外交文選[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4.
[16]習近平.在首都各界紀念現行憲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2-12-05.
[17]習近平.順應時代前進潮流促進世界和平發展——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的演講[N].人民日報,2013-03-24.
[18]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2016年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