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碩
隨著我國社會法學地位的提高,社會法學研究領域和層次得以拓展。而法社會學在西方已經具有百年歷史,20世紀初傳入我國,對我國法學思潮影響較大。由于我國法社會學發展缺乏理論底蘊,雖然對此研究的學者和研究成果頗豐,但對法社會學本身追問卻很少。從社會學角度積極探究我國社會法學對法社會學產生的影響,探究法社會學在我國傳播源流、學術風格與發展趨勢,有助于完善我國法社會學科的建設和法學流派的形成。
由董保華撰寫的《“社會法”與“法社會”》(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出版)一書,對探討我國社會法學對法社會學的影響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作者從法社會的視角出發,通過案例與雜談考察了法律制度在現實社會中的存在狀態,分析了社會空間的萌發,論述了法學研究引入社會維度的必要性。作者還系統性地闡述了“第三法域”的觀點,提出了法律對整個社會關系的規范應當引入宏觀、中觀與微觀的分層理念,應當對社會法、公法、私法進行界定。
全書分為上、中、下三篇,上篇概述了我國社會法理論爭鳴的歷史沿革,從歷史與邏輯視角透視了社會法的體系;探索了“第三法域”,如對社會法、事實上的契約關系、社會基準法與相對強制性規范、社會法的調整模式進行了探索;論述了勞動權與三種本位觀、勞動法律關系的客體、勞動關系的調整模式、社會保障法與勞動法的界定、社會保障法的受益主體、工會法與勞動法的相互關系等問題。在學術爭鳴部分探索了“第三法域”中的契約與身份,從社會法的視角探索了經濟法的理論問題,對經濟法與社會法關系進行了考辨。在社會法的本位觀部分,論述了廣義社會法與中義社會法、和諧勞動關系的思辨、勞動力派遣的道德譴責與理性評價等問題。在中篇對“法社會"的現實進行了觀察與分析,在制度觀察部分,重點探討了我國勞動安全監察制度的法學理論,探索了我國科技人員管理體制的完善、國際勞工標準的本土化、“過勞死”的法律、薪酬管理規定的變化和實施等;論述了我國消除就業歧視立法的理論轉向和制度構建、集體合同的主體與法律責任、集體合同的模式等。在案例分析部分,列舉了“黑磚窯事件”引發的法律與道德思考,“開胸驗肺”事件揭示出的勞動者權益保障法治觀念,從東航“飛行員集體返航”事件引發的勞資沖突思考,從“本田罷工事件”引發的薪酬問題思考,從裕元罷工事件引發的對“強制補繳”制度的思考。從以上諸多事件中引發了作者對規范勞動者維權行動的制度選擇、我國社會保險權利救濟制度等問題的思考。在下篇“社會法”與“法社會”中,從劉漢黃故事引發了關于“布衣之怒”的聯想、從馮繽故事引發了關于法官告法院的感慨、從中石油故事引發了關于“加油”的冷思考等。
法社會學作為研究我國法律與社會關系的學科,是法學與社會學相互結合的產物。中國法社會學初創時沿用西方法社會學的理論框架,伴隨著這門科學的進步與發展,受到我國社會學和社會法學的影響,社會法學對建立我國語境下的法社會學理論體系起到了促進作用。我國法社會學不僅要汲取西方資源,更要跳出西方理論框架,構建具有中國社會法律特色的學科,擔負起解決我國社會轉型的歷史使命。法社會學是我國社會發展的需要,它的產生與發展受到我國社會學和社會法學的影響也是必然的,但我們不能對法社會學期望過高,它不可能解決所有社會問題。中國法學研究要具有自己的學術特色,造就我國的法社會學學術大師,為我國法社會學研究提供理論支持,創作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法社會學學術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