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錫賓
探索志愿互助養老服務個人儲蓄賬戶制度
劉錫賓
2013年年底,浙江就已經是全國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兩大省區之一。為更加有效地應對日趨嚴重的人口老齡化問題,筆者建議“十三五”期間,浙江應率先探索實施建立志愿互助養老服務個人儲蓄賬戶制度,開辟養老新途徑,構筑應對老齡化新格局。
志愿互助養老服務個人儲蓄賬戶制度,即凡是在浙江省境內,年滿18周年以上的常住居民和非常住居民,具有勞動能力,只要本人志愿,經注冊登記,均可開設志愿互助養老服務個人儲蓄賬戶,并將其參加志愿互助養老服務的勞動時間以服務小時數存入其志愿互助養老服務個人儲蓄賬戶內,由其在未來養老時支配和使用。該賬戶為實名注冊制,一人終生只能擁有一個專門賬戶和賬號,賬戶內積分,由其擁有者所有、支配和使用,可換取同等數量和質量的志愿互助養老服務時間,用于其晚年養老時消費使用。
建立志愿互助養老服務個人儲蓄賬戶制度為供給側方面的養老戰略舉措。志愿互助養老服務個人儲蓄賬戶制度能夠與現有的養老保障辦法、全面二孩政策等應對人口老齡化舉措相輔相成,耦合聯動,構筑一個綜合性的應對老齡化新格局,開辟養老新路徑,減輕政府、社會和個人用于養老的資金壓力,從供給側方面為應對人口老齡化提供新動能。
實行建立志愿互助養老服務個人儲蓄賬戶制度,能夠為經濟增長提供新增長點。實行志愿互助養老服務個人儲蓄賬戶制度后,將促進養老服務業自身產業鏈的延伸和養老產業與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多元化、個性化需求,同時人們在相當大程度上減少了個人和家庭應對養老的貨幣性支出,相應地增加了個人或家庭可用于消費的資金,消費對生產的促進作用也將進一步增強。
建立志愿互助養老服務個人儲蓄賬戶制度能夠在較大程度上起到社會穩定器的作用。實行建立志愿互助養老服務個人儲蓄賬戶制度,下崗、失業人員只要參加了該活動,便能在未來獲得相應的養老回報,同時也減少了社會勞動力資源的閑置浪費,為下崗、失業人員融入社會提供了新路徑,將對維護社會穩定起到良好作用。
實行建立志愿互助養老服務個人儲蓄賬戶制度,可為解決老齡化特殊問題和復雜問題,提供新思路、新手段和新路徑。一是有助于解決城鄉養老倒置和人口老齡化區域差異大的問題。通過參加志愿互助養老服務活動,獲得的積分,可大大減少其養老的經濟負擔,緩解城鄉養老倒置問題。對于浙江人口老齡化較嚴重的東北部地區,當地居民憑其積分可用于養老,從而能夠在較大程度上減輕這些地區的地方政府、企業和家庭用于應對老齡化的財務支出。二是有助于降低純老家庭、空巢獨居老人、失能老人等特殊老年人群養老負擔。三是有助于極大地增強社會養老的能力,化解養老新難題。人們可以通過平時參加志愿互助養老服務的積分,或者通過其子女或親朋好友的轉讓的志愿互助養老服務積分,增強應對養老的能力。同時也能夠最大程度地調動社會各界人士投身于養老服務業,為養老服務業提供豐富的人力資源和專業技術支撐。
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人口資源優勢。據省統計局1%人口抽樣調查數字,截止到2015年11月1日零時,2015年末全省常住人口為5539萬人,其中15-64歲的人口為4181.4萬人,占總人口的75.5%;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619.3萬人,占總人口的11.2%。通常情況下年齡越大,應對養老的緊迫性越強,其參與志愿互助養老服務的積極性越高。只要能夠調動浙江具有勞動能力人口的50%至60%,參加到建立志愿互助養老服務個人儲蓄賬戶制度中,就能將浙江人口眾多的特點,尤其是老年人口數量大的劣勢轉化為養老服務業發展的人力資源優勢。
實行建立志愿互助養老服務個人儲蓄賬戶制度,能夠推進養老服務業轉型發展。目前浙江養老服務業的發展主要受困于養老專業人員嚴重短缺和養老服務內容單薄、水平不高的嚴重制約,實行建立志愿互助養老服務個人儲蓄賬戶制度這一供給側改革制度創新,將能夠充分利用人力資源和人才資源的優勢,發揮各行各業人力資源各有所長的優勢,為養老服務業提供豐富的勞動力要素和技術要素供給,解決養老服務業供給側與需求側不匹配的問題,促進養老服務業轉型發展。
建立志愿互助養老服務個人儲蓄賬戶制度辦法具有極強的可行性、可復制性和可持續性。一是志愿互助養老服務個人儲蓄賬戶制度是建立等量勞動(服務)相交換基礎上的,符合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基本原理,具有內在的合理性、科學性和可行性。二是國內已有相類似的做法。譬如,河北邯鄲肥鄉縣首創了著名的“肥鄉模式”。三是對中老年人群體強身健體的積極性,加以引導,就可以使他們中的許多人參加到建立志愿互助養老服務個人儲蓄賬戶制度中。四是強大的現代信息技術為實現志愿互助養老服務個人儲蓄賬戶制度提供了可行性。
政府推動,政策保障。建議成立省級層面的實施建立志愿互助養老服務個人儲蓄賬戶制度工作領導小組,統籌推進建立志愿互助養老服務個人儲蓄賬戶制度。探索建立規范完善的法規和政策保障體系。抓好規范服務標準和技術等級標準建設。制定規劃,有序推進。突出規劃統籌作用,科學布置和推進志愿互助養老服務個人儲蓄賬戶制度工程建設。對關鍵性專業人才和特殊人群實行重點傾斜政策,以鼓勵其投身到建立志愿互助養老服務個人儲蓄賬戶制度活動中。
選擇適應志愿互助養老服務個人儲蓄賬戶制度發展的科學組織管理模式。志愿互助養老服務的組織架構宜采取省基金會總會、市基金會分會、縣(市、區)支會、街道(鄉鎮)基金所、社區(村莊)基金站等五級形式,其中省、市、縣(市、區)三級為基金會監管機構,街道(鄉鎮)、社區(村)的基金所、站為基金會基層運作組織,其有接受境內外社會各界人士捐贈,進行資金運作,自行組織志愿互助養老服務活動的資格和能力,以利于志愿互助養老服務組織的可持續發展。
建立志愿互助養老服務者協會,實現志愿互助養老服務者的自我管理。在成立志愿互助養老服務基金會的同時,要探索建立志愿互助養老服務者協會,協會接受基金會和政府相關主管部門的業務指導和監督管理。協會負責協助基金會開展志愿互助養老服務者招募、注冊、登記工作,協助基金會和政府統籌開發、整合優化及有效配置志愿互助養老服務資源,完善社會志愿互助養老服務體系;開展志愿互助養老服務者相關培訓和專業督導,加強志愿互助養老服務組織和志愿互助養老者能力建設;宣傳志愿互助養老服務個人儲蓄賬戶制度事業,提高社會公眾的認識度和參與度等事宜。
志愿互助養老服務要為解決老年人養老提供各類人力資源和技術支撐服務。志愿互助養老服務要與浙江現有的居家養老、社區養老、養老院養老模式相融合,為老年人提供所需的服務。活動的初期,要解決居家養老、社區養老、養老院養老用工荒和醫務、護理等專業人才匱乏問題,滿足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醫”養老的基本需求?;顒拥闹懈呒夒A段,志愿互助養老服務要向“健康養老、快樂養老”邁進,拓寬養老服務內容,提供品質化、個性化的服務,推動浙江養老產業轉型升級。
建立線下教育培訓與線上教育培訓相結合的教育培訓體系。一是探索在高校成立有關志愿互助養老服務者的教育培訓課程和專業,對其進行各類系統性專業理論和專業技能培訓;二是成立志愿互助養老服務者培訓基地,有針對性地對其進行各種專業知識及專業技能的短期實用培訓;三是探索建立志愿互助養老服務者網上培訓平臺,方便其培訓學習。通過線下培訓與線上培訓,不斷提高志愿互助養老服務者的專業素質。此外,建議設立對志愿互助養老服務者培訓的財政專項經費,以確保志愿互助養老服務培訓的順利進行。
加強志愿互助養老服務個人儲蓄賬戶制度建設與信息化的融合,把志愿互助養老服務事業不斷推向前進。應用互聯網思維,加強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志愿互助養老服務個人儲蓄賬戶制度建設中的融合應用,推動浙江養老服務向智能化、個性化、精準化發展,不斷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為此,要抓好以下幾項工作:探索建立志愿互助養老服務互聯網綜合服務和監管平臺;探索建立志愿互助養老服務活動和養老服務業大數據處理平臺;抓好志愿互助養老服務活動所需的項目庫建設工作;建立全省智慧養老互聯網服務平臺,探索線上線下互動養老服務模式;抓好志愿互助養老服務專業人才數據庫建設。
加強宣傳引導和相關制度建設,為志愿互助養老服務個人儲蓄賬戶制度的實施打造良好的環境。一方面應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刊、互聯網等各種新聞媒體,廣泛宣傳志愿互助養老服務個人儲蓄賬戶制度對每個人養老的重大意義,營造推進志愿互助養老服務個人儲蓄賬戶制度的良好輿論氛圍;另一方面,要建立志愿互助養老服務活動者的先進表彰獎勵和榮譽證書制度,對先進者進行表彰,發放獎金,以典型示范引導人們參加到志愿互助養老服務活動中。
作者單位:浙江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培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