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以合作社組織推動農業社會化服務
編者按
第31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于2016年8月5日—21日在巴西的里約熱內盧舉行。值此體壇盛事之際,讓我們換個角度走近巴西,看看他們的合作社是如何運作的。
巴西合作社組織覆蓋面廣,提供服務全面,以合作社為基礎的農業產業化運作模式,使合作社組織已成為農業生產經營者與市場之間進行有效溝通的紐帶和橋梁,也是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為促進巴西農業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合作社是由其成員自愿組成的一種經濟組織,通過聯合出資和民主決策的管理方式,滿足合作社成員共同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方面的需求。
合作社最初是在歐洲出現并發展起來的一種生產組織。來自意大利和德國的農業移民將這種生產組織帶到巴西,推動了巴西農業合作社的建立和發展。目前,巴西農業合作社主要分布在南方的圣保羅州、米納斯吉拉斯州和南里約格朗德州。這些地區大多是地少人多的家庭農戶,加入農業合作社使這些小農戶能夠聯合起來,共同組織農產品的貿易和加工,從而增強小農戶的競爭力。農業合作社的建立和發展,對巴西農牧業生產的持續增長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巴西在其具有傳統優勢的農業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推進農業發展的過程中,巴西政府非常重視合作社組織的作用,通過形式多樣的合作社組織推動農業生產促進產供銷一體化,在農業社會化服務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
為支持農業發展,巴西政府非常重視合作社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通過立法為合作社創造良好的法律環境;另一方面,巴西政府指定政府部門進行扶持和指導。在巴西議會成員中,大約有50%的成員為各類合作社的社員,他們的活動對政府關于合作社的政策和法律制定有很大的影響力。
巴西合作社組織有四個層次,由高級到低級依次是全國合作社組織、州合作社組織中心、合作社和基層合作社。從合作社類別來看,主要有供銷合作社、漁業合作社和農村電氣化合作社等。其中供銷合作社負責向農民供應生產資料,為個人生產者和農場提供農產品包裝、加工、儲藏、運輸、銷售等服務以及市場信息技術培訓等方面的幫助;漁業合作社指導漁民購置漁業設備,對漁業產品進行深加工,并進行漁業產品冷凍、加工、運輸等環節的技術培訓;農村電氣化合作社則籌集資金用于農村供電設施的修建,管理農業用電的收費和征稅,推動區域性經濟開發,以改善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這些專業合作社主要為農戶提供技術信息、相關培訓、農產品儲存加工運輸銷售、基礎建設等一系列服務,一些經營得好的合作社已經發展成頗具規模的農工綜合企業,從事糖、酒、咖啡等農產品加工。農業合作社將分散的中小農戶組織起來,并通過集體和個人兩種形式成立經濟聯合體,不僅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也對農村的工業化做出了貢獻。農業合作社還提高了小生產者的市場競爭能力,為巴西的農業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從巴西合作社組織多年的實踐經驗可以看出,以其為載體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能有效彌補農業公共服務部門、私人部門的不足,形成政府企業和農民三者互相補充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其主要特征如下:
首先,合作社組織的成員構成具有同質性強、地域集中的特點。加入合作社組織的農戶是從事相同農產品生產經營的同類農戶,并且成員所在的區域相對集中,通常以同一村莊或相鄰村莊為半徑。合作社組織的成員對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需求一致性程度較高,同時也有利于合作社組織以較低的運作成本開展服務,實現規模經濟。巴西的合作社組織不具有行政職能,而是非盈利性的民營公司。公司實行股份制,每個社員的股份不能超過總股本的1/3。法律還規定,合作社至少要將收益的10%留做儲備金,用于應付虧損和發展生產,還要留下另外5%的收益給技術教育和社會基金,用于推廣農業技術,幫助有困難的公社社員及其家庭成員。
其次,合作社組織的目標是為成員服務,以成員為導向。成員是合作社組織的所有者,同時也是農業技術及服務的推廣者、使用者,合作社組織成員的三位一體性是其他任何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所不具有的特殊屬性。合作社組織的技術帶頭人不僅是技術服務的推廣者,也是新技術、新品種的率先使用者。在開展某項先進適用技術或新品種的培訓推廣中,他們率先采納新技術、運用新知識、使用新設施。按照農業推廣理論,如果推廣者與使用者的經濟利益是完全一致的,那么技術推廣將產生非常顯著的效果。在巴西,農牧業合作社是一個統稱,實際上都是從事某一大宗產品生產的農牧民組成的專業合作社,如葡萄合作社、牛奶制品合作社、大豆合作社、咖啡合作社等。合作社實行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經營。
另外,合作社組織實行“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基本原則,加入組織是成員的自我選擇,合作組織的正常運作依賴于成員聯合一致的集體行動。合作社組織在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中,成員的主體地位保證了成員是技術服務技術推廣的主動選擇者,而不是作為簡單的被動接受者;保證了農業社會化服務的內容滿足廣大農戶成員的要求,而不是技術提供者傳播者供給方的意愿,從而提高了農業技術推廣和服務的有效性。巴西合作社的組織體系是條塊結合。“條”是指全國12個行業的合作社,各有自己的總部。“塊”是指州和全國兩級都設有合作總社,這兩級是12個行業合作社的聯合組織,不從事經營活動,主要任務是維護合作社利益、反映合作社意愿、協調關系、促進聯合提供培訓和信息服務等,實際上是行業協會性質。
在國內購買力的推動下,巴西農業合作社近年來風生水起。尤其是農業合作社與超市的結合,獲得了良好的發展。
據巴西國家超市協會(AGAS)的一項調查顯示,去年巴西的這些農業合作社創造了12億雷亞爾的銷售額;與2011年相比,增長了51%。
調研顯示,農業合作社不僅可以給聯營的超市供應農產品,還可以獲得相關貸款,以擴大農業生產的規模。農業合作社的模式成了2012年巴西零售行業內的一大亮點。比如,在巴西西北Panambi Cotripal地區的5家農業合作社,在2012年就獲得良好的收益。
除了給超市供應產品,一些農業合作社還自己投資建超市,出售自有品牌的產品。例如,“魔法豬農業合作社”2016年將在布魯克地區投資了700萬雷亞爾,建起自己的第2個超市。
農業合作社在巴西農業貿易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為巴西成為全球主要的農產品出口國做出了貢獻。
巴西全國合作社聯盟統計,巴西各地有13種合作社組織,如住房合作社、信貸合作社、醫療合作社等,其中農業合作社是最主要的一種。各類合作社的成員有3000萬人,而成員人數最多、經濟地位最重要的是農業合作社。
2011年,巴西農業合作社達到1523個,合作社成員有96.9萬人,合作社職工人數為15.6萬人。農業合作社2009年產值約占當年全國農業貿易總產值的37.2%,出口創匯36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