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東臺市供銷合作社
創新辦社模式實現社農雙贏
——江蘇東臺市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試點情況
江蘇東臺市供銷合作社
近年來,江蘇東臺市供銷合作社創新組織形式,以積極探索基層社改造,密切社農利益聯結;全面拓展為農服務新領域,構建社會化服務體系;有效釋放助農增收新動力,讓農民共享綜合改革成果。
近年來,江蘇東臺市供銷合作社主動融入“三農”發展大局,積極創新組織形式,大力拓展服務內容,有效探索助農增收途徑,綜合改革取得明顯成效。東臺市供銷合作社被評為“全國百強縣級社”,12家基層供銷合作社被評為“全國基層社標桿社”。
創新基層組織,鼓勵農民參與基層社建設,聚力打造社農利益共同體。該市社成功創辦全省首家新型組織形式——東時為農服務合作聯社,該聯社既有合作經濟組織所特有的屬性,又具有股份制企業的激勵機制,主要通過以下四種形式強化與農民的聯結:
資本合作。按照“供銷合作社+村級組織+專業合作社(種田大戶)”的基本架構,本著平等自愿原則,以資產為紐帶,發起成立東時為農服務合作聯社。聯社以時堰供銷合作社主辦的潤田農機合作社、綠堰植保專業合作社為核心,吸納本鎮范圍內的農機、植保專業合作社參股入社組成核心層。聯社的資金來源包括成員社出資、財政補助、服務收益和物資團購配供形成的利潤。通過資本合作,把機耕手、植保人員等吸納到供銷合作社為農服務隊伍中來,既保證了農民在聯社中的主體地位,又為開展社會化服務奠定了基礎。目前聯社共有成員社51家,其中農機專業合作社30家、植保專業合作社20家、合作金融組織1家。擁有機耕手108名,專業植保人員120多名,大型農業機械400多臺套,其中植保機械228臺。
生產合作。聯社理事會下設農機服務部、農技(植保)服務部、金融服務部、農資經營服務部和辦公室,具體負責聯社的實體運作,推進農業生產全過程社會化服務,主要包括:產前,提供化肥、農藥、種子等生產資料采供服務,提供資金小額貸款服務,開展聯耕聯種等耕作服務;產中,開展技術咨詢、測土用肥配方、病蟲害統防統治等服務;產后,提供農作物秸稈還田、秸稈綜合利用服務,提供烘干、保鮮、貯存以及農產品產銷對接等服務。為了強化生產合作的示范效應,時堰供銷合作社還與建東村合作,共同流轉土地1000畝,實行聯耕聯管、聯耕聯營,為供銷合作社參與土地流轉、深度推進生產合作探索出成功的經驗。
項目加盟。聯社與種養大戶、農民經紀人和農產品流通加工企業廣泛開展合作,以項目加盟的方式,延伸服務鏈條。供銷合作社以其創辦的為農服務社為載體,在完善農資、日用品超市、農產品田頭市場等經營服務項目的基礎上,積極拓展莊稼醫院、農民活動之家等生產生活服務領域。全體社員在聯社框架內,共享信息資源、市場資源和服務資源,共享物資團購待遇和相關扶持政策。入社成員以其機械設備、物資供應、技術或資金,在聯社組織、指導和協調下,統一開展為農服務。在農機、植保等重點服務環節,聯社實行統一配置機械設備、統一培訓聘用服務人員、統一田間作業管理、統一服務收費和分配方法。聯社負責協調各專業社與種田大戶之間簽訂服務協議,提供托管式、菜單式服務。對政府購買聯社的服務項目,以及承擔的政府公益性服務項目,由聯社牽頭與鎮、村簽訂服務協議,統一組織實施。
組織聯結。聯社設立理事會和監事會,理事長、監事長經民主選舉,分別由時堰供銷合作社主任和鎮農業中心主任擔任,副理事長、副監事長分別由供銷合作社、農業中心副主任和村書記、大戶代表兼任。時堰鎮黨委、政府把全鎮所有農資網點的物資采購配送,交給聯社統一負責。依托鎮、村力量,有效整合了區域內涉農組織資源,提升了聯社為農服務能力。
針對農民需求日益多樣化特點,在開展好傳統服務項目的同時,積極拓展服務領域、創新服務模式,推動供銷合作社由流通服務向全方位服務農民生產生活延伸,更好履行為農服務職責。
主動探索農機作業服務。隨著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推進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增多,東臺市供銷合作社引導具備條件的基層社順勢而為,積極開展農業機械化服務。時堰供銷合作社聯合村“兩委”、種田大戶和機耕手,創辦了潤田農機專業合作社。實行股份制運作,供銷合作社主任擔任合作社理事長,村干部擔任執行監事。東臺市社、時堰供銷合作社持股59%。添置大型農機20臺、配套設備66臺套,新建機庫2000平方米、作業面積4萬多畝,占全鎮水稻種植面積的61%。
聯合開展植保農技服務。時堰、許河、海豐、安豐等基層社加強與農技部門和技防人員聯合協作,發揮引領示范作用,創辦植保專業合作社,推出系列服務“菜單”,通過與農戶無縫對接,推進水稻、小麥、經濟作物的統防統治工作體系建設;通過全程承包防治,實現由一家一戶分散防治向規模化統防統治轉變;通過平時統一防治與病蟲害爆發期突擊防治結合,提高專業化防治水平,由統防統治向測土配方施肥等領域延伸,滿足農民的多樣化需求。
積極創新農村合作金融服務。以東臺市社為主發起人,聯合全國總社中合聯、南通房地產、江蘇民星公司等單位,共同組建的中合裕民小貸公司,借助為農服務合作聯社平臺,開拓金融服務新產品,提供15萬元無擔保信用貸款,并享受利率優惠,為重點專業合作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種養大戶提供更加便捷的資金支持。范公供銷合作社以資金互助社為平臺,組建為農服務工作聯社,首批入社成員單位17家,注冊資本268萬元,為農民開展代辦農業保險、養老保險、郵政儲蓄,代收水電費等服務項目,讓農民足不出村就能夠得到各種便捷服務。
扎實推進訂單農業服務。三倉供銷合作社發起成立的王青瓜果蔬菜專業合作社,注冊資金146萬元,入社社員近170戶。合作社依托三倉鎮瓜果蔬菜主導產業優勢,對入社農戶實行包種子供應、包技術指導、包產品銷售、保護價收購等服務形式,帶動了當地瓜果蔬菜產業的發展,促進了農民增收。合作社年經營額超過1億元,年購銷瓜果蔬菜30多萬噸。唐洋、南沈灶供銷合作社創辦的黃蜀葵專業合作社,實行訂單收購,農戶利用邊角地種植黃蜀葵的面積已超過500畝,成為當地特色經濟作物。曹丿供銷合作社創辦的甜葉菊專業合作聯合社,提供種苗供應和產品銷售服務,當地甜葉菊種植面積已突破2萬畝。新街供銷合作社正在組建苗木電商合作社,聯合苗木電子商務專業村,為全鎮各類苗木專業合作社提供產銷服務。
供銷合作社將促進農民致富作為綜合改革的首要目標,通過多措并舉,持續激發為農、務農動力,較好地實現了改革預期。
降本增效,擴大農民增收空間。通過創新基層社組織形式,開展訂單農業、產銷對接、農機作業、統防統治等多種形式的社會化服務,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拓寬農民收入渠道。東時為農服務合作聯社開展統防統治,使每季水稻少用藥1.5次,每畝減少用藥20%,節約成本25元左右;民星蠶業專業合作社實行蠶繭保護價收購,并拿出加工流通環節的部分利潤進行二次分配,吸引當地5.5萬戶蠶農入社,累計給蠶農二次分配6600多萬元。
統一服務,催生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快速發展。實行統一耕作、統一播種、統一施肥、統一收割,減少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農機、雇工投入,促進了土地流轉,提高了耕地利用率,促進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
合作共贏,增強供銷合作社可持續發展能力。供銷合作社以合作制原則加快完善治理結構,有效聚集社會資源和發展要素,構建覆蓋農業生產全過程、農民生活全方位的農村現代經營服務網絡,實現了服務領域和服務規模的低成本擴張。不僅彰顯了農資供應、農產品收購、農村商品流通等傳統優勢,而且打造了上聯生產基地、下接消費終端的新優勢,為供銷合作社加快發展增添了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