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新才
全力打造高質量高水平現代農業強省
——浙江省農業“十三五”規劃解讀
葉新才
以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八八戰略”為總綱、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著力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農業生態環境建設,推進農民持續較快增收,努力建成高效生態、特色精品、綠色安全的高質量、高水平現代農業強省,率先走出一條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具有浙江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經省政府同意,近日,由省農業廳負責編制并與省發改委聯合發布的《浙江省現代農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列入省政府重點專項規劃),以及畜牧業、現代生態循環農業、“互聯網+”現代農業、農業機械化、農產品質量安全、農作物種業發展等6個專項規劃發布實施,這標志著“十三五”現代農業發展的宏偉藍圖已經繪就,建設高質量高水平現代農業強省的號角已經吹響,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全面開啟。
回顧浙江現代農業發展軌跡,先后經歷了“一優兩高”農業、“效益”農業、“高效生態”農業和“高效生態、特色精品”農業等不同階段。站在新的歷史起點,省委、省政府確立了到2020年“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目標,農業作為“四化同步”的短腿必須拉高標桿,向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看齊。展望“十三五”,農業內外部發展環境不斷優化,宏觀微觀有利因素持續積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將帶來消費需求升級,信息化互聯網時代將促進智慧農業發展,改革不斷深化將推動創新發展,現代農業發展前景光明、大有作為。與此同時,也應認識到,要持續保持浙江現代農業發展良好態勢,仍面臨不少挑戰和問題短板,譬如農業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生產要素制約日益凸顯、資源環境壓力不斷增加、體制機制約束還有待破解等。
為主動適應新常態、新要求,“十三五”規劃注重承前啟后,提出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八八戰略”為總綱,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著力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農業生態環境建設,推進農民持續較快增收,努力建成高效生態、特色精品、綠色安全的高質量、高水平現代農業強省,率先走出一條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具有浙江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同時,《規劃》突出強調五項發展原則:一是堅持改革強農,著力推進創新發展。加大農業農村改革力度,加快推動農業體制機制創新和科技創新,推動農業發展方式從過多依賴物質要素投入向依靠科技進步和體制機制創新轉變。二是堅持統籌惠農,著力推進協調發展。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體系,全面推進現代農業區域協調發展、產業融合發展、主體協同發展,實現在協調發展中拓展空間。三是堅持生態立農,著力推進綠色發展。以現代生態循環農業試點省和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省建設為主載體,深入開展“打造整潔田園、建設美麗農業”行動,實現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四是堅持合作促農,著力推進開放發展。堅持農業“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加大農業開放力度,加強區域合作協作,統籌用好國內國外、省內省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不斷拓展農業發展新領域新空間。五是堅持精準扶農,著力推進共享發展。把促進農民持續較快增收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快農業集聚發展和連片開發,推動現代農業建設由“盆景”變為“風景”,讓更多農民群眾共享現代化建設成果。
建設高質量、高水平現代農業強省,應有高起點、高標準并且可量化、可衡量的指標來體現。“十三五”規劃設置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農業產業升級、農業物質裝備、農業綠色發展、農業融合發展等5個方面共29項指標。其主要指標可以概括為“一個緊盯”“兩個突破”。
一個緊盯:就是緊盯現代農業發展核心指標。一是現代農業發展的綜合性指標,包括農牧業增加值要達到1310億元、年均增長1.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1000元、年均增長8%,提前實現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二是現代農業發展的素質性指標,即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90分以上,農業科技貢獻率65%以上,比“十二五”末高3個百分點,比全國高5個百分點以上,確保浙江農業現代化建設繼續走在全國前列。
兩個突破:一是在產業提升上求突破,通過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一區一鎮”、美麗牧場等建設,確保全面建成30個農業產業集聚區、100個特色農業強鎮,1000個美麗牧場和1萬家生態牧場;全面完成全國現代生態循環農業試點省和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省創建,實現“一控兩減四基本”和“一保兩創三高于”目標,農業綠色發展水平走在全國前列。二是在補齊短板上求突破,設施農業面積400萬畝以上,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5%以上,農業領域“機器換人”取得明顯成效;農業和二三產業深度結合,建成50個示范性農業全產業鏈,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額突破1000億元,休閑觀光農業產值突破400億元。
為全面完成上述目標和指標,“十三五”規劃謀篇布局提出了優化布局、做強平臺、產業提升、農業生態循環、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設施裝備、農業科技創新與信息化、農業農村改革等8個方面的重點任務。
一是著力在優化農業發展布局,科學配置資源要素上謀新篇。在農業空間布局上,加強與相關規劃的銜接,確保農業持續發展空間;在農業產業布局上,重點加強城市周邊、糧食生產功能區、現代農業園區、淳安等26縣和海島縣,以及旱地、水田冬閑田、低丘緩坡地等潛在資源的布局;在農業功能布局上,建設一批具有觀光、體驗、教育、文化、養生等功能的農業主題公園、鄉村旅游線路、農業綜合體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滿足新消費需求。
二是著力在夯實做強發展平臺,打造農業發展新高地上謀新篇。推動“兩區”提升發展,《規劃》提出了啟動建設農業產業集聚區和特色農業強鎮“一區一鎮”建設的新思路。“十三五”期間,將重點培育建成一批農業產業集聚區和特色農業強鎮,努力打造農業“兩區”升級版和全省“雙高”農業建設的先導區、樣板區。
三是著力在加快農業產業提升,推動農業融合發展上謀新篇。在繼續穩定發展糧油戰略產業的基礎上,做強做優蔬菜、水果、食用菌、花卉等特色優勢產業,做深做精茶葉、中藥材、蠶桑等歷史經典產業,積極發展生態高效畜牧業,著力提升主導產業層次。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培育生物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以及休閑觀光農業和創意農業。加快產業融合發展,縱向上推進農業全產業鏈建設,橫向上加快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健康養老等相關產業深度互融,實現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四是著力在加強農業生態保護,發展生態循環農業上謀新篇。生態循環農業是農業生產方式轉變的重要標志,也是浙江現代農業發展的一面旗幟。要以全國現代生態循環農業試點省建設為抓手,加強農業污染綜合治理,深入推進“十百千萬”示范創建,著力推進“主體、園區、縣域”三級循環,建立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發展制度體系和長效機制,成為全國現代生態循環農業先行區。
五是著力在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保障“舌尖上的安全”上謀新篇。以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省創建為抓手,堅持“產出來”與“管出來”兩手抓,積極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促進農產品按標生產、按標上市、按標流通。加強農產品質量監管,進一步落實好政府屬地管理責任、部門行業監管責任和生產經營主體的第一責任。實施農產品品牌發展戰略,著力打造一批有影響力、有文化內涵的優質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
六是著力在提升農業設施裝備,改善農業發展條件上謀新篇。《規劃》提出要按照“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生態友好”要求,積極改善農田基礎設施。加快農業領域“機器換人”,加大新機具、新產品的研發、引進和示范推廣,以及良機良種良法良制配套,促進農機裝備向自動化、智能化、智慧型、高端化方向發展。推進農業“設施增地”和“節水增地”。
七是著力在強化科技創新驅動,加速農業信息化發展上謀新篇。要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推進關鍵領域技術集成與示范推廣,著力形成“產業+團隊+項目+基地”的技術創新與推廣應用模式。推進現代種業發展。加強農業人才隊伍建設,造就一批在農村留得住、用得上、能帶動的“土專家、田博士、農創客”。大力發展“互聯網+”農業,加快農業大數據開發與應用,大力發展農業電子商務,拓展農產品網上市場。
八是著力在深化農業農村改革,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上謀新篇。全面深化農村確權賦權活權改革,積極支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培育壯大新型主體,逐步提高家庭農場在農業生產中的地位與比重,不斷增強合作社在農業產業化經營中的主力軍作用。積極培育一批產業關聯度大、帶動力強的骨干龍頭企業,著力構建以家庭經營為基礎、聯合與合作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形成利益聯結緊密、產加銷嵌套協作的新型產業化經營機制。大力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充分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在農業社會化服務中的重要作用,為農業發展提供多樣化、專業化、全程化服務。
“十三五”農業規劃聚焦現代農業發展的重點建設任務,謀劃提出了實施八大建設工程,即:穩糧增效促進工程、主導產業提質升級工程、農業“機器換人”示范工程、生態循環農業創建工程、智慧農業建設工程、農業科技創新引領工程、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工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工程。特別是創新設計了30項配套項目,計劃“十三五”期間整合省以上投入300億元。同時,還提出了各級重農、政策惠農、投入興農、改革創新、依法護農等五大保障措施,為規劃目標的實現提供強有力的政策保障和財力支撐。
加強組織領導。把現代農業發展規劃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進行統籌規劃和布局,將農業“一區一鎮”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生態循環農業、畜牧業轉型升級、農業信息化等重點目標和重大任務納入各級政府和部門的責任制考核,以剛性約束保障規劃的實施。
強化政策保障。按照《規劃》確定的重點領域和重要任務,研究制訂扶持現代農業建設的相關配套政策,重點在要素資源保障、人才支撐、財政金融創新,以及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融合發展和綠色發展等方面加大政策創設力度。
加大投入力度。逐步加大對基礎性、公益性、公共類建設的投入,并向農業“兩區”“一區一鎮”等集聚。積極推進財政金融支農,加快推進建設由政府為主投入、實行市場化運作,專業服務“三農”發展的政策性擔保體系。完善農業保險制度,探索開發農業氣象指數、目標價格指數、產值保險等新險種,擴大政策覆蓋面和保障水平。
加快改革創新。創新農村集體土地“三權分置”有效實現形式,探索股份合作等多種經營方式,激活農村資產、資源、資金等各類生產要素潛能,實現保值增值;探索建立農產品市場風險預警和防范機制,完善應急儲備制度,有效保障主要農產品供給,增強農業發展活力。
推進依法治農。強化治農、強農、支農、護農的剛性制度建設。加強規范化、專業化農業行政執法體系建設,不斷提升農業行政執法的能力和水平,為全面打造高質量、高水平現代農業強省保駕護航。
作者為浙江省農業廳副廳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