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農經處
浙江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實踐
浙江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農經處
農村三次產業融合發展,已成為農業再提升的新支撐、農村再打造的新抓手、農民再增收的新渠道。通過改善體制環境、優化發展條件、創新產業組織、激發內在動力,深入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圖/金川
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浙江在加快提升傳統農業的同時,加速發展加工農業、外向農業、都市農業、高效生態農業、休閑觀光農業,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呈現出縱向延伸、橫向拓展、型態多樣、質效提升的良好勢頭。農村三次產業融合發展,已成為農業再提升的新支撐、農村再打造的新抓手、農民再增收的新渠道。
資源環境的倒逼催動。浙江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要在較少農業資源和狹小發展空間上實現農民致富,必須突破傳統、單一的發展路子。
廣大群眾的自發能動。浙江人的“四千精神”,同樣體現在農業領域的創新創業上。浙江歷屆省委省政府尊重、鼓勵、維護群眾的首創精神和創業干勁,為農業創新發展營造了良好環境。
深化改革的有力推動。浙江農村以“三權”改革為核心的制度性、體制性、機制性創新,起步早、舉措多、力度大、辦法活、覆蓋面寬,農村經濟發展內生動力不斷增強。
整體發展的牽引帶動。“四化”同步持續快速推進,既為農業現代化提供了廣闊市場、先進的技術裝備和管理經驗,同時也為三次產業融合發展開拓了投資新領域、發展新空間。
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推進產業鏈縱向延伸。圍繞優勢農產品深度開發,推動農業生產、加工、銷售、服務一體化發展。如安吉縣的竹業已形成竹制品、竹建材、竹輕紡、竹化工等相關行業配套發展的產業鏈。2015年全縣竹產業產值突破60億元,以占全國不到2%面積的竹資源,創造了全國1/4的竹產業產值。
以升級打造美麗鄉村為載體,推進多功能橫向拓展。充分發揮農業農村特有的自然資源和人文環境優勢,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合力打造特色小鎮。如桐廬、淳安、德清、仙居等地鄉村旅游和民宿經濟發展迅速。2015年,德清縣接待國內外旅游人次和旅游總收入分別達1401.3萬人次和133.0億元,絕大部分是鄉村旅游。
以強化科技信息應用為抓手,推進新業態蓬勃興起。積極引入新型市場主體,推動新技術應用,培育發展“互聯網+農業”、創意農業、智慧農業等新業態。遂昌縣農村電商已形成趕街、企協網、嘉言民生三騎齊驅的發展格局。嵊州、上虞等地推出的農業綜合體,以科研院所為依托、工商資本為支撐,當地政府和農民群眾共同參與,產業組織、科技示范、田園美化、農莊整治等集成推動,創出融合發展新模式。
始終堅持“大融合”理念。推進農村三次產業融合,總的就是要全面推動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市場化、國際化等現代經濟普遍而共性的發展規律與“三農”基本省情和特有發展規律的有機融合,通過新的理念、方式、技術,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發展。在協調處理區域經濟整體發展與“三農”工作關系中,始終堅持以融合作為促轉型、補短版、解決深層次結構性體制性矛盾的有效手段,既樹立大農業、大食物觀念,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發展,推動農業與二三產業之間的融合,同時還關注城鎮與鄉村的融合、農民與市民融合、村級集體經濟與民營經濟的融合。
建立兩個市場化機制。建立要素資源市場化配置機制。為解決三次產業融合發展中資源要素流動性瓶頸,加快推進以“三權到人(戶)、權跟人(戶)走”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目前宅基地確權登記頒證率已達90%以上、土地流轉率已突破50%。全面完成了村經濟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積極實施農民持股計劃。德清縣作為國務院授權的全國15個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在入市交易與抵押貸款方面已率先取得突破性進展。建立利益共享機制。如何有效保障農戶公平分享增值收益,是關系農村產業融合有序、健康發展的關鍵問題。在實踐中,全省各地已對建立切實有效的利益聯結機制進行了有益探索,出現了“保底收益+二次分紅”、農戶以土地等要素入股企業、企業以農業設施等投入入股農戶、企業與農戶實行反租倒包等多種不同做法。
強化三個支撐體系。一是強化農村新型經營組織體系。農村三次產業發展體現了農業和農村的多功能性和多樣化需求,客觀上也要充分依靠和發揮多元化主體的積極性。浙江對工商資本率先實行開放政策,不僅資金注入農業領域,同時也將先進的管理經驗、科技成果、市場機制植入了農業領域。浙江還率先出臺了《浙江省農民專業合作社條例》,規范提升合作社發展。截至2015年底,全省經工商登記的家庭農場2.1萬家、農民專業合作社4.6萬家、合作社聯合社151家、農業龍頭企業7652家。這些新型市場主體,已經成為推動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的主力軍。二是強化農村產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浙江采取政府引導、各方參與方式,共同推進農技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監管“三位一體”的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在農業和農村信息服務方面,開發建立了“農民信箱”,這是集電子政務、電子商務、農技服務于一體的公共服務信息平臺,目前擁有279萬實名注冊用戶,其中農民209.5萬戶,各類涉農企業、合作社25.6萬戶,涉農科技、管理、服務人員33.2萬戶。積極鼓勵和引導城市專業化服務機構到農村發展,全面開拓倉儲物流、電子商務、金融借貸等多方面服務。三是強化農村產業發展平臺體系。浙江以糧食生產功能區、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和美麗鄉村建設為平臺,打造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平臺載體,通過政策重點扶持和要素集中配置,培育多元化的產業業態和多功能的產業體系,合力打造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示范樣板,讓農業增效、主體培育、科技投入、公共服務等在這些園區得到集中體現。
開展試點工作。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農村一二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文件精神和國家七部委有關部署要求,進一步推動全省農村三次產業的深度融合、加速發展,積極指導五縣區做好試點方案的編制實施,共同推動創新實踐。
強化平臺建設。“十三五”期間,在繼續抓好“兩區”建設的同時,集中培育30個左右產業集中布局、資源集約利用、產業相互融合的農業產業集聚區和100個左右主導產業強、生態環境美、農耕文化特、農旅融合深的特色農業強鎮,把“一區一鎮”建設成為浙江農村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的基地和窗口。
培育全產業鏈。以茶葉、柑橘、蔬菜、食用菌、畜禽、水產品、各類林特產品等優勢農產品為核心,大力發展集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加工、物流、市場交易、休閑觀光等為一體的產業集群,形成一批單條產值超十億元、總產值超千億元的農業全產業鏈。
加快農業農村信息化。深入實施“互聯網+農業”行動計劃,加快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推廣應用,培育網絡化、智能化、精細化的現代“種養加”農業新模式。完善農村網絡消費服務體系,鼓勵農民進行網絡創業。
深化改革創新。通過改善體制環境、優化發展條件、創新產業組織、激發內在動力,深入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深化推進農村“三權”制度改革,開展農民自愿、市場運作基礎上的“退出機制”探索。分業態研究訂單農業、股份合作、服務協作、流轉聘用等多種模式的利益聯結機制問題。積極開展農村抵押貸款試點,建立多形式、多層次的擔保機制,拓展農業政策性保險險種。穩妥有序推動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發展,推廣產業鏈金融模式,開展農民合作社內部資金互助試點。優化供地結構、改進供地方式,對鄉村旅游、創意農業、農產品精深加工、農產品物流和交易市場等用地,采取特殊的“點供”政策。
加強力量整合。進一步強化各級政府在推進農村三次產業融合發展中的主體責任,完善跨部門管理創新協調聯動機制,打破部門壁壘,形成整體合力,消除資源供給碎片化,提高農村產業融合管理的綜合水平和整體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