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發展四句談


浙江省政府咨詢委學術委副主任、研究員
現代大都市的發展基本上是一個城市群、都市圈的理念
日前去了新疆一趟,聽取了烏魯木齊市的項目推介,由此想到了都市發展的四句話。
(一)“服務”強功能。烏魯木齊市為新疆自治區首府,是全區政經、科教、文化的中心,是中亞最大也是最強的中心城市,還是“一帶一路”核心區的“核心”。“十二五”城市總面積擴張200多平方公里,幾乎“翻了一番”,今后關鍵在于做強,其中最主要的是將“集聚、輻射、服務、人居和創新”五大功能做強。如何“做強”?一大結論就是發展服務業。大都市和中心城市,歷來都應以服務經濟為主。因為所有的高端要素,諸如科技、管理、資金、人才、信息等等,都高濃度地集聚于都市。工業也可以集聚于城市,但并不適合集聚于像烏魯木齊這樣的綜合性都市。退一步講,烏魯木齊適合搞什么樣的工業?要搞也是搞“服務性的工業”,同時也是“生產性的服務業”。
對于后發地區的中心城市來說,很容易產生的一種路徑依賴,就是對產業規模同時也是對一般制造業的“偏好”,這要注意避免。和過去的單一城市不同,現代大都市的發展基本上是一個城市群、都市圈的理念。此地講的服務功能,也是指中心城區的主體功能,或者說是核心城市在城市群和都市圈中的主導功能。
(二)“葡萄”優空間。烏魯木齊市區人口將達到500萬,絕對是一個大都市了。但大城市也容易犯大城市病:交通擁堵、空氣污染,不得安寧,還有就是綜合生活成本高。出路在哪里?首要的一條就是要從大的空間布局上優化城市結構,不要“攤大餅式”的發展,而是要“葡萄串式”的發展。
“攤大餅式”就是從老的中心城區出發,不斷地向外圍平面擴張,然后一環、三環、五環地修路,緩解交通。但由于重要和主要的功能,還是集中在老城區,結果“萬箭穿心”,修上多少環也是疏解不開。“葡萄串式”就是大中小城市以首位城市或謂中心城市為核心,形成一個眾星拱月、有機結合的城市群、都市圈。無需把所有的功能都集中到中心城區。衛星城和特色小鎮,都可以承擔相當一部分的經濟、科技、教育、文化、體育、旅游、休閑等功能。最終還是靠一個大中小城鎮的有機體,來整體性地承擔起那些“高大上”、綜合性的功能。
(三)“聚焦”彰特色。現在各地發展的積極性都很高,什么都想干。但越想“后來居上”,越要學會喝“舍得”酒,有所為、有所不為。要扎扎實實地彰顯特色、聚焦優勢。現在各部門為了縱向推動本系統的工作,打造了很多牌子、定制了很多帽子。一個地方的資源就那么一點點,人的精力也就那么一點點,最后的結果什么都是蜻蜓點水、淺嘗輒止。大家成天為“虛名所累”,其實并無助于形成自身發展的特色競爭優勢。
工作的部署和推進,一定要“少而精”“精而準”,寧缺毋濫。譬如之前對于阿勒泰地區發展經濟,我認為主要就抓“三大”——大旅游、大農業、大配套。其它的礦業、能源工業、一般加工工業,都要“慎之又慎、少之又少”,因為搞得不好,破壞了脆弱的自然環境,生態資本就嚴重流失了。備不住最后算總帳,還是得不償失的賠本買賣。
(四)“化人”善治理。所謂“化人”,就是轉移轉化農牧民,也是中央講的“人的城市化”。烏魯木齊既是個老城市,又是個新城市,而且在國家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的情況下,新城擴展得很快。但過去我們國家,特別是先行城市化地區,有幾個很大的偏差:城市占用農地的速度大大快于農民市民化的速度,“造城”的速度大大快于“興業”的速度,外在物質形態改變的速度大大快于內在人文精神提升的速度。
作為其表現和后果,就是大量城中村和“灰色人群(城鄉兩棲)”的存在。在新疆的特定條件下,農牧民的轉移轉化,還是一個民族團結融合的問題。我們要高度重視傳統農村地區城市化以后,相應農牧民人口的市民化問題。力求通過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特別是對集體土地使用權“依法、自愿、有償”流轉的制度安排及“落地”執行,盡快改變城市規劃區范圍內的城鄉二元結構現象,提高新市民的“有效城市化”程度,從根本上改善城市管理和社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