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振朋,周曉東
(1.福建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8;
2.福建省體育科學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03)
?
我國古代蹴鞠衰亡與現代足球興起:禮治與法治
任振朋1,周曉東2
(1.福建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8;
2.福建省體育科學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03)
摘要:通過文獻資料法研究我國古代蹴鞠起源和消亡的過程,從歷史社會環境和蹴鞠自身的特點出發,從中西方“農耕文化”和“海洋文化”的差異以及兩種文化下形成不同治理社會的制度“禮治”和“法治”著手,分析二者對蹴鞠和足球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中國的“禮治”社會下的倫理綱常,森嚴等級制度,正統的儒道思想弱化參與蹴鞠比賽目的性,過度追求比賽過程的愉悅性等等一些列因素限制蹴鞠運動的發展,并最終使其走向消亡。相反西方社會所特有的民族對抗特性,社會的契約合作的“法治”關系,民主自由的公正平等思想為現代足球的形成提供了合適的社會土壤,并得到迅速的發展,直到今日成為世界第一運動。
關鍵詞:蹴鞠;衰亡;足球;興起;禮治;法治
蹴鞠,誕生于中國古老的一種球類游戲,和現代足球有許多相似的特點。真正意義上的現代足球運動起源于英國,并得到了全世界的認可。國際足聯在2004年宣布,古代足球起源于中國山東淄博,充分肯定了我國古代足球(蹴鞠)的歷史地位。古代足球(蹴鞠)起源于我國,為什么我國古代足球沒有延續下來發展成為現代足球,出現斷層?這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1我國古代的“禮治”
我國維持了幾千年的奴隸、封建社會,區別于西方的君主立憲社會,最大的區別在于治理和維護社會穩定的方式不同,中國采用了“禮”,西方采用了“法”。所謂“禮治”[1],通俗上指在我國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主張根據“禮”的的原則(君、臣、父、子;貴賤、上下、尊卑、親疏等嚴格的名分和等級之分)治理國家的一種統治方式。在我國歷史上這種“禮治社會”之所以持續幾千年,原因在于我國所處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東部和南部為海洋、西部為高原和山脈、北部為廣闊的大草原,并且有兩條自西向東的大河),以及優越的自然環境所產生的農耕社會。村莊、城鎮、部落的形成依靠種族血緣關系,并且區域人口流動少。已故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把中國這種特殊的社會單元稱為“差序格局”[2]:每個人在社會中的關系就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而這一圈圈的波紋就是我們的親屬關系。換句話說每個人的社會關系都是以圓心向外畫多個同心圓,每一個圓都是以自己血緣、親緣、地緣建立起來的,圓有大有小,有遠有近?!熬⒊?、父、子,貴賤、上下、尊卑、親疏”決定著圓的大小遠近。人與人之間有交集,圓與圓之間有交叉,就構成了“緣”的社會,換句話就是“熟人”的社會。所以根植于農耕社會,血緣、親緣、地緣的社會關系構成了我國“禮治社會”的基礎。
在封建森嚴的等級制度下,對于個人的欲望出現了兩個極端:一方面是極度地受到壓抑(如大多老百姓、“士農工商”等);另一方面又極度地得到膨脹(如皇權、族長權和家長權)。統治階級長期為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想盡一切辦法用各種“差等之愛”“血族宗法”[3]93-95制定三綱五常,壓制、限制個人本能的欲望。把個人的欲望關進“禮”的籠子里,束縛人們的生產活動,在倫理綱常面前唯命是從,弱化身體對抗的本能,溫順服從。同時被統治階級所推崇的傳統文化精髓,儒、道、釋三種亞文化都從不同側面強化了古代民族的內向性和收斂性。
2古希臘的“法治”
“法治”在以奧林匹克文化為代表的古希臘文明形成的過程中功不可沒。與中國封閉的地理、自然環境所形成的“農耕社會”截然不同,西方社會則是典型的“海洋文化”下產生的城邦社會。以希臘為例,典型的島國,土地貧瘠,物質貧乏,人口多,為了謀生必須把獲取食物的空間擴展到大海。所以近海的居民靠下海捕魚或是經商為主;遠海山區的農民,則逐水而流、逐草而居;平原的居民則和我們一樣過著農耕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整體而言,古希臘的社會生產方式的多樣化決定居民生活的多樣化,但不管是游牧業還是捕魚、下海經商等所形成的游牧文化和海洋文化都存在著競爭的社會關系——人與人、人與大自然(草原和海洋)。
關于希臘先民生產方式的多樣化所形成社會關系,李力研先生直接指出:商貿和航海的發達極大地促進了人口的快速流動,瓦解著血緣機制,推動著生產關系像契約合作的方向轉化[3]83。古希臘社會血緣機制的摧毀,注定其不可能形成中國以血緣關系建立起的等級制度,但它卻為產生民主、平等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礎。平等的第一要素就是自由,身份平等、參與平等,這顯然與中國的“禮”格格不入。古希臘社會的血緣機制被摧毀,增加了靠契約合作維持社會關系的可能。如何用契約合作的形式來穩定社會的穩定,即保障在合理的范圍內滿足每個社會成員的欲望,使每個社會成員在身體上自由,在社會上地位平等。于是慢慢制定各種規則來統一社會成員的行為規范,這也就是“法”的雛形。在“法”的面前,是弱者向強者挑戰證明自己的欲望訴求,同時也提供了一個機會、平臺,向強者發起挑戰,這在東方文化里是不可能發生的。到這里,我們就不會奇怪,在我國古代經濟基礎高度發展的社會里為什么沒有產生奧運會這么盛大的體育活動,而恰恰奧運會產生于西方一個不顯眼的島國。“競爭”極其簡約地揭示了當時的希臘歷史已經高度突出了人的自由意志和個人力量,“公平”則是解放人類的自然欲望并設計出的一種適用于一切有機生物生存發展的道德尺度,兩者完美的結合的“公平競爭”恰恰是以奧運會為代表的希臘體育運動的歷史文化符號[3]90。
3足球與禮治社會的沖突
古代社會以“禮”為代表的倫理綱常,如一只看不見的手束縛著社會各個成員的思想,支配日常生活中的舉動。蹴鞠在歷史上連綿存在上千年,且每一個時代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即根據社會環境的不同,所發揮的功能也不同。最早記載蹴鞠起源于2300年前的戰國,首先流行于民間;漢代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一方面蹴鞠在民間開展火熱,另一方面蹴鞠發揮其對抗、激烈的運動特點,被引用到軍事訓練;鼎盛的唐宋,政治、經濟、文化高度發達,社會長時間的和平穩定,軍事訓練有所減少,蹴鞠在軍隊中被用于訓練慢慢減少,再者和平穩定的社會給蹴鞠在民間的繁榮發展提供了溫馨的社會大環境,蹴鞠又以其趣味性、對抗性、激烈性、動作花式多樣在民間得到前所未有的大發展;至清朝,統治階級(順治、乾隆等統治者)認為蹴鞠是一種放蕩娛樂行為,為了鞏固軍隊實力,對其采取禁止政策,而且將禁鞠政策從軍隊擴大到民間[4]。從此蹴鞠慢慢走向衰敗消亡的道路。
不難看出,蹴鞠在歷史發展演變過程中,按照其社會功能的兩條線為脈絡,一是作為軍事訓練受到統治階級的青睞,二是作為民間娛樂項目在民間廣泛開展。在冷兵器時代,蹴鞠作為軍隊訓練內容,借用“蹴鞠”運動的形式,提高士兵的身體運動能力和軍隊的團結凝聚力,避免過多純體能訓練的枯燥無味。所以軍事訓練中的蹴鞠僅僅是士兵訓練的一種方法手段,一旦社會和平、戰事減少、蹴鞠作為相應的訓練手段也會減少。再者軍隊的封閉性和士兵數量有限,加上軍隊紀律性,也不利于蹴鞠長久發展下去,只是作為訓練內容保存。蹴鞠的長久發展離不開民間,民間開展蹴鞠源于其娛樂性。在我國,統治階級推崇孔孟之道,弱化普通民眾的欲望,控制其行為,把其牢牢地束縛在正統規范“禮”的范圍內,宋朝的文弱之風就是典型的例子。在經濟、政治、社會高度發達的時期,一味提倡“文弱達士”,弱化國民體力。后來的金兵南下,宋朝軍隊無力反抗,就不足為奇。封建朝代所產生的體育項目,無不例外,第一功能就是強身健體,必須符合“修身養性”,矛盾的糾結之處在于,在創造運動項目時所遵循的是要在盡量少的肢體動作上,盡量少的直接對抗上甚至不對抗的狀態下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比如被各個達官貴人推崇的“煉丹”“長生不老術”)。所以蹴鞠在民間開展,存在天生的硬傷。
現實的蹴鞠比賽中“禮”比“規則”重要,“禮尚往來”是社會一切活動的準則,即使是嚴肅的比賽,參賽者的直接目的不是贏取對手,而是在盡可能大團圓的歡喜氛圍中(0比0打平)結束比賽,蹴鞠比賽在嚴格意義上說是一種游戲,參與者注重的是參與過程的體驗而弱化最后的比賽結果(恰恰這一點是當下體育過度競技化繼續發展的方向)。胡小明老師的“古代無體育”,大概正是基于這一點。我們的古代體育,直接叫“游戲”更加確切。再者,對于參與蹴鞠比賽的球員的身份也劃分嚴格,比如《東京夢華錄》記載,宮廷足球隊的隊員分三等:第一等稱“球頭”,第二等叫“次球頭”,第三等為一般球員[5]。且在比賽的過程中,無論是最少兩人還是最多九人的比賽,球必須按照固定的順序從一個隊員傳給另外一個隊員,即便是射門動作也規定有隊長一人來完成[6]。從蹴鞠比賽場上隊員的身份劃分、比賽完成方式上也體現出森嚴的等級觀念。從比賽的設定上體現出身份的不平等性,限制參與者的身份,扼殺參與者的興趣,嚴重阻礙蹴鞠運動的推廣和發展。
體育比賽相對于游戲最大的特點在于參與者與對手、與自己的競爭對抗,結果簡單明了,輸贏勝負分明。抱著“禮尚往來”的思想,不求戰勝對手,只是希望把比賽作為一種禮儀性的社交,顯然違背體育比賽的對抗性、刺激性特點,使比賽毫無懸念,例行公事,漸漸失去比賽活力,淡化了參與者參與比賽的興趣。所以和我國古代其他傳統體育項目一樣,蹴鞠雖是運動項目但只停留在游戲的范疇內。這就不難理解,我國古代為什么沒有產生像奧運會那樣的體育盛會。
4足球與法治社會的不謀而合
當下的足球為世界第一運動,吸引世界數以萬計的人參與。人類的文明史不得不說西方的“海洋文化”“游牧文化”,尤其是前者,更是西方文明發展的主流文化。土地貧瘠、物質資源貧乏,面對艱苦的生存條件,西方先民面對大自然,與自然抗衡,獲得生存所需的物質。歷史文化發展的積淀,西方國家在面對大自然時,與東方國家表現出截然相反的兩種形式。農耕文化由于優越的自然環境,表現出對大自然的崇拜甚至恐懼,比如上至皇家下至百姓都會舉辦形式多樣、規模不一祭祀神靈的活動,祈求上帝的保佑就是最好的例子;西方則是在和大自然每時每刻進行對抗斗爭,在征服大自然的過程中,求生存、求發展。
競爭對抗一方面是人與大自然,另一方面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競爭。區別于中國的社會秩序穩定需要“禮”所衍生的“倫理綱常”來維持,西方社會則需要靠契約合作來維持社會穩定。原因有三,第一,人與自然對抗取得勝利推動社會文明向前發展,人與人之間的對抗影響著社會的穩定。例如希臘,國土面積狹小,且多為群島,人均資源有限,人與人之間為了獲得生存發展的競爭對抗激烈程度可想而知,但社會文明的進步必須要有良好的社會穩定環境作為支撐。第二,在和大自然對抗的過程中,人類作為整體,在和大自然對抗中表現出人與人之間的合作關系。這種合作是社會成員之間互利共贏主動參與的,目的就是自己所需生存利益的最大化。第三,強者決定歷史發展的方向,弱者則是歷史發展的主要動力。社會成員之間的競爭、對抗,勢必會表現出優勝劣汰的生存法則,弱者為生存表達自己訴求,強者有責任維持社會的穩定,兩者共同努力制定社會契約,維持日常社會穩定,這就是后來的“法”。
“法”是整個社會各個成員的訴求,是一切社會活動的準則。體育比賽的第一原則,就是參與者的公平、平等,比賽規則就如“法”,是每一個參與者所遵守的基本準則。不難發現,體育比賽只可能在“法”的社會土壤中產生。像中國傳統的體育項目,運動比賽的規則必須服從于社會的倫理綱常,且比賽的目的性比較隱晦,服務于其他社會事實而存在?,F代足球產生于英國,比如在19世紀50年代初,畢業于不同公學的學生,開始用足球俱樂部委員會會決機制,制定可以共同使用的比賽規則,可見,這已經反映出了政治社會生活中立法程序的影子[6]。所以足球在西方“契約”“合作”“法”的社會大環境中,歷經百余年的時間發展成世界第一大運動。而我們的蹴鞠運動,在溫潤“禮”的籠子里,斷斷續續兩千余年最后走向消亡。
同時,足球運動更加符合西方人的民族特性。一,足球天生富有對抗性,比賽雙方場上22名球員爭搶一個球(現代足球剛開始時參與人數更多,可以是村與村、城與城所有人之間);二,足球比賽的場地寬闊,就目前世界主流體育項目中少有項目的場地能和它相比(不乏也有高爾夫、F1、賽馬、賽艇等需要更大場地的項目,唯橄欖球可以看做是足球的一種形式),這也恰恰和西方人在浩瀚的大海與自然競爭謀求生存相得益彰;三,參與比賽目的直接明確,包括足球在內的體育比賽,參與者的唯一參賽目的就是擊敗所有參與者,拿到冠軍,這恰恰是競技體育比賽的魅力。我國蹴鞠作為一種游戲,強調修身養性,淡化比賽結果,這正是其慢慢失去運動活力直到最后消亡的原因之一。
足球和體育賽事的產生必須根植于“法”的社會。近代足球產生于英國,我國古代蹴鞠在近代卻慢慢的消亡。不同文化對體育運動項目發展的影響,值得我們去深思。
5結論
無論是我國古代的蹴鞠還是現代足球,作為一種運動項目,其產生、發展、消忙必然受到社會、文化土壤的影響。從中西方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其文明發展有著天壤之別,勞動人民在自己固有的自然條件下慢慢形成自己特有的生產生活方式。蹴鞠和足球作為生活所衍生出的一種活動,必然受到社會文化的影響。中國的“禮治”社會下的倫理綱常,森嚴等級制度,正統的儒道思想弱化參與蹴鞠比賽的目的性,過度追求比賽過程的愉悅性等因素,最終使蹴鞠運動走向消亡,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足球運動。相反西方社會所特有的民族對抗特性,社會的契約合作的“法治”關系,民主自由的公正平等思想,恰恰符合足球的項目特點,所以一旦產生,便能迅速地發展,直到今日發展成為世界第一運動。
參考文獻
[1]百度百科.禮治[EB/OL].(2015-06-20)http://baike.baidu.com/link?url=ZKcbCy2Ig2ksxxl9pgXj5zgxKVmo9TS EgTZQRfp9o4Npy 8d3WO9Bp8s_7_QQGQPQ0VG-JQVY MQESkca-KJTltK.
[2]費孝通.鄉土中國 生育制度 鄉土重建[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27.
[3]李力研.野蠻的文明——體育的哲學宣言[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8.
[4]張俊,孫開宏.明清時期禁蹴鞠令對中國現代足球發展的影響[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15,31(3):37-39.
[5]崔樂泉.中國古代蹴鞠[J].管子學刊,2004(3):43-51.
[6]黃金葵,吳升義.中國古代蹴鞠衰落與英國現代足球興起之深層審視[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3,25(4):320-324.
[責任編輯江國平]
The Decline of Chinese Cu-Ju and the Beginning of ModernFootball:Ruled by Rites and Rule of Llaw
REN Zhen-Peng1,ZHOU Xiao-dong2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Science,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108, China;2. Fujian Research Institute of Sports Science, Fuzhou 350003, China)
Abstract:Through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the paper studied on the origin of ancient Chinese Cu-Ju and dissolution process. The existing research is mainly focused on the two points: one is from the historical and social environment of the characteristic of Cu-Ju, the other is from western “farming culture” and “ocean culture” focuses on the formed under different governance system of social of “rule by propriety” and “the rule of law”.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pointed out there are two reasons leading to the death of Cu-Ju. On one hand, China’s traditional “rule by propriety” under the social ethics and laws, guarded hierarchy and traditional Confucian proprieties reduced the purpose of participate in the Cu-Ju game. On the other hand, during the process of Cu-Ju game, excessive pursuit of pleasure, and so on a series of factors limit the development of Cu-Ju campaign. On the contrary, Western society has its own ethnic confrontation features, social contract cooper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rule of law” and the thought of fair equality for democracy and freedom formed a suitable social environ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football. Because of this, football has been developed rapidly and become the world's first sports.
Key words:Cu-Ju; decline; football; rise; traditional Confucian proprieties; the rule of law
中圖分類號:G8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7413(2016)02-0008-04
作者簡介:第一任振朋(1988—),男,河南濮陽人,在讀碩士。研究方向:體育理論。第二 周曉東(1959—),男,山東人,研究員。研究方向:大眾體育。
收稿日期:2015-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