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精準施策補短板
本刊評論員
發力供給側,浙江將會在補短板的進程中創造出更強勁的發展動能,培育出更強大的競爭優勢,為打造“全面小康”標桿省份找到強有力的支點
一場補短板持久戰,正在浙江大地全面打響。
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大核心要義,補短板不僅是浙江適應和引領新常態的重要突破口,也是浙江“更進一步,更快一步”再創發展優勢的重要抓手。浙江是全國范圍內率先大步推進“補短板”的省份,繼年初夏寶龍書記在省委第11次縣(市、區)委書記工作交流會議上打響補短板發令槍,4月27日發布的《中共浙江省委關于補短板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又對補短板“如何補”作了進一步明確。《意見》提出,浙江在建設高水平全面小康社會過程中要重點補齊科技創新、交通基礎設施、生態環境、低收入農戶增收致富、公共服務有效供給、改革落地六大短板。《意見》發布一月有余,全省各地補短板已全速推開。
如何補齊六大短板?浙江給出的兩個關鍵詞是“高質量”和“均衡性”。高質量,包括經濟結構高質量、生活水平高質量、自然環境高質量、政治生態高質量;均衡性,就是更加關注發展的平衡、協調、可持續。相較之下,浙江的補短板更注重整體性。短板不補齊,長板再長也是徒然;短板不補齊,長板再多也是白費。只有樹立全局意識,從根本上找到短板之所以存在的內在癥結,才能將諸多短板一一補齊,提升浙江經濟的“木桶容量”。
補齊發展短板。補齊科技創新、交通基礎設施、生態環境三大發展短板,既是浙江實現均衡發展的當務之急,也是浙江調結構、促轉型的重中之重。補齊科技創新短板,要優化創新環境,充分調動企業創新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強化模式創新優勢的同時加快科技創新步伐,實現多維度創新的全面推進。補齊交通基礎設施短板,要健全社會化、市場化、多元化的交通基礎設施投融資模式,做好綜合交通規劃,創新大交通體制。補齊生態環境短板,要在繼續加大生態環境治理、深入推進轉型升級組合拳的基礎上,引導浙江產業向綠色化、生態化方向轉型,探索更利于生態環境保護的產業發展模式。可以顯見,補齊三大發展短板,市場主體是關鍵,必須將市場主體納入到找補發展短板的大軍之中,才能激發出浙江補短板的內生動力。
補齊民生短板。補齊低收入農戶增收致富、公共服務有效供給兩大短板,是浙江實現民生改善的當務之急,也是根本所在。要深入實施低收入農戶收入倍增計劃,確保低收入農戶收入增長快于農民收入平均增幅,確保一個都不返貧;要加快構建基本公共服務標準體系,積極放開公共服務的市場準入,引導和鼓勵民資進入公共服務領域,不斷增加公共服務有效供給,使廣大群眾更多更公平地享受改革發展成果。當然,浙江的民生短板并不局限于此,但唯有抓住這兩大主要矛盾,從關鍵處入手,創新體制機制,才能從全局意義上化解民生難題,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原動力。
補齊制度供給短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龍頭就是優化制度供給,提升整個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隨著改革進入深水區,若是制度供給短板不補齊,則浙江的體制機制優勢將難以為繼,發展動力也將隨之喪失。補齊制度供給短板,必須全力推動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落地見效。如何推動改革落地見效?充分發揮改革試點的作用是一大良策。要以改革試點為抓手,建立改革試點的推廣機制和淘汰機制,切實消除改革落地過程中的各類疑難雜癥,以點帶面有效推開。與此同時,要繼續深化“四張清單一張網”改革,深層次和全方位推動政府職能轉變,并進一步深化資源配置的市場化意識,打造優化制度供給的“浙江樣板”。
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征程上,浙江已找準短板,并已抓住補齊短板的要害所在,浙江有條件且有能力在補短板方面“更進一步,更快一步”。發力供給側,浙江將會在補短板的進程中創造出更強勁的發展動能,培育出更強大的競爭優勢,為打造“全面小康”標桿省份找到強有力的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