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滿洪
生態環境短板效應及其策解
沈滿洪
相對于經濟社會發展,生態環境保護依然屬于“短板”,而且在生態環境系統內部還存在“短板的短板”。浙江在未來發展中需堅持和踐行“五個發展”理念,生態文明建設繼續走在全國前列
浙江省在“兩山”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弘揚“一任接著一任干”的精神,沿著“生態環境保護→綠色浙江建設→生態省建設→生態浙江建設→‘兩美’浙江建設”的綠色主線,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走在全國前列。但是,相對于經濟社會發展,生態環境保護依然屬于“短板”,而且在生態環境系統內部還存在“短板的短板”。
環境保護與經濟增長比較,環境保護依然屬于“短板”。經過改革開放37年的發展,浙江省2015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77644元,約等于12000美元,屬于高收入國家行列。與此對應,環境保護雖然部分指標已經越過了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頂點,但是還有部分指標尚未越過環境庫茲涅茨曲線頂點,即使已經越過頂點的指標也仍處于不能令人滿意的狀態。浙江省現有環境質量大致上還處于發達國家環境污染最嚴重的時期——1930-1970年期間的狀態。總體上看,老百姓日益增長的生態環境質量需求與政府不盡理想的生態環境質量供給之間的矛盾依然十分尖銳。之所以這樣,一方面是因為從需求的角度看,隨著收入水平的上升,老百姓的需求層次迅速遞增,不再僅滿足于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而是上升到對安全的需要、審美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其中對優質生態環境的需要、對優質生態產品的需要呈現出井噴的態勢。另一方面是因為污染排放總量依然過大。環境質量的好壞取決于兩個方面:一是環境容量的大小,二是污染排放的多少。環境容量大而污染排放小,環境質量自然就好(例如西藏自治區);環境容量小而污染排放大環境質量自然就差(例如浙江省)。之所以“十一五”以來主要污染物實施減排而環境質量難以得到明顯改善,就是因為雖然年度污染物的排放量(污染物流量)有所下降,但是累積在環境中的污染物總量(污染物存量)并未減少。環境質量取決于存量,不是取決于流量。只有當年污染物排放量(流量)與原來存積在環境中的污染存量之和呈現下降趨勢,環境質量才能好轉。因此,污染減排依然是環境保護的大趨勢。
陸域環境與海洋環境比較,海洋環境依然屬于“短板”。根據《浙江省主體功能區規劃》,浙江省大力建設浙西北、浙西南丘陵山區“綠色屏障”和浙東沿海海域“藍色屏障”。“綠色屏障”建設成效顯著,杭州市、湖州市、麗水市、衢州市等已經獲得了與綠色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相關的所有國家級榮譽稱號,杭州市、湖州市、麗水市均是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試點。以陸域環境和海洋環境做比較,浙江省的陸域環境已有改善趨勢,但是海域環境污染卻呈加劇趨勢,劣四類海水比例從2005年的44.4%提高到2014年的54.8%。東海是全國污染最嚴重的大海,杭州灣又是全國環境污染最嚴重的海域。嘉興學院虞錫君教授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長三角海灣河口水環境治理的制度建設研究》時發現:杭州灣水環境質量多年甚差,主要污染因子是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近岸海水污染重于離岸,內灣污染重于外灣;全國主要海灣河口生態系統橫向比較,杭州灣位居最差之列;長江口水環境對杭州灣有重要負面影響。該研究表明:長三角地區隨著經濟持續增長,排放入海的污水也呈遞增態勢,其中包括浙江省的污水排放“貢獻”。浙江省是海洋大省,海洋面積超過陸域面積,海洋環境得不到有效保護,海洋經濟強省的地位就難以確立。沒有海洋生態文明,就不可能有全省的生態文明。
氣土治理與林水保護比較,氣土環境依然屬于“短板”。如果拿林、水和氣、土做一個比較,浙江省由于植樹造林、平原綠化、森林城市等的建設,森林生態系統穩定好轉而且居于全國領先水平;由于連續幾個811行動計劃以及“五水共治”戰役,水環境質量明顯好轉,劣于Ⅴ類的地表水已經從2005年的14.1%下降到2014年的10.4%。從個案調研情況看:海鹽縣已經消除地表水Ⅴ類水體,新昌縣出境水質已經達到Ⅱ類。但是,大氣環境污染以及灰霾問題依然是心頭之患——呼吸一口新鮮的空氣成為老百姓的強烈訴求,土壤的重金屬污染總體上還處于心中無數狀態——吃上一口放心的食物也是老百姓的強烈訴求。浙江省森林生態建設做得好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有法必依,執法必嚴”。只要發生森林火災,必然追究責任人的刑事責任。通過多年的努力,老百姓上墳時放鞭炮的少了、燒紙錢的也少了。與此相對應,在環境保護方面,相當長一段時間是“有法不依,執法不嚴”。杭甬高速上行駛,只要聞到臭氣就說明紹興到了。這種憑嗅覺就可以直接感受到的環境污染至今無人追究,實在是執法過寬。近年來浙江省的環境執法力度顯著加大,在各省市自治區中辦案數量處于領先水平,正因為執法力度加大了,環境質量改善的趨勢也明顯顯現。
綠色消費與綠色生產比較,綠色消費依然屬于“短板”。浙江省在推進產業經濟的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顯著成效——浙江省是全國循環經濟試點省,杭州市、寧波市、溫州市等是低碳城市國家試點,麗水市是綠色發展的代表性區域。雖然對于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而言,綠色生產也是需要進一步加強的;但是在推動綠色消費方面則更顯不足,綠色消費成為浙江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塊“短板”。傳統的擺闊式消費、破壞性消費、奢侈性消費、一次性消費等消費行為依然盛行,綠色的節約型消費、環保型消費、適度型消費、重復性消費等消費行為則嚴重不足。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一是綠色消費觀念尚未確立,依然存在“溫水煮青蛙”的僥幸心理;二是綠色消費設施沒有跟上,例如垃圾分揀的工具、設施及監控措施沒有到位;三是綠色產品信息不對稱,消費者難以識別綠色產品與非綠色產品;四是綠色產品價格過高,由于綠色產品生產存在風險、難以規模化生產等原因導致價格過高。
綠色科技與綠色制度比較,綠色科技依然屬于“短板”。浙江省在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方面全面走在全國前列。東陽義烏之間的水權交易是全國第一個案例,嘉興市秀洲區實施排污權有償使用制度是全國第一個案例,《浙江省進一步完善生態補償的若干意見》是全國第一個省級的制度。浙江省在制度體系的構建、制度結構的優化等方面也走在全國前列。但是,浙江省綠色科技創新相對不足。綠色技術既包括引領綠色產業發展的無污染技術,又包括生態環境修復的治理技術。對于后者,浙江省在環保產業發展方面總體上走在全國前列,在“五水共治”工作中更是具有不凡的表現。對于前者,浙江省缺少引領一個產業綠色發展的高端技術。這種技術往往要求原創性,但是浙江省缺乏這種技術研發的人才支撐。正因為這樣,浙江省至今還是以紡織印染、石油化工、制藥、造紙等傳統重化工業作為支柱產業。深圳市在全國率先完成了轉型升級,靠的就是實現了從傳統產業向現代產業的轉型,實現了從非技術密集型產業向技術密集型產業的轉型,實現了從非環境友好型產業向環境友好型產業的轉型。深圳的經驗值得學習和借鑒。
針對上述短板,浙江省在未來發展中更加需要堅持和踐行“五個發展”理念并繼續走在全國前列。從生態文明建設的角度來看,核心是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實施生態文化普及化戰略,讓生態價值、生態道德、生態習俗內化于心并外化于行;實施生態產業主導化戰略,讓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成為生產活動的主旋律;實施生態消費時尚化戰略,讓綠色消費、循環消費、低碳消費成為社會風尚;實施自然資源高效化戰略,優化自然資源的投入結構并提高自然資源生產率;實施生態環境景觀化戰略,讓生態環境、生活環境、生產環境滿足審美感受;實施生態資源經濟化戰略,讓自然資源、環境資源和氣候資源轉化成貨幣化價值。
同時,要堅持創新發展、協調發展、開放發展和共享發展理念:一是堅持創新發展,通過綠色文化創新、綠色科技創新、綠色制度創新、綠色管理創新,真正使得浙江省走上綠色發展之路。實施綠色創新自主化戰略,以綠色自主創新增強區域綠色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實施生態制度體系化戰略,以生態文明體制、機制、制度保障綠色發展的長效化。二是堅持協調發展,通過推進城鄉協調發展、陸海協調發展、區域協調發展、上下游協調發展、左右岸協調發展,真正使得浙江省走上綠色和諧之路。同時,通過綠色發展推動協調發展,使得上下游之間、左右岸、陸域與海域之間實現優勢互補,使得“綠色屏障”與“藍色屏障”相得益彰,使得低碳城市、綠色城鎮、美麗鄉村相映成趣。三是堅持開放發展,通過區域間的開放,推動綠色標準的普及化和一致化;通過國際間的開放,促進浙江綠色標準的逐步提高并努力做到國際化。同時,通過開放發展,促進浙江綠色產品的進出口。四是堅持共享發展,按照“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的要求,使得綠色發展成果真正為人民所共享,做到在生態環境面前人人平等,在環境保護面前人人平等,在生態產品面前人人平等。
作者為寧波大學校長、浙江省生態文明研究中心主任;項目資助: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優勢學科重大招標項目“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研究”(編號:14YSXK03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