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中平,張露露
(西華師范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四川南充637002)
黨的十六大首次提出,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對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帶動作用。黨的十七大提出,以擴大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黨的十八大再次宣示,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并強調積極發展黨內民主,增強黨的創造活力,健全黨內民主制度體系,以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可見,自黨的十六大以來,黨就把“以黨內民主示范和帶動人民民主”確立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根本路徑。由此看來,只有首先要求黨自身加強黨內民主建設,才能進一步示范和帶動人民民主的發展。不過,即便黨內民主發展好了,也并不意味著人民民主就會自發跟進,還需要通過一定的現實路徑和運作機制,使黨內民主和人民民主之間有機銜接和良性互動,從而實現黨內民主示范和帶動人民民主的目的。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包括黨內民主和人民民主兩大領域,黨內民主只是其中的一個領域,因而并不能完全包含或代替人民民主。其次,作為兩種性質不同的民主,黨內民主并不能自發地導向人民民主。黨內民主作為政黨內部的民主,本質上是促進并實現廣大黨員的自覺性、主動性和積極性的充分發揮,這是由政黨作為一個組織的根本屬性所決定的,而嚴密的組織性正是共產黨能夠主導人民群眾利益實現的根本前提之一。只有做到了這一點,政黨才能發揮出組織的效能,產生組織的力量。這就要求它不僅要積極發展黨內民主,而且黨內民主必須保證黨的組織更好地行動一致。這就決定了黨內民主是一種有限度的民主[1]。而人民民主更加注重個體作為一個獨立的個人所擁有的自由、權利和價值,它的實現必須以個人權利的實現為首要條件。因而,與黨內民主是一種具有“高度可控的組織民主”特性的民主很不相同,人民民主是一種以實現個人權利為目標的民主。因此,黨內民主與人民民主是兩種性質各異的民主,前者存在于政黨黨內生活層面,屬于非國家形態的民主;后者存在于國家和社會生活層面,是國家形態和社會形態的民主。可見,如果簡單地把黨內民主的建構和發展路徑直接移植到人民民主這一廣闊領域,來完全取代個人權利的保障和實現,這不僅不利于人民民主的實現,而且可能導致人民民主蛻化變質。由此看來,要實現黨內民主對于人民民主的帶動作用,還必須借助于一系列中間環節,也就是需要通過一定的現實路徑和運作機制,才能有效地引領和帶動人民民主健康發展。
黨的十六大以來,在大力推進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實踐中,黨明確提出了要將“以黨內民主示范和帶動人民民主”作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根本途徑。但究竟怎樣實現這種示范和帶動作用,其發展路徑和運作機制具體如何,還都是亟待研究和解決的重大問題。要充分發揮這種示范和帶動作用,必須借助于一定的現實路徑才能有效實現,因此就需要進行正確的路徑選擇。
1.1 幾種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實現路徑的觀點探討。近些年來,許多研究者從不同視角探討了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的實現路徑問題,大致有如下幾種觀點:一是執政民主路徑。王靜指出,較為可行的路徑是通過黨內民主的發展提高黨民主執政的能力,從而以民主執政為政治中介推進人民民主的發展[2]。二是法治民主路徑。蔡霞提出,應以民主授權問題作為有效探索黨內民主與人民民主的結合點,把探索中獲得的改革成果上升為執政黨內和國家生活中的民主制度,走出一條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三者統一的路子[3]。三是制度平臺路徑。劉紅凜強調,只有通過一定的制度平臺或中介才能使二者產生互動,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如果從黨內民主與人民民主之間互動的角度看,在我國,這種制度平臺就是當代中國的基本政治制度[4]。
1.2 對幾種觀點的述評。對這幾種觀點,筆者較為贊同最后一種觀點。這是因為,這里所討論的路徑,指的是從起點到達終點也就是從起點到達目的地的路線或途徑,方式則是指為達到某種目的而采取的手段與行為方式。這兩者既有相同或相似之處,也有區別和不同。路徑一般來說是明確具體、穩定不變的,這里所指就是由當代中國基本政治制度所構成的制度平臺;而方式是指所要采用的某些方法和手段,這些方法和手段可以是復雜多樣、靈活多變的,如這里所說的法治或民主就是泛指某種政治操作方式,而不可能具體指向哪些法律條文或民主形式。因而,我們認為,前兩種觀點即法治民主、執政民主的主張,其實質是指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的某些手段和方式。而最后一種觀點,即制度平臺路徑,才是指向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的一種路線和途徑。改革開放以來的大量實踐證明:只有充分利用現有的政治制度平臺,并充分發揮既有制度載體的關鍵作用,才是黨內民主示范和帶動人民民主的可行路徑。當然,這些路徑所包含的具體線路是如何展開的,這些路線之間又是什么關系,仍然需要作出進一步的闡釋和說明。
機制建構源于路徑選擇,正確的路徑方向規定著機制建構作用的有效發揮。在確定了基本的發展路徑之后,必須同時通過一定的運作機制才能實現黨內民主對于人民民主的帶動作用。在對于黨內民主如何帶動人民民主的機制問題探討中,學者們普遍認為需要有效實現兩者之間的相互銜接和良性互動。俞可平指出,黨內民主和人民民主是相輔相成的,前者是自上而下的,后者是自下而上的,但理想的狀態是它們會在中間相會[5]。金安平認為,通過“黨的民主”以推動人民民主的實現比通過“黨內民主”示范和帶動人民民主的命題更具有理論邏輯、寬廣的外延和深刻的意義,也具有更現實和可操作的運行機制[6]。然而,究竟如何才能實現兩者之間的銜接和互動,這一過程中究竟還存在什么樣的具體機制,這些機制之間的相互關系如何,也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和探討。
我們認為,這里所講的“機制”是專指“社會運行機制”,即影響人類社會有規律運動的各組成要素的結構、功能及其相互聯系以及這些因素產生影響、發揮功能的作用過程、作用原理。社會學的研究表明,人類社會作為一個系統,其活動過程存在五大機制,包括動力、整合、激勵、控制、保障[7]43。為了研究的方便,我們將其中的整合、激勵和控制這三大機制合并起來進行研究,這是因為這三大機制都是在系統運行過程中發揮其作用,所以可以統稱為運行機制。如果這樣來看的話,那么在社會系統的活動過程中就存在三大機制,即動力機制、運行機制和保障機制,這三者之間相互協調、銜接配套,從而保證了系統的正常運轉。根據這樣的理解,可以把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也看作一個系統,在這一系統的活動過程中,也同樣存在這樣一套完整的運作機制。于是,深入探究這一運作機制的結構、功能、作用原理和作用過程,對于有效發揮并實現黨內民主對于人民民主的示范和帶動作用,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如上所述,要充分發揮黨內民主對于人民民主的示范和帶動作用,必須有賴于一定的現實路徑才能真正實現。從理論層面上來分析,中國共產黨通過發展黨內民主示范和帶動人民民主的路徑選擇,與黨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相契合,與民主發展的歷史邏輯相符合,與當代中國的政治體制、與國家層面的民主和社會領域的民主相銜接[8]。同時,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實踐歷程也充分表明,只有充分利用國內現有的政治制度平臺,才能有效發揮黨內民主對人民民主的這種示范和引導作用。從近些年來各地民主政治建設的實踐經驗來看,已逐步形成了一些切實可行的基本路徑。
2.1 黨內民主向人大民主的推進路徑。作為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公民政治參與的重要渠道,因而也是實現這種帶動作用的重要制度平臺。這是因為,執政黨的地位以及黨員在國家機關、人民團體、社會組織中擔任主要領導工作,掌握和支配著重要的社會資源,中國共產黨黨內民主的發展程度必然會直接影響國家民主政治的發展程度[9]。因此,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平臺實現黨內民主對于人民民主的帶動作用,這應當是最為重要的路徑選擇。
2.2 黨內民主向黨際民主的延伸路徑。在我國的政治現實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證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因此,貫徹落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是有效實現黨內民主示范和帶動黨際民主的主要途徑。自1978年以來,我國的政治實踐使各民主黨派與共產黨之間的這種密切聯系得到了鞏固和發展。各民主黨派在廣大人民群眾中具有廣泛的代表性,改革開放以來,民主黨派組織不斷發展,目前成員已有77萬多人,反映和代表了各自所聯系的各方面群眾的具體利益和要求[10]。
2.3 黨內民主向政協民主的擴大路徑。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簡稱人民政協),是中國人民愛國統一戰線的組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重要機構,是中國政治生活中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一種重要形式。人民政協是中國各族人民經過長期的革命斗爭,在新中國成立前夕,由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民主人士、各人民團體、各界愛國人士共同創立的。它根據中國共產黨同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對國家大政方針和群眾生活的重要問題進行政治協商,并通過建議和批評發揮參政議政、民主監督的作用。充分發揮人民政協的作用,必然有助于實現黨內民主對人民民主的帶動作用,不僅有利于堅持和改善共產黨的領導,又有利于更廣泛地聯系和團結各階層群眾。
2.4 黨內民主與基層民主的互動路徑。目前,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已成為我國一項基本政治制度。從我國基層民主建設的實踐進程可以看出,正是由于全國廣大農村逐步推廣直至全面推行了村民自治制度,才極大地促進了基層黨組織建設中的公推直選、黨務公開、民主評議等一系列制度創新實踐。與此同時,全國各地黨內基層民主建設的蓬勃發展,又反作用于基層民主建設并促進其向縱深發展。正是在這樣的實踐發展進程中,逐漸形成了一條黨內民主與基層民主之間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基本路徑。
從總體上看,這幾條路徑在黨內民主示范和帶動人民民主的過程中都是必不可少的,每一條路徑都發揮著無法替代的作用。以人大制度、政協制度為制度支持的人大民主、政協民主,從屬于國家民主與政黨民主的領域,而基層民主則從屬于社會民主的領域。在國家民主與基層民主的關系中,基層民主是基礎,國家民主是關鍵。這是因為:其一,基層民主的發展狀況對于國家民主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基層民主是國家民主的基礎。若離開了基層民主這一堅實基礎,國家民主也難以實現。因此,進一步加強和擴大基層民主,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前提條件和必然要求。其二,國家民主的發展如何,也是影響基層民主能否實現向縱深發展的關鍵因素。國家民主的發展為基層民主建設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社會空間。因此,以基層民主為基礎和重點,以國家民主為保障和關鍵以及相互之間適應配合,這是近些年來我國民主政治建設健康發展的一條重要經驗[11]。從目前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現實狀況來看,要持續深化并推進這一發展進程,進一步實現黨內民主對于人民民主的示范和帶動作用,就必須在積極推動人大民主、政協民主發展的同時,仍然要下大力氣推動和深化基層民主建設,這是實現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的基礎性制度平臺,也是實現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的穩妥有序、易于見效的現實發展路徑。
要充分發揮以黨內民主示范和帶動人民民主的作用,除了要進行正確的路徑選擇之外,還必須借助于一定的運作機制。根據學術界對社會運行機制的已有研究成果,結合近些年來黨內民主示范和帶動人民民主的豐富實踐經驗,從整體上來看,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進程中的機制構成和作用方式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3.1 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的動力機制。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的動力機制主要揭示的是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的動力是如何構成并發揮作用的。主要包括內在動力和外在壓力兩個方面:一方面,從內在動力機制來看,它主要由黨的民主理念的引領導向機制、黨的先進性質的帶領推動機制和廣大黨員的民主訴求機制構成。具體來說,黨的民主理念是黨的民主觀念的深層內化,極大地影響著全體黨員的行為表現,也潛移默化地引導著全體人民的行為方式和民主理念,從而發揮著黨內民主對人民民主的帶動作用;黨的先進性質決定了黨員與普通民眾相比要有更高的思想覺悟和政治抱負,這種先鋒模范帶頭作用也促進了黨內民主對人民民主的有效帶動;而廣大黨員自身的民主訴求也從更深層次上激活了黨內民主,進而實現了對人民民主的示范和促進作用。另一方面,從外在壓力機制來看,也有三個要素組成:一是來自國際社會的壓力。民主是當今世界發展的潮流,因此,積極發展黨內民主,充分發揮黨內民主對人民民主的示范和帶動作用,并在實踐探索中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理論,堅持不懈地引領和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不斷前進,這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大勢所趨。二是源于人民民主發展的倒逼因素。隨著廣大民眾在基層民主實踐中民主意識和參與能力不斷增強,其多元化的民主訴求也迫使黨內民主向縱深發展進而實現對人民民主的有效帶動。三是基于反腐敗斗爭的緊迫需要。在我國一些地區和單位揭露出來的腐敗現象給予我們極為深刻的教訓,即要從根本上遏制腐敗,就必須大力推進民主政治建設,建立科學合理的權力結構,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切實解決權力過分集中且缺乏制約的問題。同時,在選人用人問題上更加重視公平、公開、公正的競爭機制,努力擴大廣大黨員和群眾的民主參與,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這是從體制機制上治理腐敗頑癥的關鍵一環。
3.2 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的運行機制。從政治發展的內在邏輯來看,在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這一過程中,其運行機制又包括四個基本環節:即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而每一環節又有其獨特的運作機制,即民主授權機制、民主決策機制、民主參與機制和民主監督機制。其中,民主授權機制旨在確保一切公共權力的來源都具有政治合法性,即通過民主的授權方式運用民眾賦予的合法權力來開展各種政治活動。在這一過程中,由于執政黨的核心地位和領導作用必然使黨內民主對于人民民主具有引領和示范效應,進而在民主授權過程中體現黨內民主對人民民主的帶動作用;民主決策機制旨在通過設立相關的活動平臺來提高民主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和法治化水平,從而在具體操作過程中發揮黨內民主對人民民主的帶動作用;民主管理機制旨在通過搭建必要的制度平臺來提高開展各種民主活動的計劃能力、組織能力、協調能力和控制能力,從而強化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的作用效果,以取得良好發展績效;民主監督機制則是通過這些平臺來實現對黨內民主和人民民主的合理規范和制約,以確保黨內民主、人民民主以及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始終沿著良性的發展方向運行。這四個環節缺一不可,從而構成了一個結構有序、相互協調的完備系統。只有通過發揮其整體效能,才能切實有效地促進黨內民主對于人民民主的示范和帶動作用。
3.3 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的保障機制。這種保障機制由動力保障、政治保障和政治生態環境保障等要素構成,通過這些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和彼此作用,從而保證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的實施績效和持續發展:一是通過加強黨內民主建設,為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提供充足的動力保障。其具體內容是通過加強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反腐倡廉建設和制度建設,使黨內民主建設能夠始終保持蓬勃發展的動力。二是通過強化黨內法規建設,為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提供可靠的保障。一方面,要堅持全面從嚴治黨,加強和完善黨內法規建設,做到依法治黨、有法可依。另一方面,要堅持全面從嚴治黨,還必須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只有這樣才能使黨內民主建設制度化、法治化,使之不以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以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三是通過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優化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的政治生態環境。要繼續深化反腐敗斗爭,進一步凈化黨風、政風和社會風氣;要不斷豐富民主形式、健全民主制度,逐步擴大公民的有序政治參與;同時,還要加強公民文化教育,積極培育和營造良好的社會主義政治文化土壤。
綜上所述,要實現以黨內民主示范和帶動人民民主的戰略構想,不僅要強化黨內民主自身的建設和發展,而且要切合實際地選擇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的可行路徑,同時還要逐步構建一套便于操作、相互銜接的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的運作機制。總之,只有在黨內民主的引導和帶領下,通過這一整套切實可行的基本路徑和環環相扣的運作機制,才能使黨內民主與人民民主之間逐步形成有機銜接、互動共進的良好局面,實現以黨內民主示范和帶動人民民主的目的,從而最終從整體上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宋福范.應在組織規律框架內認知黨內民主[N].學習時報,2014-08-05.
[2] 王靜.以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的“三部曲”分析[J].唯實,2012(10):19-22.
[3] 蔡霞.黨內民主與人民民主的結合點[J].理論視野,2009(1):34-37.
[4] 劉紅凜.黨內民主與人民民主的耦合與互動[J].理論探討,2009(6):112-115.
[5] 李成.中國的黨內民主:我們應該拿它當真嗎?[EB/OL].(2010-08-09).http://www.21ccom.net/articles/zgyj/ hwkzg/2010/0809/15308.html.
[6] 金安平.“黨內民主”與“黨的民主”——黨內民主示范、帶動人民民主機制的思考[J].社會科學研究,2009(1):11-18.
[7] 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
[8] 譚建.黨內民主發展進程中的風險規避[N].學習時報,2012-08-06.
[9] 劉海濤.黨內民主與社會民主是兩種民主形式嗎[N].解放日報,2009-05-04.
[10]許忠明.黨際民主是從黨內民主通向人民民主的橋梁[J].上海市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0(5):33-38.
[11]任中平.黨內民主與人民民主、國家民主與社會民主的關系辨析及其發展走向[J].云南社會科學,2011(2):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