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龍/福建省龍巖市供銷合作社主任李思庚/福建省龍巖市供銷合作社辦公室主任
發揮職能優勢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
——關于供銷合作社參與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幾點建議
陳金龍/福建省龍巖市供銷合作社主任
李思庚/福建省龍巖市供銷合作社辦公室主任
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在發展農業規模經營、實現農業現代化方面,供銷合作社要在開展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方面求轉變;在發展農民合作社及聯合社方面求轉變;要在構建農村電子商務服務網絡方面求轉變;要在促進農產品現代流通方面求轉變;要在農資經營服務方式方面求轉變;要在發展農村合作金融方面求轉變;要在提升農產品信息服務水平方面求轉變;要在供銷合作社職能定位和頂層設計上求轉變。
發展適度規模經營、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是實現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作為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骨干力量、農村現代流通的主導力量和農民專業合作的帶動力量,供銷合作社在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完全可以大有作為。世界各農業發達國家歷史經驗反復證明,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在發展農業規模經營、實現農業現代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近年來,全國各地供銷合作社在開展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方面積累了不少成功經驗,建議認真總結各地的成功經驗,總結形成適合不同地區的各種服務模式,在全國供銷系統結合當地實際加以推廣。要像打造“新網工程”一樣,打造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網絡,全面提升供銷合作社系統服務農業生產方式轉變的水平。
建議
啟動“農業社會化服務惠農工程”,列入各級供銷合作社的年度目標考評體系。建立政策扶持和資金扶持機制,重點扶持各級供銷合作社組建經營性和公益性結合的服務型企業,為當地農業經營主體提供工廠化育秧、機耕機種、統防統治、測土配方、田間管理、收割烘干、加工營銷等系列化服務。進一步深化社有企業改革,按照當地農業發展和農業經營主體的需求,改造和組建一批直接服務“三農”的專業性服務公司,為當地農民合作社及經營大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后全程社會化服務。
全國供銷總社構建全國供銷系統的電商平臺和發展農村電商網絡的戰略決策,順應潮流,適合供銷,全面布局,呈現出蓬勃的生機和活力。
建議
一是整合全國供銷系統的電商平臺和電商資源接入“供銷e家”,形成覆蓋全國省市鄉村的強大電商服務網絡,爭取盡快形成規模效益;二是整合全國各地優勢特色農產品進入供銷合作社電商平臺,健全特色農產品入網質量檢測機制和質量可追溯機制,確保入網農產品質量;三是建立全國供銷系統電商運營和管理規范,全面提升供銷電商的美譽度和影響力及市場占有率,打造全國一流的電商平臺和電商服務網絡;四是定期舉辦全國性和區域性的網上特色農產品產銷對接會和訂貨會,廣泛吸納農產品供貨商、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龍頭企業,與城市農產品批發商、超市、工廠、學校等銷售終端的網上訂貨交易;五是在網上開設“特色農產品展銷節”欄目,每期隆重推介宣傳一款特色農產品,運用電商打爆款策略,把展銷節打造成為富有供銷特色的電商品牌和特色農產品展銷狂歡節。
近年來,全國各級供銷合作社大力發展農民合作社及聯合社,在推進規模化種養、標準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各地農民合作社真正做到規范運營管理的不足1/3,所以必須在推進農民合作社規范化建設方面求轉變。
建議
一是爭取將供銷合作社在規范發展農民合作社方面的職能作用,寫入新制定的《供銷合作社條例》,使各級供銷合作社抓農民合作社規范化建設有職能、有地位、有政策扶持;二是啟動“農民合作社規范建設工程”,大力支持和指導農民合作社進行規范化建設,力爭與農業部門聯合培育評審各級農民合作社示范社,聯合制訂審定農民合作社規范社名錄。把農民合作社發展從重數量引導到重質量的軌道上來;三是制訂扶持政策,實實在在幫助農民合作社開展規范化建設;四是徹底扭轉各級供銷合作社目標考評方案中重考核農民合作社發展數量、不重農民合作社發展質量的傾向,加大農民合作社規范建設的權重,扎實推進農民合作社規范化建設,使其在提升農業生產經營的組織化程度和產業化水平方面,真正發揮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作用。
作為農資供應主渠道的供銷合作社,必須順應發展綠色生態農業的大趨勢,盡快轉變經營服務方式,不僅要盡快建設安全高效的農資經營服務網絡和質量可追溯機制,更要在構建新型農資經營服務體系方面求突破。
建議
一是大力發展測土配方業務,推行精準用肥施藥,提高農業比較效益;二是大力發展新型有機肥的生產和經營,推廣新型有機肥的運用,搶占綠色生態農業發展高地;三是構建網上莊稼醫院服務平臺和服務網絡,為農民提供網上遠程莊稼醫院服務;四是積極參與“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示范工程”建設,結合供銷合作社傳統業務,大力推廣可降解農膜,積極開展區域性殘膜回收與綜合利用,鼓勵支持供銷合作社企業回收加工舊農膜,為發展綠色生態農業作貢獻。
當前供銷合作社的重要任務就是要構建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促進農產品流通銷售,通過搭建產銷對接橋梁,帶動農業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產業化經營。
建議在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的同時,一是積極主動參與農產品流通市場建設,特別是主產區和主銷區的批發市場和專業市場建設。積極爭取政策和資金扶持,參與農產品市場的提升改造和農改超工程;二是大力發展農產品連鎖直銷經營,探索運用互聯網和物聯網技術,實現農產品從田間地頭和加工廠家直接配送到消費者餐桌的直銷模式,減少中間環節,提高流通效益,讓農戶分享加工、流通環節的增值效益;三是在全國各地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建立統一規范的農產品營銷信息服務中心,并實行聯網互通,及時采集和發布農產品營銷信息,設立全國統一的農產品營銷信息服務專線電話,為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經營主體提供信息服務。四是積極牽頭組建農產品流通經紀人協會和農產品營銷聯盟,大力培育發展營銷型農民合作社和農產品流通經紀人隊伍,著力提高農產品流通的組織化程度和流通效益。五是大力發展“農旅結合”的營銷模式。各地在積極發展和有效整合休閑農業、精致農業、創意農業、家庭農場、水上人家、森林人家等模式和資源的基礎上,引導城市消費者通過現場體驗與農產品生產者建立穩固的產銷對接關系,創新城鄉農產品流通模式,推進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發展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關鍵,而資金短缺必定是發展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的瓶頸。農業發達國家發展現代化農業的經驗是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必須要有自己的銀行,農業規模經營才有資金保障。作為我國最大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供銷合作社必須爭取政策支持,組建自己的銀行,才能保障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及成員發展規模生產經營的資金需求。
建議
由全國總社牽頭組建供銷銀行,由各級供銷合作社和各地農民合作社及聯合社在自愿的原則上投資入股,逐步在縣鄉兩級布局經營服務網點,為農業經營主體提供低息優質的融資服務。同時,穩妥發展農村資金互助社(會),與供銷銀行的業務相對接,切實幫助農民合作社及社員解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農產品信息服務在實現農業生產從“生產導向”向“消費導向”轉變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引導作用。長期以來,因為農產品供求信息不對稱不通暢,導致農產品產銷脫節,農產品滯銷問題嚴重,造成巨大損失。
建議
依托供銷合作社遍布全國市縣鄉村的經營服務網絡,由全國供銷總社牽頭,構建全國統一規范的農產品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和覆蓋市縣鄉村的信息服務網絡,并通過互聯網和微信平臺,實現農產品信息服務延伸到所有經營農產品的批發市場、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龍頭企業和營銷大戶。強化信息資源整合與共享,加強農村信息站點和信息員隊伍建設,及時收集、整理、分析、發布農產品生產、流通、消費、供求、價格方面的綜合信息,對農產品市場供求變化及趨勢作出科學的研判分析,正確引導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銷售和產銷對接,切實解決農產品盲目生產、滯銷脫銷問題,有效提高農業效益。同時,大力推進物聯網技術在農產品生產、加工、經營環節的運用,試點建設全國供銷總社和各地供銷合作社農產品物聯網應用服務平臺,為全國各地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企業和專業合作社及營銷大戶的市場物聯網運用提供標準接入,綜合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為農產品生產、加工、營銷提供綜合性信息服務。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和各級黨委、政府對發揮供銷合作社的職能作用越來越重視,促進了各級供銷合作社職能作用的發揮。但無須諱言,不少地方政府和部門對供銷合作社工作并不是那么重視,政策上的支持非常有限,不少地方供銷合作社處在“欲做不能”的尷尬地位。這其中有地方供銷合作社勢單力薄難于作為的原因,也是因為供銷合作社法律地位不明確,計劃經濟時期的職能地位已經弱化或喪失,市場經濟時期的職能地位又未明確鞏固,供銷合作社的主業缺乏相應的法律支撐。如近年來供銷合作社大力發展農民合作社,但在《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中僅能在第九條“其他有關部門及有關組織”找到一點依據。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政策資金基本上由農業部門安排。地方供銷合作社抓農民合作社規范發展處在被動地位。
建議
盡快爭取出臺《供銷合作社條例》,明確供銷合作社的法律地位和職能作用,這是供銷合作社參與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重要基礎。
在今年頒布的《關于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意見》中,第八條提及“支持供銷合作社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第十一條提及“加快發展供銷合作社電子商務”。這是全國供銷合作社科學制定發展戰略、加強頂層設計、組織指導全國供銷系統多年積極探索實踐的結果。
建議
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認真總結全國各地供銷合作社參與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成功經驗,轉化提升為全國供銷系統發展戰略,加強頂層設計,全面布局供銷合作社參與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工作,形成自上而下全面聯動的巨大的改革發展力量和工作格局,促進供銷事業蓬勃發展,充分發揮供銷合作社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方面的職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