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華/山西省忻州市供銷合作主任
創建“網上供銷社”是深化綜合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
楊國華/山西省忻州市供銷合作主任
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是實現“工業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雙向流通”的新型商業模式,已成為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共識。當前,應該把“網上供銷社”建設作為深化綜合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來抓。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農村基礎設施的完善,忻州市農村電子商務發展迅速,農村商業模式不斷創新、服務內容不斷豐富,電子商務交易規模不斷擴大。但從總體上講,忻州市農村電子商務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存在著市場主體發育不健全、物流配送等基礎設施滯后、發展環境不完善和人才缺乏等問題。由此可見,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是實現“工業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雙向流通”的新型商業模式,已成為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共識,作為忻州市供銷合作社就是要把打造“網上供銷社”當作深化綜改的一項重要舉措來抓。
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完善農村物流服務體系”、“啟動農村流通設施信息化工程”;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和中發11號文件進一步明確要“開展電子商務進行農村綜合示范”“順應商業模式和消費方式深刻變革的新趨勢,加快發展供銷合作社電子商務,形成網上交易、倉儲物流、終端配送一體化經營,實現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2015年5月4日,國務院發布《關于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加快培育經濟新動力的意見》,要求研究制定促進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意見;最近,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促進農村電子商務加快發展的指導意見》,全面部署指導農村電子商務健康快速發展。《意見》明確指出鼓勵供銷合作社創建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平臺。主要內容是:鼓勵和支持開拓創新。鼓勵地方、企業等因地制宜,積極探索農村電子商務新模式。開展農村電子商務創新創業大賽,調動返鄉高校畢業生、返鄉青年和農民工、大學生村官、農村青年、巾幗致富帶頭人、退伍軍人等參與農村電子商務的積極性。開展農村電子商務強縣創建活動,發揮其帶動和引領作用。鼓勵供銷合作社創建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平臺。引導各類媒體加大農村電子商務宣傳力度,發掘典型事例,推廣成功經驗。
從“要我做”轉向“我要做”。轉變觀念,說干就干,編織一個具有供銷合作社特色的、廣闊而多元的電商空間。
變“不可能”為“可能”。不在于自辦,而在于領辦,合作就會柳暗花明,聯合就會前途光明。
科學定位供銷合作社發展電商平臺的核心價值觀。不以追求商業利益最大化為目的轉向把為農服務最大化作為自身最大價值,擴大供銷合作社影響力。
第一,構建農村電子商務市場體系。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誠信守法、安全可靠、綠色環保的全市供銷合作社農村電商市場體系。采取典型示范,分步推廣的方式,到2020年前實現市、縣(市、區)、鄉(鎮)、村級、基層社、專業合作社、綜合服務社、便民店等電商全覆蓋。
第二,推動農村電子商務與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通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加快農村電子商務發展,使電商與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使實體經濟與互聯網產生疊加效應,有利于促消費、擴內需,推動農業升級、農村發展、農民增收。
第三,積極培育農村電子商務市場主體,擴大電子商務在農業農村的應用。創新培訓層級方式,創辦發展電商培訓基地,大力培養農村電商人才、加快完善農村物流體系、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農村金融發展力度、營造規范有序的市場環境,在推動農民創業就業、開拓農村消費市場、帶動農村扶貧開發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效。
第一,積極培育農村電子商務市場主體。充分發揮全市供銷合作社現有市場資源和第三方平臺作用,培育多元化農村電子商務市場主體,協調電商、物流、商貿、金融、郵政、快遞等各類社會資源加強聯合和合作,構建農村購物網絡平臺,實現優勢資源的對接與整合,參與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到2020年,以村級便民店、專業合作社、綜合服務社為基礎的基層經營網點全面完成信息化改造,出資企業普遍推行電子商務應用,電商交易規模(工業品銷售和農產品購進、銷售)占全市系統銷售額比重顯著提高。
第二,擴大電子商務在農業農村的應用。一是在農業生產、加工、流通等環節,加強互聯網技術應用和推廣。二是拓寬優勢特色產品、品牌農產品、民俗產品、鄉村旅游、健康生活、服務業態、日用消費品等市場。在促進工業品、農業生產資料下鄉的同時,為農產品進城拓展更大空間,實現雙向流通。三是加強運用電子商務大數據引導農業生產,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努力拓展農村返鄉大學生、剩余勞動力就業方式和就業門路。
第三,改善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環境。硬環境方面,充分發揮供銷合作社“新網工程”網絡的基礎設施、服務功能作用,采取多元方式同相關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聯合合作,進一步放大服務功能和服務效應,加強農村流通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村寬帶普及率,加強農村公路建設,提高農村物流配送能力;軟環境方面,加強政策扶持、人才培養,提升電商人氣指數,加大推介宣傳力度、創新服務方式,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發揮全市供銷合作社組織、經營、服務、“新網工程”經營網點等資源優勢,以忻州市農業生產資料公司為依托,組建“山西佳樂美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創建“佳樂美商城”平臺,上與“山西‘農芯樂’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對接,下以縣級運營中心為主體、鄉(鎮)級基層社為骨干、村級綜合服務社和連鎖便民店為終端、各類市場主體廣泛參與的聯合合作、上下貫通、層級分明、城鄉一體、有效運營的全市供銷合作社系統電子商務現代流通服務體系。主要服務于日用消費品、農業生產資料、農產品三大板塊,重點推廣“佳樂美商城+縣級運營中心+村級綜合服務社(網上交易、代理服務、助農金融服務)+各類市場經營主體”模式,著力構造具有忻州供銷特色的“網上供銷合作社”。圍繞農村電子商務市場的開拓,試點先行,實施農村創業計劃和“千村千品”工程,創建一批農村電子商務示范縣、電子商務“佳樂村”和農產品電子商務和物流相結合的產業園區。核心內容是抓好六項工作:
第一,“乘勢”與“內勢”結合,創建電子商務平臺。借助政策形勢,整合內部優勢,忻州市供銷合作社將組建“山西佳樂美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創建一個市級“佳樂美商城”電商平臺,使之成為全市供銷合作社系統電子商務的運營商和服務商。全系統要以“佳樂美商城”為基礎搭建一體化的電子商務網絡,實現B2B、B2C、C2C、O2O等交易方式;另一方面要具備服務功能,為系統發展電子商務提供技術、金融、信息、質量和人才等服務。并與全省“農芯樂”、全國總社“供銷e家”平臺對接,實行線上線下全網貫通、全網對接、全網運營。積極推進各縣(市、區)電子商務運營中心、各類市場主體與“佳樂美商城”進行產品、平臺的對接,提供集電子商務、數據處理、支付結算、品牌運作、產銷對接、項目融資、培訓引導于一體的開放、規范、互利的農產品全產業鏈綜合服務。著力加快技術研發、人才儲備和品牌營銷,申領支付牌照,完善電商功能,確保網絡常態運營。
第二,“線上”與“線下”互動,搭建縣級運營中心。縣級供銷合作社要充分發揮農村電子商務的主體作用,按照全國總社“五個一”(培育一個市場主體、搭建一個服務平臺、組建一個電商協會、實施一項改造工程、營造一個生態環境)的要求,搭建“五位一體(市級電商公司、電商協會、縣級運營中心、基層綜合服務終端、中轉物流)”的電商運營構架,加快建設區域型、專業型電子商務平臺和服務中心。建設區域型、專業型電子商務平臺是現行條件下搶占區域市場和細分市場的重要切入點。各縣(市、區)供銷合作社要結合實際,發揮熟悉當地市場、配送成本低的優勢,利用實體網點資源和物流配送體系,發展以輻射本地區為主的區域性電子商務運營中心,以網上銷售帶動門店銷售,以門店銷售支撐網上銷售,探索“線上市場”與“線下市場”互動促銷的O2O經營方式。選擇特點突出、針對性強的商品,制定靈活適宜的經營模式,打造具有不同產品和地方特色的專業性電子商務平臺,更好地滿足不同消費層次和消費偏好的市場需求。圍繞電子商務助力“農村創業工程”,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行業協會、農產品批發市場、農民經紀人等市場主體,通過“佳樂美商城”電商平臺(服務中心)或借助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開展網上銷售。圍繞地方特色實施農產品“千村千品”工程,注重對本地特色網銷產品的開發和培育,加強對品牌基地的命名和宣傳,塑造品牌,培育“三品一標”(綠色、有機、無公害、地理標志)產品基地,逐步形成特色網銷產品聚集地和產業帶。培育發展一批電子商務“佳樂村”,村級綜合服務社通過“佳樂美商城”,實施公益性代理服務和農行(或農村信用社)“佳樂美通”普惠金融服務,引導和帶動村民應用“佳樂美商城”電商平臺開展特色明顯、品種聚集、品牌突出、物流配套的網絡交易活動,力爭擴大村民網商數量占當地家庭戶數的比重和電子商務交易額比重,成為當地名優土特產進市場的重要推手。
第三,“特色”與“服務”融合,夯實電商服務終端。做好全市村級綜合服務社信息化改造和提檔升級,完善網上便民服務功能,規范經營服務、考核辦法和信用評價體系,實行在線管理。按照村級綜合服務社新的“四有”標準,制定店面建設規范,承擔電商代購代售、快遞代收代發和農資商品需求信息、農副土特產品購銷信息、物流信息的收集、發布等終端功能。進一步整合資源,將村級綜合服務社與“農民辦事不出村”、網格化管理、“美麗鄉村”建設、“村村通客車”、農村養老、醫療和農村公共取、送貨點建設對接,推進服務創新。
第四,“合作”與“聯合”并舉,推廣結算助農金融卡。以“佳樂美卡”發行為抓手,全面推廣“農行結算通”(或農村信用合作聯社,可設計為“農信結算通”)普惠金融服務。深化與農行(或信用聯社)合作,聯合市、縣、鄉(鎮)村級金融終端,加快渠道擴張步伐,將試點成果迅速在全市范圍內復制推廣,把村級綜合服務社發展成為助農結算服務點。拓展服務功能,探索開展小額貸款、擔保、保險等農村金融業務,積極推廣、承接“供銷支農貸”、“佳樂美易貸”等農村信貸產品,延展資金鏈條。順應移動互聯網發展趨勢,研究利用手機APP方式辦理金融業務。
第五,“改造”與“升級”同步,完善電商配送體系。推進全市“新網工程”改造、升級、提質,健全農資、農副產品、日用消費品、再生資源等經營網絡,加快形成連鎖化、規模化、品牌化經營服務新格局。加強與交通運輸、農業、商務、郵政等部門及其他主要快遞物流企業的合作,按照“統籌布局、資源互補、共同開發”的原則,合力推進農村物流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以縣級配送中心、鄉鎮物流中轉站、村級綜合服務社物流服務點三級物流節點為支撐的農村物流網絡體系,從農村互聯網應用的現實條件出發,將供銷合作社基層網點作為打通農村電子商務“最后一公里”的關鍵節點,通過與知名電商合作等形式,合作共用基層網點、終端設備等,引導農村商業電子商務化,實現“農產品進城”和“工業品下鄉”雙向流通。
第六,“平臺”與“終端”一體,建立預警監測系統。建立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和可追溯體系,推行農產品市場、農作物病蟲害和土壤環境的監測和預警。通過村級綜合服務社網點采集農產品、農業生產資料、農村消費品價格供求信息,進行大數據分析處理,形成和發布價格指數。利用村級綜合服務社信息化終端和全市一體化網絡體系,設立信息終端采集點和信息發布渠道,建立與全國聯網的全市、全省農產品及農業生產資料信息發布系統和預警機制。
第一,加強組織領導。市社成立電子商務工作領導小組,設立專門辦公室,加大組織、協調和指導力度。各級供銷合作社把加快推進電子商務發展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任務、舉措來抓,成立機構、細化措施,在人、財、物等方面優先安排和重點支持。市社將把各縣(市、區)供銷合作社電子商務工作開展情況列入年度綜合業績考核和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
第二,爭取政策支持。加強與發改、財政、農委、商務、科技等部門的溝通協調,充分利用好國家政策,整合有關項目資金,支持系統電子商務發展。主動向當地政府及有關部門匯報溝通,積極參與地方電子商務平臺和園區、農村電子商務示范區建設等工作,營造政府主導、各方參與的電子商務發展生態環境。
第三,加強電商培訓。培訓工作要與農村電商終端、農業生產、創業產業、服務業深度融合,擴大培訓輻射面,建立層級培訓機制。市社和山西佳樂美電子商務公司負責組織各縣(市、區)級構建電商網絡和技術層面的培訓;各縣級供銷合作社營運中心負責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組織各類電商終端網絡的負責人,開展網點設置、電商運營、信息流采集、物流合作等電子商務實用技術等層面的培訓,構建園區培訓基地。此外,山西佳樂美公司和山西“農芯樂”服務中心要會同農行(或農村信用聯社)組織村級綜合服務社、便民店業主開展金融信貸和結算產品的設計、推廣和使用等電商培訓。加強向電商發達地區與示范企業的學習、交流、借鑒,加強電商專業技術與經營管理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吸納和造就一支電子商務高端人才和技術骨干隊伍。
第四,及時總結經驗。市社將在全市范圍內選擇確定一批電子商務示范縣、電商“佳樂村”、農產品電商物流產業園區等不同層次的試點,適時全面推進。各縣(市、區)供銷合作社也要相應開展電商“佳樂村”、農產品電商產業園區建設的試點,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供銷合作社電商發展新模式。對于在推進電子商務工作中涌現出來的典型經驗和做法,特別是符合農村實際、具有供銷合作社特色的發展模式,將適時通過召開現場會、交流會等形式予以宣傳和推廣,發揮其示范帶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