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其位要謀其政
黨的干部都是人民公仆,自當在其位謀其政。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多項舉措鼓勵各級“為官者”愿干事、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收到了良好效果。但是,不容忽視的是,“為官不為”還在一定范圍內存在。
“為官不為”,是思想上和行為上的懈怠。作為執政者、從政者、執行者,“為官者”的作為是政治生態上的重要一環,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整個社會的精神面貌,也是黨風、政風、作風和民風的具體反映。當前“為官不為”主要有三種情況:一是能力不足而“不能為”,二是動力不足而“不想為”,三是擔當不足而“不敢為”。“為官不為”,不但掣肘政策施行、影響工作推進,而且破壞政治生態和黨群干群關系。
習總書記指出,“我們做人一世,為官一任,要有肝膽,要有擔當精神,應該對‘為官不為’感到羞恥”。對于“為官不為”現象,必須高度關注、科學應對、大力整治,要修煉和踐行勇于擔當、恪盡職守、善謀有為的從政之德。國土資源部部長姜大明在全國國土資源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在持續抓好作風建設的同時,深入開展“能力建設年”活動,著力提高各級領導干部履職擔當、善作善為的能力和水平”。浙江省國土資源廳廳長陳鐵雄在今年全省國土資源系統黨風廉政建設工作暨“兩年”活動動員部署視頻會議上,也提出了“推進五大行動”“提高五種能力”的具體要求。全省國土資源系統領導干部要認真貫徹落實領導講話精神,深挖病根、對癥下藥,從思想上、制度上、組織上綜合施策、標本兼治,整治“為官不為”現象。
加強思想教育,堅定為官有為。通過深入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對黨員干部加強宗旨意識和從政道德教育,引導黨員干部樹立正確“三觀”,通過補足精神之“鈣”,培育“為官有為”信念,堅持把“清廉為官、事業有為”作為自覺追求和價值取向,提升執政為民的“精氣神”,增強擔當為民之責。加大宣傳力度,樹立先進典型,激發干事熱情,為干事者撐腰,為敢闖者壯膽,為想干事、能干事、干實事的干部提供廣闊的發展舞臺。
完善用人機制,引導為官有為。通過科學績效考評建立和完善干部退出機制,克服“干好干壞、優劣不分”的現實難題,充分發揮好考核對促進干部履職盡責、擔當作為的杠桿作用,實現“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劣者汰”。同時,緊密結合工作需要,加大干部教育培訓力度,促進干部學有所悟、學有所成,拓展思路,提高工作水平。探索創新“上掛下派”、AB輪崗鍛煉、跟班學習制度,通過以干代訓、實戰鍛煉,不斷提升黨員干部能力素質。
強化監督機制,克服為官不為。加強組織部門和紀檢監察部門的監督,把為官不為作為監督的重點,嚴格執法執紀,讓為官不為者及時受到問責和懲戒;加強群眾監督,積極開展群眾問政、民主評議、民意調查等工作,督促干部認真履職,擴大人民群眾對干部任用工作的知情權、參與權;加強輿論監督,及時褒揚勇于擔當、干事創業的干部,鞭撻為官不為的干部,在全社會營造干事創業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