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雙輪驅動創新供給
本刊評論員
有效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在于創新發展及其對經濟發展的驅動和支撐。唯有補齊創新短板,才能擴大有效和高端供給,解決供需錯配的問題,實現全要素生產率和發展競爭力的提升
5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深改組第二十四次會議時再次強調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謀篇布局階段,轉向深化認識、掌握規律和實踐推進階段。如何有效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核心在于創新發展及其對經濟發展的驅動和支撐。唯有補齊創新短板,才能擴大有效和高端供給,解決供需錯配的問題,實現全要素生產率和發展競爭力的提升。
為補齊創新短板,國家已早早確立了創新驅動戰略。近期《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出臺,這是創新成為國家戰略以來首次出臺的統領性文件,《綱要》按照“堅持雙輪驅動、構建一個體系、推動六大轉變”來布局、構建新的發展動力系統。其中一個體系和六大轉變指出了當前創新的不足與發展的目標,而雙輪驅動可以說是行動策略。
雙輪驅動就是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兩個輪子相互協調、持續發力。體制機制創新是科技創新的保障。普遍認為,當下面臨的經濟發展困境與我國經濟體制機制有著密切的關系,這也是從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深化改革不斷被提及的重要原因之一。進一步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減少行政審批事項、降低企業稅費負擔等制度不斷創新,通過行政體制改革轉職能提效能,有效為企業“松綁”,從而為創新奠定一個寬松的外部環境和制度保障。
科技創新是創新的內核。隨著產業結構從傳統制造業以及大規模生產的工業經濟為特征的時代轉向以高新技術產業和知識經濟為特征的新時代,科技創新成為競爭力的主要體現。特別是對于浙江這樣一個資源稟賦不足的省份,在工業經濟大規模發展中并無優勢,而恰恰是隨著信息經濟時代的來臨,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一批信息經濟企業在“互聯網+”發展模式下順勢而為,成為全國領先的新經濟發展省份。以“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為核心技術的科技創新正成為浙江經濟發展的新動力。以杭州為例,憑借信息經濟的創新發展,2015年經濟增速位列全國副省級城市首位。
這里,關注科技創新的幾個問題,一是如何有效推進科技創新?對政府來說,除簡政放權、加快行政體制改革外,浙江還大力推進眾創空間和特色小鎮建設,一方面在創客空間、創業咖啡、創新工場等孵化模式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市場化、專業化、集成化、網絡化的眾創空間,為廣大創業創新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間、網絡空間、社交空間和資源共享空間。另一方面,通過特色小鎮的建設,推進“產、城、人”一體化平臺的搭建,打造更符合新經濟、新模式、新產業形態發展的區域發展模式。而對企業來說,已形成創新是競爭力的主導思維,不管是已具備一定規模的傳統民企,如娃哈哈、萬向集團等,還是海康威視、華數科技等高新技術企業,都已將創新作為企業下一階段發展的重要舉措,將機器創新、管理創新等用于提升產業鏈、改善產業形態、提高組織管理能力等。
二是什么是有效的科技創新?并不是所有的創新都是有效的,如果用經濟效益來衡量的話,只有那些能產生經濟效益、可以推動技術進步的創新或者成為經濟增長動力源的創新才是有效的。創新供給的最終目的依然是滿足市場的需求,這就更需要以市場為主導,能夠在市場上獲得經濟效益的創新方可生存與壯大,才能激發進一步創新的激情。從這個角度講,有效創新有“加”“減”兩個方面,通過開發專利、發明新產品、開拓新模式等在源頭上下功夫,通過流程改造、機器換人、管理優化等在降成本上下功夫。顯然,“開源節流”,“開源”應是重中之重。
三是科技創新的核心在哪里?未來的核心在“原始創新”,《綱要》首次提出了“強化原始創新,增強源頭供給”。過去,浙江乃至全國范圍內科技創新更多走得是一條引進、吸收、模仿的道路,二次創新的多、原始創新的少。隨著國家實力的提升,二次創新顯然已經無法滿足新常態下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亟需下更大力氣加強基礎研究前瞻布局,加大對空間、海洋、網絡、核、材料、能源、信息、生命等領域重大基礎研究和戰略高技術的攻關力度,實現關鍵核心技術安全、自主、可控,并力爭在更多領域引領世界科學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