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雪軍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金融支持
金雪軍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金融如何支持、如何作為?重點要強化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推動銀行機構金融創新與新金融健康發展、加快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金融如何支持、如何作為,是一個新的課題。
明確金融與實體經濟關系。堅持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的立足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涉及到經濟各個領域,其基點就是推動實體經濟的穩定增長,無論是加快出清落后產能,還是發展新興產業,或對企業進行分類幫扶,均要直接針對實體經濟健康發展的需要。
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重在效率,國家“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對此也十分強調。支持實體經濟的措施必須落在實處,如浙江金融機構著眼于去產能的行業限額控制、名單制管理,著眼于新發展的“五水共治”專項信貸產品、“入園企業前期貸”,針對性、操作性、實效性就很強。
協調金融工作中的重要關系。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涉及到多方面的關系。如“供給”與“需求”的關系、“降”與“升”的關系、“總量”與“結構”的關系、“一般”與“分類”的關系、“發展”與“改革”的關系等等,從一定意義上說這些關系能否正確處理,直接影響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成效。在金融工作中,必須注重協調這些關系,如一手抓落后產能出清,一手抓有效發展保障;一手抓總體質量提升,一手抓分類幫扶實施。
加快銀行機構金融創新。必須堅持發展與改革相結合、創新與風控相結合的原則,不斷提升銀行經營管理水平。如浙江省,就需要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近些年來推出的一系列戰略舉措、項目工程建設與企業發展的需要,堅持創新驅動,開創新的模式、新的產品、新的手段,切實解決現實企業與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融資難題。同時,必須緊緊抓住風險控制,維護金融安全,在化解信用風險與修復信貸資產質量上取得成效。
推動新金融健康發展。不同行業、企業、項目、發展階段,對資金的需求不同。社會上也存在著不同性質、不同風險偏好的資金,如何實現資金供給與資金需求的有效對接,除了原有金融機構加快創新,很重要的是發展新的金融形態,包括科技金融、創業金融、綠色金融、互聯網金融等。要大力發展普惠金融,滿足小微、三農、個人等經濟主體在生產、創業、消費過程中的金融需求。在發展金融特別是新的金融形態時,要加強風險監管,強調規范發展。
加大力度培育地方資本市場。要將資本市場建設作為調整融資結構的主要切入點,這也是金融結構優化和金融創新發展的重點。直接融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倒逼公司改善治理結構,有利于企業籌集到更多的中長期發展資金,從而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無論是供給要素如資本、技術的創新,還是結構調整,都需要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建設。必須加快現有企業股份制改造步伐,積極與“新三板”對接。重點培育一批能直接在主板市場上市的企業,培育一批到中小板上市的企業,扶植一批在股權交易中心交易的企業,擴大“浙江板塊”的影響力。以市場為導向,在堅持科學審慎和風險可控的情況下,建立符合實體經濟發展需求和企業融資需求的交易市場,推動知識產權、專利、技術以及林權、海域使用權等各類資源合理高效地流轉。同時,著力發展債券市場尤其是企業債券市場,充分發揮債券融資的優勢,提高企業從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的比重;適當擴大長期金融債券的發行,解決商業銀行附屬資本不足的問題;加大企業債券融資工具的宣傳推廣力度,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短期融資券和中小企業集合債;放寬無擔保債券的投資范圍,逐步增加保險資金投資無擔保企業(公司)類債券的品種。
組建金融控股公司。提升地方金融競爭力,加快地方金融控股集團建設。鼓勵和支持有實力的大企業建立面向科技、農業、航運、消費等產業的大型產業金融集團,充分發揮產業集團資本運作、戰略管理等方面的專業優勢,同時有效倒逼金融機構改革。由于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法規還不健全,可能會面臨比較大的關聯交易風險、財務風險、系統風險等,因此,在組建金融控股公司的過程中,一定要敦促其建立健全內部稽核制度、關聯交易制度等安排,提高內部控制有效性。
作者為浙江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