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漢東
致力外貿供給側補短板
張漢東
浙江外貿發展短板主要體現在加工貿易滯后、進口貿易滯后、服務貿易滯后,需要大力發展加工貿易、進口貿易、服務貿易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中央提出的重大發展理念。一直以來,浙江外貿努力抓好需求側管理,積極拓市場,成效也很突出。在國家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浙江外貿如何行動是擺在浙江外貿面前的重大問題。
浙江外貿是連接供給與需求的橋梁紐帶,是實現有效供給與有效需求匹配的重要渠道和關鍵環節,不僅是需求側管理的重要環節,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直接參與者和供給者。也因此,在新一輪改革中,浙江外貿責任重大,重點要拉高標桿補短板,積極擴大有效供給,協調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改革開放以來,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形勢,浙江外貿實現了持續快速健康發展,貨物貿易總量連續上臺階,“十二五”期末,全省貨物貿易總額3474億美元,其中出口2767億美元,位居全國第三,外貿大省的地位已經形成,為浙江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作出了巨大貢獻。展望“十三五”,浙江外貿發展還有不少短板,面臨不少問題,外貿發展的后勁不足、競爭力不強,主要體現“三個滯后”:加工貿易滯后、進口貿易滯后、服務貿易滯后。浙江外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應當從這幾個方面著手。
浙江作為外貿大省,一般貿易占整個外貿出口的80%左右??傮w來看,一般貿易對國民財富的貢獻和綜合效應高于加工貿易。一般貿易出口集中體現了一個國家和地區的基礎產業水平、制造能力、科技發展水平、勞動生產率水平和國際競爭力,其利用國際市場消費拉動經濟發展,直接經濟效益高。但也應看到,加工貿易一直是浙江外貿的一條“短腿”。和一般貿易相比,浙江加工貿易整體規模不大,比重偏低,發展速度不快;貿易方式以進料加工為主;加工貿易商品比較集中,出口以輕紡產品為主,技術密集型和高附加值產品少。加工貿易占比較低,即便是加工貿易發展較好的年份,也僅僅占全部外貿出口的25%左右,2015年來又重新下降到10.7%,加工貿易的下滑也是對外貿易總規模增速相對比較低迷的重要原因。如果浙江加工貿易占比能夠達到全國平均水平,浙江外貿出口將有一個很大的發展。
浙江要積極做大加工貿易,促進加工貿易創新發展。一是要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加強產業鏈分工合作,提升加工貿易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二是要大力招商引資,一個地區加工貿易的發展往往和該地區引進外資水平有很大關系,需要進一步優化加工貿易企業主體結構;三是要優化加工貿易產業結構,逐步改變單純的以生產為主的加工貿易方式,向生產、倉儲、轉運并重的方式轉化,將加工貿易同倉儲轉運業結合起來延長國內產業鏈。針對當前加工貿易的一個重要特點,即生產加工集中在下游產品、中間產品配套能力差、加工貿易關聯水平低的現實,一方面政府應該制定優惠的政策措施引導外資進入加工貿易的上游配套產業;另一方面通過給予加工貿易料件生產企業提供貸款支持和信息支持的方式,來扶持省內配套企業的發展,增加省內企業的研發投入以提高國產料件的技術含量和工藝質量。
近年來,與全國進口總額保持單一增長趨勢不同,浙江省進口額呈“倒V”型態勢,在2011年達到歷史高點后出現了連續下降的趨勢,進口增速也由正轉負。2012年,全省進口878.8億美元(同比下降5.5%);2013年,全省進口870.4億美元(同比下降1.0%);2014年,全省進口817.9億美元(同比下降6.0%);2015年,全省進口707.5億美元(同比下降13.4%)。30多年來,相比出口貿易規模,浙江進口貿易規模較小,歷年來進口額幾乎都不到出口額的一半。1986年到2015年,浙江的貿易順差從8.9億美元增加到2059.1億美元,增長了231倍。
進口可以通過增加生產要素投入、技術進步、產業結構優化、制度創新、人力資本積累促進經濟發展。浙江要實行更加積極的進口政策,努力擴大進口,促進對外貿易平衡發展,優化進口結構,支持先進技術設備、關鍵零部件、能源資源產品、節能環保產品、適應消費升級需要的產品進口,支持融資租賃和金融租賃企業開展進口設備融資租賃業務。加強進口政策和產業政策的協調互動,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提高進口綜合效益。以龍頭企業為重點,帶動中小民營企業進口發展,推動出口型企業向進出口并重轉型,培育壯大進口龍頭企業,增強其對國內外的輻射力,形成若干有進口能力面向全國市場的龍頭進口企業及專業集團隊伍。以港口資源為優勢,帶動資源能源性商品進口。重點利用寧波、舟山港有利條件,選擇一批條件好有經營資源性商品的龍頭企業擴大對原油、成品油等資源、能源性商品進口,以帶動煤炭、礦砂相關商品的進口發展,緩解浙江省資源貧乏難題。以提升消費質量為目的,發掘消費進口潛力。擴大進口促消費有助于國內、國外流通渠道的對接。擴大進口促消費的側重點應放在食品、化妝品、服裝、家具建材、家用電器、文體用品及高檔奢侈品的進口上。以跨境電商綜試區建設為契機,規范跨境電商進口,在完善跨境電子商務產業鏈和生態鏈、跨境電子商務新模式上不斷探索創新。
在產業結構調整的大背景下,近年來,國際服務貿易發展迅猛,我國與世界經濟的相互聯系和影響日益加深,服務業國際化發展的機會增多,在總貿易額中的比重顯著提高,有利于在更廣領域、更高層次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展望“十三五”期間的浙江外貿,浙江服務貿易增速會持續超過貨物貿易出口的增長,超過浙江GDP的增長速度,服務貿易無疑是國際貿易的重點戰場。要順應全球化服務經濟發展趨勢,加快發展服務貿易。近年來,浙江文化產品進出口發展迅猛,產品主要集中在影視大片、表演演出、版權使用、國際會展等方面。我國將服務業分為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涉及金融、交通、現代物流等十二大領域。其中,交通運輸服務、旅游服務、建筑服務、計算機信息服務這四大類占據近90%的份額,主導著浙江服務業的發展方向。除了運輸、旅游、建筑等傳統服務業以外,浙江還須著力培育電子商務、工程咨詢服務業、節能環保業等新興業態的服務產業。
作者為浙江省商務研究院院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