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建平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發展新動力
蘭建平
在投資越來越趨向邊際效益遞減、消費又沒有完全起來、出口市場呈現逐年回落的大背景下,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在哪?這是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從政府到市場、從小企業到大企業都高度關注的問題。努力尋求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動力,促進中國經濟第二個30年的持續、健康、協調發展,是中國經濟必須破題的重大現實問題。未來中國經濟如果沒有新的動力,都將是“不可持續型”。
根據“十三五”規劃,未來五年經濟年均增速6.5%以上,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2016年增長目標定為6.5%到7.0%,這樣的目標相對于1979-2015年年均7.9%的增速已經下調了30%。事實上,從2010年開始,中國經濟增長下滑趨勢明顯,2015年為6.9%,是1990年以來的最低增速,而GDP從2010-2015年連續六年下滑的現象也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一次。
針對這種態勢,解讀的版本比較多,比較典型的有三種。一是這由目前的經濟體制機制造成。所謂體制,主要是指以國有經濟為主導的經濟體制,效率比較低,導致經濟發展乏力、失速;所謂機制,主要是指政府在資源配置中仍然處于主導作用,導致配置效率較低,甚至錯配。二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緩慢,創新能力不足,導致經濟發展“失速”。大企業創新能力積累不足、中小企業習慣于“代工”生產,加上“拿來主義”的路徑依賴,無法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從適應市場向引領市場轉變。三是經濟的下行是周期性的,而且這個周期是長周期。在全球經濟下行的大背景下,中國經濟不可能獨善其身。中國經濟總量位居世界第二,這么大體量要保持2位數以上的發展速度是不太可能的。無論哪種解讀,都是一種關于經濟下行趨勢的分析。
為實現中國經濟在第二個30年的可持續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五大發展理念”,核心就是解決中國經濟在新常態下的兩個字“發展”。只要有利于中國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切創新,都應該予以積極的肯定,這應該是踐行五大發展理念的邏輯起點。
過去,相對注重從市場端發力、用市場拉動經濟發展,實踐證明這種市場創新戰略對于需求彈性不大和消費能力相對中低級的目標市場來說比較有效,但對于中高端市場,市場的選擇性越來越大、產品的替代性越來越多,則亟需在供給端發力。馬克思“生產決定消費”理論更能解釋當前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動力,即要在供給端做文章,努力提高供給端產品的質量和檔次,特別是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加大的背景下,中國市場已經成為十分“稀缺”的資源,更要大力提高供給能力,努力解決供需不匹配的問題,把握中國市場,這是供給側改革最基本的邏輯。
提高供給能力,突出體現在貫徹實施《中國制造2025》的行動綱要中。要抓住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所帶來的巨大變化,尤其關注顛覆性技術對產業變化所帶來的挑戰和機遇,集中優勢資源,實現創新和跨越,是再造經濟優勢的重要突破口。浙江“十二五”期間所提出的七大萬億產業,是在供給端發力以提高浙江經濟供給能力,實現從適應市場向引領市場轉變。同時作為全國唯一一個“兩化融合”試點省,浙江已經在兩化融合、兩化深度融合的基礎上,大力發展以“互聯網+”為主要內容的信息經濟,努力實現從產品內容創新到渠道創新。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要的是經濟制度的新供給。實踐證明,經濟制度“洼地”是支撐區域經濟發展的高地。對浙江來說,正是多年的“不爭論、不辯論,允許闖、允許試”,才有了浙江經濟在全國經濟版圖上的“跨越”。貫徹落實“三去一降一補”精神,尤其是要幫助中小型市場主體降低生產的“軟、硬”成本。浙江實施“四張清單一張網”改革,就是大力降低企業生產經營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和管制成本,尤其要為廣大中小企業“減負”,努力實現在“軟”成本上得到最大程度的“降低”。而降低社會保險金、改革供電方式、直接降低電費等,是直接釋放制度紅利。這樣的改革,對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必不可缺的。
作者為浙江省工業和信息化研究院院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