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祖強
鎖定新興創新領域培育新經濟增長點
王祖強
鎖定新興創新領域,集聚各類創新要素,引入新的生產方式,培育新經濟、新業態、新的經濟增長點,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浙江要牢固確立“人才引領、創新驅動”的發展戰略,大力探索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引入以創業投資、風險投資、高端人才、創業導師和新型企業家為主的新的市場主體,鼓勵市場優勝劣汰,形成“好的更好,差的出清”的高效初創企業篩選培育機制,培育壯大新動能,加快發展新經濟新業態。如何讓有競爭力的創業企業實現快速成長,如何體現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如何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提升服務效能,需要有新的理念、新的思路以及新的舉措。
立足全國、放眼全球,廣泛引進集聚創業資本與創新主體。以寬闊的視野吸引要素,并通過體制機制和政府管理創新,激發要素活力,使得各種資源要素深度融合。新的資源要素包括新的高端人才、創業項目、創業資本和創業創新主體。人才是能動的生產要素,一流人才的引進能帶來一流的創新團隊和一流的創業項目。要深入推進與各類中介機構、涉外機構、海外組織的合作,千方百計吸引海內外創新創業人才的加入。政府、專業機構、投資機構的服務,最終都要圍繞人才轉。政府通過空間、租金、稅收減免、創新券、購買園區服務等多種方式,積極做好對創新創業者的精準化服務,促進高新企業、公共技術平臺、研究院所、企業研發中心和風險投資機構等創業創新主體共同構建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體系。
以眾創空間為核心載體,實現創業企業批量生產。創業企業的不斷涌現是高水平創業活動形成的基礎。本輪創業浪潮下涌現了不同類型的創業人才,既有海歸人員,也有大企業高管、科技創業人才以及大量的大學生。不同創業人才在創業過程中面臨著差異化的服務需求、資源需求和政策需求,比如海歸創業普遍存在融資難、不了解國內市場和相關政策等諸多問題,存在對國內創業環境“水土不服”的情況。而大學生往往是“有夢想、有激情、有知識、有創意”,但“無資本、無經驗、無市場、無支撐”。因此,創業孵化需要專業化,不僅服務精英創業,更要服務草根創業,突出實用性創新,針對不同類型創業者提供適宜的創業服務。
以市場力量為主導,推進創業企業優勝劣汰。“好的更好,差的出清”,新經濟的發展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各類創新創業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構建起市場力量主導下的篩選機制、培育機制、淘汰機制和融化機制。對于創業企業能否進入孵化園區,能否獲得相應的優惠政策,要引入競爭性手段,不能裝進籃子都是“菜”,要充分尊重創業導師和投資人的專業性意見。對于創業企業的培育,要構建起資智融合常態機制,通過集聚天使投資基金、股權投資機構、財富管理機構,著力構建覆蓋企業發展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等各個不同發展階段的金融服務體系,充分發揮金融資本在整合資源中的核心作用。
以親清型政商關系,激發市場主體的活力與動力。環境高于政策,制度大于技術。在新興創新領域發展中,政府要有新的制度供給、要素供給和服務供給。要減少對市場的直接行政干預,重點放在營造有利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環境上,著力為創業者提供好充足的陽光、雨露、空氣和養分,讓幼苗更好地產生光合作用。要做好“互聯網+政務服務”這篇文章,推動簡政放權,改變以往“面對面、一對一”式的傳統服務,將服務項目和服務窗口“搬到線上”,開發“O2O”云服務平臺,采用“淘寶網”的理念,由政府來當“店小二”,通過線上和線下并舉提升服務效能和用戶體驗。
以產城人文融合發展,培育創業創新生態。目前,很多地方為了讓創業者有良好的創業和工作環境,仍然采用貪大求洋的老思路和大拆大建的老方法,忽略了本區域內的產業背景和獨具特色的創業文化。實際上,根植性是一個創業創新生態保持活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創業創新生態培育過程中,應秉承產、城、人、文融合發展的理念,統籌考慮區域內人口分布、生產力布局、國土空間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通過資源整合、項目組合和產業融合,統籌存量空間、傳承歷史人文、盡量保存自然風貌,打造出一個“有機生長、高度融合”的創業創新環境,確保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
作者為中共浙江省委黨校經濟教研部主任、軟科學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