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燕
落實巴黎協定引領低碳轉型
汪燕
2016年4月22日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這一天不僅僅是第47個“世界地球日”,更是人類應對氣候變化史上必將載入史冊的一天。這一天,175個國家的領導人或高級別代表齊聚紐約聯合國總部,簽署去年12月在巴黎共同制定的《巴黎協定》,開創了氣候變化全球合作治理的又一個里程碑。
《巴黎協定》重申本世紀末實現2℃的全球溫度升高控制目標,并為控溫1.5℃而努力,同時要求發達國家繼續提出絕對量減排指標,鼓勵發展中國家根據自身國情逐步向絕對量減排或限排目標邁進,協定為全球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中長期行動指明了方向。
《巴黎協定》獲得了國際社會廣泛認同。與此前歷次聯合國氣候談判一波三折甚至失敗的結果相比,《巴黎協定》盡管也經過了馬拉松式的艱難談判,但最終獲得了最多締約方認可。《協定》正式生效的條件是“當不少于55個締約方,且排放占全球溫室氣體總排放量至少約55%的締約方簽署批準時”。中國已承諾將在今年9月二十國集團杭州峰會前完成參加協定的國內法律程序,美國也在4月初的《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中提出要在今年年底前批準《巴黎協定》,加上歐盟、日本等一直是碳減排的積極倡導者,以上幾個碳排放大國的積極態度,大大增加了達到生效線的可能性,有樂觀人士甚至認為可能會提前生效。
《巴黎協定》開創了全球氣候治理的新模式。與以往只規定發達國家的強制減排義務不同,《巴黎協定》采取自下而上、更加靈活、不斷遞進的方式促進全球減排,各國提出國家自主貢獻目標,不再強制性分配溫室氣體減排量。由于巧妙地回避了各國減排義務分配上的難題,為協定的順利通過掃清了障礙。
我國在本次氣候談判中展現了負責任大國的形象,不僅在第一時間簽署協定,并以積極的行動對協定的最終達成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在談判中,中國不僅為幾個關鍵問題提供了解決方案,而且以中美、中歐、中法、中印和中巴等氣候變化聯合聲明為基礎,在促進各國達成互信與共識中發揮了不可或缺的協調作用。中國也是較早提交自主貢獻的發展中大國之一,中國提出將于2030年左右達到碳排放峰值并爭取盡早達峰,到203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到65%。在國際氣候談判舞臺上,中國正逐步從一開始的邊緣配角向中心主角轉變,同時也向全世界傳遞了向綠色低碳經濟轉型的信號。
正如習總書記所說,應對氣候變化不是別人要我們做,而是我們自己要做。因此,無論未來《巴黎協定》在國際上落實情況如何,中國實踐生態文明建設、推進低碳轉型的戰略導向和行動路線都不會發生改變,我們要以落實《巴黎協定》為契機,堅持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理念,堅定不移地推進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方向的轉型升級。
以節能減排為核心,堅定不移地推進能源總量控制和結構調整。從發達國家發展規律看,在科技創新、產業升級的帶動下,是有可能實現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脫鉤的。其中的關鍵點之一是推進低碳能源革命,降低對化石能源的依賴,大力發展零碳排放的非化石能源。比如,德國為實現氣候目標,近期提出了要在2050年前停運全部燃煤發電站;浙江也明確不再上馬新的燃煤發電機組。當前要抓住國內能源消費、碳排放進入平緩增長期的有利時機,通過政策、技術、經濟等手段大力推進非化石能源發展進度,切實改變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破解降耗減排的難題。關鍵點之二是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緊緊抓住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線,以刮骨療傷、壯士斷腕的決心淘汰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產能和設備,處置“僵尸企業”,加快形成低碳綠色的產業體系。此外,通過建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提高高碳生產和消費的經濟成本,通過市場化手段強化低碳發展意識,倒逼企業采取降碳行為。
作者為浙江省經濟信息中心副主任、《浙江經濟》總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