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丹青
·智庫新銳·
國內外低碳園區建設經驗的啟示
魏丹青
低碳工業園區是構建創新能力強、品質服務優、協作緊密、環境友好的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載體。2015年8月,39家國家低碳工業園區試點實施方案獲得工業和信息化部的正式批復,浙江省嘉興秀洲工業園區、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等4個園區成為第一批國家試點園區。2016年,省發改委印發《關于開展省級低碳試點工作的通知》,要求在“十三五”期間全省要形成15家左右省級低碳園區試點,將低碳工業園區試點工作正式推廣到省級層面。
國內低碳園區發展存在一些共性,同時又各具特點。大部分園區均屬于產業基地重要組成部分,規劃方向明確,地處新城區,多項政策支持,屬于經濟的新增長點。省內四個園區的特點較突出,示范性較強。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集工業園區、高教園區、出口加工區于一體,著力探索產城融合發展的綜合性園區低碳發展模式;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建立綠色清潔能源和低碳技術應用示范體系,重點打造節能減排關鍵技術合作平臺;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低碳金融為特色,探索可持續的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可推廣的碳金融模式和碳交易機制;嘉興秀洲工業園區以光伏產業發展和分布式光伏發電應用為突破口,探索“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統一管理”的精細化碳管理模式。
國外園區建設重點主要是主導產業選擇、相關政策法規體系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城市與低碳產業發展融合等。例如,丹麥-卡倫堡工業園,是世界上工業生態系統運行最為典型的代表,以發電廠、煉油廠、制藥廠和石膏制板廠四個企業為核心,政府在制度安排上對外部性很強的污染排放實行強制執行的高收費政策,同時對減少污染排放給予利益激勵,四個企業互相使用廢棄物或副產品作為生產原料,建立工業橫生和代謝生態鏈關系,在減少成本形成客觀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實現了園區的零污染和低排放。日本-北九州生態城,以鋼鐵、化工、機械、窯業以及信息關聯產業等為主要產業,政府建立了生態工業園區補償金制度,實施了包括締結防止公害的協議、設置公害監視中心、建設污水處理廠等一系列措施,構建“北九州學術研究城”,形成產學研一體化的園區管理和運作模式。
“十三五”期間,浙江將深化已有四個國家級低碳工業園區試點建設,并積極爭創和打造一批省級低碳工業園區。創建過程中需借鑒國內外低碳工業園區創建經驗,將低碳發展理念融入園區綜合規劃、建設、發展全過程,以園區低碳示范帶動產業低碳發展。
合理規劃園區,選擇合適的主導產業。根據《浙江省產業集聚區提升發展方案》,浙江已明確將打造15個產業集聚區,同時確定了信息技術、智能制造裝備、節能環保等八大主導產業,各集聚區將明確1個重點發展的主導產業。在對園區進行低碳規劃時,應基于園區所屬產業基地的定位,合理規劃產業方向,統籌考慮企業間循環經濟模式,城市與低碳產業間的融合模式,將生產、生活、生態三大功能有機整合。
加強組織領導,落實政策保障。設立專門的工作領導小組,全面統籌協調園區低碳化改造中的重大問題,做好省市對接,促進部門聯動,制定推進工作計劃,分解落實目標任務;同時制定并落實入園企業“碳篩選”機制、重點企業節能降碳考核監管機制等相關政策,并設立低碳園區試點專項資金,重點在應用示范、產業培育、人才引進等方面給予全力支持。
健全技術支撐體系,重視科研及人才培養。依托園區的特色產業,選取重點行業有針對性地開展低碳技術和低碳產品的推廣活動;加強低碳化國際合作,加強技術創新,推進技術的開發與應用;制定并落實人才政策,積極引進國內外的領軍企業、高端人才、科研機構,加強本地職業院校低碳領域學科建設,培養相關專業人才。
提高碳管理能力,轉變政府管理方式。園區建設應以地方為主體,形成政府、企業、研究機構、公眾共同參與的“官、產、學一體化”園區管理和運作模式,企業與研究機構、政府之間進行強有力的合作。同時,通過建設碳排放信息管理平臺,對園區碳管理工作進行信息化支撐,提高政府對園區的碳管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