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雪華
構建公共資源交易管理創新模式
范雪華
深化公共資源交易管理體制改革,加快構建公共資源交易管理創新模式,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公共資源交易市場體系,核心處理好市場與政府的關系,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不斷提升政府對公共資源交易的管理能力,對于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推動經濟更有效和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隨著公共資源交易管理體制改革深入推進,公共資源由行政配置向市場決定與政府管控結合轉變,傳統管理向電子化管理轉變,行為管理向信用管理轉變,分散監管向協同監管轉變,平臺分散分割向統一互通轉變,呈現出四大特征。
建立公共資源交易管理專職機構,成為提升政府交易管理能力的重要支撐。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對財政資金分配使用、國有資產監管、政府投資、政府采購、公共資源轉讓、公共工程建設、土地礦產交易、國有產權交易等領域的權力集中的部門和崗位實行分事行權、分崗設權、分級授權,強化內部流程控制,防止權力濫用。遵循這些新要求,加快建立和完善公共資源交易專職管理機構,解決“九龍治水”和行業部門的“管采不分”“同體監管”問題,把交易操作環節從原行業主管剝離出來,真正實現“管采分離”,標志著公共資源交易管理體制改革正在向縱深推進。
完善公共資源優化配置效率的法治環境,成為提升政府管理能力的強化方向。國務院發布《關于整合建立統一規范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的方案》,標志著我國公共資源交易的規范化、法制化已邁入全新的里程。切實貫徹實施《招投標法》《政府采購法》等法律法規,積極試水公共資源交易管理體制改革,其實踐經驗為完善法律法規奠定了基礎。建立糾錯和清理機制,及時清除部門擅自設定的審批事項、行業封鎖和地方保護的規定,廢止過時條款,標志著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公共資源交易市場法治環境的加快形成。
加快構建和完善公共資源交易機制,成為提升政府管理能力的突破重點。各地針對公共資源交易缺乏統一的法律法規、統一的政策指導、統一的信息共享機制、統一的技術規范和服務標準等問題,在提高公共資源交易全程透明度,強化運作規范性,實施服務標準化,增強管理精準度,強化監管協同性,提高違法震懾力等機制創新方面,正在積極探索實踐,標志著一個完整配套的服務體系、運行機制、監管生態正在有效構建。
誠信體系建設和大數據運營,成為提升政府管理能力的必然趨勢。強化科技支撐、運用大數據等手段,將為公共資源交易主體信用信息、市場主體和中介機構資質資格、交易資格、中標成交商選擇及成交供應商履約等方面信息有效整合和共享,為政府部門對交易活動動態監管和預警提供技術支撐。通過省級和設區市級平臺的整合,形成全省的交易網絡,將實現全省電子招投標和公共資源交易業務的在線運行,標志著公共資源交易服務和監管質量切實提升。
正確處理市場與政府的關系。公共資源是指在國家和地區范圍內,政府掌控的經濟資源、社會資源、自然資源、行政資源,包括政府支出、政府投資形成的資產以及由于社會管理形成的專有權益,具有公有性、公益性、公共產權性的資源。政府既要簡政放權,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又要加強對公共資源交易的管控。具體說,公共資源交易活動必須由政府管控,其交易市場和交易平臺建設、監督管理必須由政府主導,在此基礎上的交易活動則由市場主導。
合理劃分政府相關部門的事權。目前,各地公共資源交易存在著行業主管部門各自為政、條塊分割自建平臺、設置行業門檻、違規干預等問題,降低了公共資源交易的效率。深化公共資源交易體制改革,要打破既有的行政管理格局和行業藩籬,合理設置和分配部門行政職能,具體說,一是合理劃分事權,政府各部門依法履行行政管理職能;二是分離整合各部門監管職能,實行統一監管;三是整合分散的專業市場,實行統一交易平臺、統一規范管理,有條件的地方可率先建立具有法人資格的交易管理機構。
科學界定部門之間和上下層級之間“統分”關系。在體制設計上做到統分結合,實行統一監管、分工協作。一是處理好綜合監管和行業監管的關系。建立綜合監管機構,依法或受同級政府授權承擔政府監管職能,協調、督促同級行業部門和下級政府的公共資源交易工作,以交易平臺為載體和抓手,對交易活動進行全面監管。行業監管部門側重于產業政策和行業技術規范的監管,側重于本行業交易活動事中、事后的監管。各級交易監管機構承擔對本級公共資源交易活動的全程監管。二是完善協同監管體系,建立場內場外實時監督、線上線下動態監管,招投標管理部門、行業主管部門、審計監察機關聯動監察網絡,全方位、立體化實施對交易活動的監管。三是建立統一規范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滿足不同交易方式的公共資源交易條件和環境,具有實體和虛擬交易功能互補、信息共享、監管協同等需求。
審慎把握依法行政與改革創新的關系。提升政府對公共資源交易活動的管理能力,需要積極尋求依法與創新的結合點。一是堅持以法治思維統領改革創新。公共資源交易體制機制的創新,必須在法律框架內進行,維護法治的統一、尊嚴和權威。二是強化創新理念。立法以創新實踐為基礎,法律形式是創新實踐和交易主體行為的規范化、程序化、制度化;創新須符合立法精神和公共利益目標。深化改革的具體方式可以通過立法機關授權在一定范圍內開展試點,待試點成功后總結、完善、規范,通過一定程序上升為法律,再逐步推廣。同時,各地要積極探索公共資源交易管理體制改革,及時分析、總結創新經驗,為國家盡快啟動公共資源監管立法提供實踐依據。
按決策權、執行權、監管權分離原則,加快完善公共資源交易管理機構。一是組建公共資源交易管理和執行監督機構。建立省公共資源交易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交管委”),性質為議事協調機構,由政府主要領導、各行業行政主管部門、公共資源交易管理服務機構和監察、審計等部門主要負責人組成。交管委下設公共資源交易中心,作為日常辦事機構,性質為非營利性公共服務事業單位,負責制定相關政策法規、交易制度方式、交易規則和交易目錄,實行動態管理。建立全省統一規范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按照“網下無交易、網上全公開”的原則,實行統一制度規則、統一服務標準、統一信息公開、統一評標專家庫、統一協調指導的“一網運作”的管理模式。設區市設立公共資源交易監督管理局,下設交易中心,負責監管市本級和所轄縣(市、區)交易活動在全省統一平臺上運行。二是做好事權劃分,將原分散于財政、國土資源、環境保護、交通運輸、水利、農業、林業、海洋等行業行政主管部門的公共資源交易執行和執法監督權分離出來,職能劃歸公共資源交易管理和執法監督機構,行業行政主管部門依法履行決策和專業管理職能。三是整合分散于各部門的招投標有形市場,集中執法監督。
按規范高效原則,完善市場和政府在公共資源配置中的功能。發揮市場功能方面,確保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整合分散在各行業的要素市場,完善公共資源交易市場體系;建立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完善價格形成機制,發揮政府管理功能方面,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建立負面清單制度,規定不開放的或未經允許不能投資的領域和行業;清理和廢止妨礙形成全國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防止權力尋租等腐敗現象發生,提高公共資源的配置效率。
按有序配套原則,完善和創新交易機制。一是加快服務、交易、監管三大平臺建設,配套建立公共資源交易網、各類項目電子交易系統、評標專家管理系統、遠程異地評標系統、電子行政監察系統、詢價系統等,完善各系統運行功能,實現專業平臺互聯。完善監督功能,包括備案審查、電子監察、統計分析、誠信管理等,便于部門監督和公眾監督;完善信息管理功能,包括交易信息發布、反饋、統計等功能;完善誠信綜合評價功能,包括誠信信息采集、應用、查詢、統計等。二是創新招投標方式。做到“事項集中、運作規范、監管同步”。“事項集中”,即將政府融資和使用國有資金的工程建設、政府采購、土地拍賣、礦業權出讓、產權交易、公共資源交易活動全部納入集中交易范圍;“運作規范”,即制定完善交易統一規則、統一流程、統一評標專家庫,建立公共資源交易市場價格信息庫,供應商、投標人及競買人交易數據庫,以及交易各方誠信庫和公共資源交易信息庫,支持公共資源交易實施工作效率的提升;“監管同步”,即加快建立招投標管理部門、行業主管部門、監察審計機關同步監管機制,提高監管效率。
按公開公平原則,加快構筑依托大數據的誠信監管和服務體系。利用互聯網技術,著力打造“互聯網+交易項目智慧管理平臺”,建設大數據智庫。一是加快信用信息管理體系建設,要從市場準入、在線交易、評價監督等方面,理清用戶信用狀況,確定各平臺相關數據提取節點、數據存儲和交易規則、計算方式、表現方式、應用辦法等,生成各用戶信用等級,在資源和誠信體系之間建立雙向通道。二是加快服務體系建設,實行交易線上線下結合,各平臺互聯互通,支持行業主管部門職能監管、全過程跟蹤審計,加強業主與管理部門互動,面向服務對象提供一體化綜合服務。
作者單位:杭州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