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軍
協同制造提質“浙江制造”
陳軍
制造業是浙江經濟發展的支柱性產業,也是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在生態環境制度與標準不斷完善的條件下,提升制造業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是應對嚴格生態環境約束的基本思路,也是實現制造業綠色化的根本出路。協同制造是在傳統制造業的產業鏈上進行生產資源的有效整合,使得傳統制造業生產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浙江制造業企業體量龐大,推廣協同制造模式對浙江而言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協同制造是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實現企業在產品設計、生產、銷售等領域實現橫向或者縱向的合作式生產模式,通過改變業務經營模式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協同制造的經濟學本質是利用新興技術實現傳統制造業企業部門間與制造業供應鏈上下游之間的信息共享,進而將市場上的需求與供給進行有效匹配。協同制造模式降低了生產過程中的信息交易成本,進而提高了生產的效率。
協同制造在浙江省的推廣具有天然的優勢,具體來說有三點:一是制造業企業體量巨大。浙江省2014年制造業企業法人單位數為417132個,占全部行業的33.75%,這使浙江省推廣協同制造并逐步形成協同制造的“浙江模式”具備可能性。二是塊狀經濟明顯。浙江省典型的塊狀經濟使得各行業在區位上不連續,協同制造可以整合塊狀經濟,部分緩解各行業各自為戰的格局。三是互聯網平臺建設基礎較強。協同制造主要是基于互聯網平臺降低信息交易成本,進而提高生產效率。而浙江省互聯網平臺建設處于全國領先,諸多互聯網平臺企業落座于我省,為推廣協同制造提高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從生產和消費的角度來看,協同制造的路徑存在兩條可行的路徑:
生產端到消費端的協同制造。此種路徑是指眾多企業在生產之前預先將產品相關參數通過平臺發布給眾多產品特定需求者,眾多產品需求者依據產品參數確定是否需要預定產品。如果需要產品,則下放訂單,由生產企業組織生產,否則企業修改產品設計參數重新發布給特定需求者。這種路徑一般適合于閑置生產力充裕生產企業。
消費端到生產端的協同制造。此種路徑是指眾多產品需求者通過平臺發布產品規格及需求量,眾多具有資質的企業通過匹配找到適合企業實際情況的需求者訂單進行生產,最后交付生產產品。這種路徑一般適合于產品需求量較大的企業或消費者,
兩條路徑中的制造企業和產品需求者的數量和身份并不固定,數量不固定使得供給側和需求側都存在雙向選擇的可能性。身份不固定是指企業可能在產業鏈的某一個環節處于供給側,到下一個環節就可能處于需求側。
從路徑圖來看,信息平臺是鏈接供給側與需求側的關鍵節點,信息平臺也是協同制造區別于傳統制造的重要特征,信息平臺的建設直接決定協同制造能否實現。因此,協同制造必須以信息平臺建設為出發點。信息平臺建設的目標在于及時匹配有效需求與有效供給,對于生產企業而言,能及時匹配到對應的生產目標,閑置生產力最小化是其目標函數;對于產品需求者而言,能及時匹配到符合要求的產品生產商進而保證充足的原材料供給(或消費產品)。這樣,產業鏈上才會達到生產資源的最優配置。
信息平臺能提高制造業生產效率與降低成本的核心在于信息及時與有效匹配。因此,信息平臺建設必須堅持及時性原則與有效性原則。及時性原則是指平臺信息上供給側信息和需求側信息必須是實時發布的;有效性原則是指平臺上的信息必須是真實的,需求和供給都必須是有效的。這兩項原則對信息平臺建設提出了不小的挑戰,要求平臺運營商必須實時驗證平臺上每條信息的真實性、生產企業資質等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