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煒 魏丹青
·智庫新銳·
對接全國統一碳市場建設
黃煒 魏丹青
2016年4月22日,《巴黎協定》正式簽署,規定各方將以“國家自主貢獻”的方式參與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我國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提交的《強化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國國家自主貢獻》明確提出,到203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并在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基礎上,穩步推進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建設,建立碳排放權交易制度。由此可見,建設國內統一的碳市場已成為國家低碳工作的當務之急。
自2011年北京等7個碳排放交易試點創建以來,我國碳市場在探索中初步建立。截至2016年5月,全國7個碳交易試點市場共納入企事業單位2000多家,現貨及遠期市場累計成交24106萬噸,成交額達62.4億元,碳減排效果顯著。縱觀試點省市碳市場建設進展情況,共性如下:一是建立完善的制度規范體系,各試點省市在碳交易工作推進中均探索形成了MRV體系、配額分配制度和碳排放權交易規則等一系列運行規則,制定碳交易管理辦法等管理制度,編制符合自身實際的碳報告指南和核查工作指南等技術文件。二是明確碳交易市場要素,各試點省市基本結合當地碳排放重點排放源分布情況和行業特征,明確納入碳交易的行業主體范圍和配額交易流程的任務要求。三是創新碳市場功能和金融服務,健全市場支撐體系,在深耕碳排放現貨市場運行的同時,部分省市還大力推進碳金融衍生品交易,探索碳期貨、碳質押等創新型產品。
浙江作為沿海經濟發達省份,是國家要求的率先達峰地區,更是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低碳轉型的先行省份,面臨嚴峻的碳減排挑戰。對接全國統一碳市場建設,用市場化手段,推進節能減碳,加快實現經濟的低碳化發展已成為全省發展的重大戰略任務。浙江應著重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加強政策和技術規范支撐體系建設。根據《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辦法》相關規定,盡快啟動相關地方政策和技術規范支撐體系建設。制定碳排放總量核查、配額分配管理、碳排放權交易規則等政策和制度規范。開發有助于實現地區減排目標、促進地方經濟發展轉型的排放配額分配方法等技術規范。適時將碳交易覆蓋行業范圍擴大至紡織、化工等浙江特色行業,并結合國家配額分配方法設計思路,開發適合省情乃至全國的紡織、化工等行業配額分配方法學。
健全核算和報告體系。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和報送體系是科學設定排放配額總量和合理分配排放配額的重要支撐。浙江可借助建設碳交易市場的時機,以國家頒布的MRV技術規范為基礎,完善碳報告、核查和復查工作機制,進一步加強本地溫室氣體核算和報告體系建設和管理。搭建可與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和報告體系有效銜接的信息化平臺,有序推進碳交易納入企業實施碳排放實時監測,優先在電力、鋼鐵、水泥和造紙等行業啟動設施級監測,制定并嚴格執行碳排放監測計劃,建立企業碳排放數據管理體系。在省市縣溫室氣體清單編制工作的基礎上,構建省-市-縣-企業四級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和報送體系。
創新碳金融產品和服務。積極發揮碳交易在金融資本和實體經濟之間的聯通作用,探索符合浙江實際的碳金融創新,引導金融機構和投資者參與碳交易市場建設,適時適度開發或引入碳金融產品,合理開發碳交易中直接融資、間接融資等形式的金融活動,適時發展配額質押、CCER質押、碳信托、碳基金、碳債券等碳金融產品,搭建金融機構和企業之間溝通的渠道,探索建立省級碳排放權交易中心。
強化能力建設。能力建設是促進未來碳市場順利運行的重要保障措施之一,浙江的主管機構需高度重視,通過多層次、分區域、分主體的宣貫活動促進地方碳交易管理能力的提高與人才隊伍的建設;主管部門還負有管理重點排放單位監測計劃備案和變更、復查排放報告和核查報告的責任,須加強對本地重點排放單位、核查機構及從業人員能力建設和管理,開展相應的技術培訓,組建核查機構以備國家遴選;應鼓勵重點排放單位以碳市場發展為導向規劃管理碳資產,設立專門崗位、使用專業人才,多部門統籌協調,建立操作性強的企業內部碳資產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