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興縣國土資源局 張振杰
“控”“盤”“轉”并舉提升工業經濟——長興縣工業低效用地再開發紀實
□長興縣國土資源局張振杰
近年來,長興縣積極開展工業低效用地再開發工作,牢固樹立“畝產為王”理念,把提升企業整體質量和土地畝產效益作為整個工作的突破口,狠抓“騰籠換鳥”工作,著力破解工業園區土地利用效益不高、產出強度參差不齊、集聚效應不強等現象,努力推動土地集約利用,不斷提升全縣工業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從2013年至今,全縣累計收回低效用地65宗,盤活土地4000多畝;圍繞盤活土地開展“二次招商”成效明顯,先后引進招商引資項目78個,其中合同外資9.66億美元、實到外資7.74億美元;規上工業產值同比增長22%,工業企業稅收同比增長40%。
(一)整合政策資源,嚴把管理關,做好“控”字文章
1.前置把關“控”
長興縣先后出臺《長興縣工業園區主導產業發展導向目錄》等一系列文件,加強批前會審,進一步落實“一優一不三個最低”的用地原則,提高項目準入門檻。“一優”:符合國家及地方產業政策,投資強度大、低能耗、環保型項目,優先安排用地指標。“一不”:企業低效利用土地,但又有用地申請的,堅決不予安排。“三個最低”:明確全縣最低工業地價:縣經濟技術開發區不得低于25萬元/畝,其他鄉鎮不得低于18萬元/畝;分區明確工業項目最低投資強度:開發區不得低于300萬元/畝、鄉鎮不得低于250萬元/畝;明確部分開發建設最低條件:工業項目容積率必須在1.2以上,綠化率必須控制在10%以內。
2.政策引導“控”
出臺《推進低效利用建設用地二次開發實施意見》《長興縣推進“空間換地”工作實施意見》等文件,明確以“畝均產出值”和“畝均稅收值”衡量土地利用水平,土地使用稅實行“高征高獎”,建立工業項目履約保證金制度、投資建設協議書制度、分階段權證管理制度,出臺了《長興縣工業建設項目聯合驗收實施辦法》,加大工業建設項目聯合驗收力度,提高工業建設用地畝均產出。2015年長興又出臺了《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實施意見》,對土地要素實行差別化配置,可以說,全縣節約集約用地的政策已基本完善。
3.考核倒逼“控”
以年度為單位,將“空間換地”“低效用地再開發”任務分解到鄉鎮,落實到項目,并將該項工作納入到年度節約集約用地專項考核,用考核的杠桿,形成加快推進“低效用地再開發”“空間換地”工作的倒逼機制。
這些制度的出臺和執行,從政策層面上對長興縣低效用地再開發程序、要求進行了規范,有效提升了全縣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2013年,全縣單位建設用地GDP為12.33萬元,比2010年增長41.14%;單位固定資產投資新增建設用地消耗比2010年下降57%;單位工業用地總產值為179.05萬元/畝,比2010年增長35.5%,三項指標均居全市前例。
(二)整合存量資源,嚴把處置關,做好“盤”字文章
針對閑置空閑土地總量大、矛盾多、情況復雜等實際情況,長興借勢借力,強力推進閑置低效土地的清理處置工作,有效解決了“有地不用”和“無地可用”的矛盾。長興縣工業用地建設容積率從上一年度的1.2提高到目前的1.5,畝均投資強度從250萬元提高到350萬元。
1.以行業整治為抓手,借勢“騰”地
一是鼓勵企業搬遷集聚“騰籠”。長興在淘汰落后產能的同時,注重將原來的“低小散”的企業通過搬遷集聚提升,實現規模化、園區化、清潔化發展,盤活低效存量資產,騰出土地、能源、環境容量等發展空間,支持企業做大做強,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如蓄電池行業通過淘汰、兼并、重組,企業家數從61家減少到30家;企業分布從7個鄉鎮集中到新能源產業園區郎山園區和城南園區兩個專業集中區;生產裝備從手工操作升級到國內外一流的自動化水平,2012年產值實現220億元,同比增長85.6%,共騰出土地1000畝。粉體行業方面,共關閉386家企業,新重組設備工藝一流、生態環保的“億千”企業13家,共騰出1200畝土地。二是鼓勵零土地技改“提效”。對利用現有存量土地實施設備投資500萬元以上的技改擴建項目實施獎勵,遠遠超過原有政策1000萬元的設備獎勵門檻,有效提高了鄉鎮、企業的積極性,2013年以來,共實施“零土地”技改項目221項,計劃總投資108.68億元,目前已累計完成55億元,項目全部完成后,預計可以有效節約工業用地3623畝。三是加強招商引資“換鳥”。圍繞“換好鳥”的要求,針對裝備制造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門出臺《加快現代裝備制造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了今后4年全縣現代裝備制造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8%以上的目標,明確了發展的重點領域和五項重點推進舉措。近幾年,通過“換鳥”,新引進項目62個;完成裝備制造業產值73.6億元,增長10.9%。
2.以專項活動為契機,借力“盤”地
一是加強廢棄礦地利用。結合“四邊三化”專項行動,對全縣56座廢棄礦山全面開展治理,2013年已啟動43座廢棄礦山的治理,完成19座,投入資金1.45億元。治理中,切實做好礦地利用文章,扎實推進礦地資源“二次開發”,已平整騰出工業用地1350畝,入駐企業9家。二是加強閑置用地收回。對全縣城鎮低效用地的現狀進行了調查摸底,進一步加大低效利用建設用地再開發力度。對一些供而未建、建而未投的閑置和空閑土地,通過協商收回、鼓勵流轉、協議置換、收購儲備等方式進行收回。如縣開發區,簽訂收儲協議收回或解除協議的項目共11個,土地面積計1097.93畝。
(三)整合“提升”資源,做好“轉”字文章
一是加大技改促提升。按照“四轉”(個轉企、下轉上、低轉高、小轉大)要求,各鄉鎮(園區)落實“四減兩提高”專項行動,加大企業技改項目的投入力度,切實提高土地的畝產效益。2015年以來,長興縣實施了“大投入大產出”專項行動和專題走訪調研活動,累計排出企業技改項目214個,其中項目擴建類112個、設備改造類102個,計劃投資224.2億元。
二是明確路徑促提升。扎實開展“百企轉型升級”行動,圍繞“五型企業”(總部型、品牌型、上市型、高新型、產業聯盟主導型)目標,引導規上企業制定“十三五”時期戰略發展規劃,明確發展路徑和定位,鼓勵企業通過產業鏈整合、上下游配套、兼并重組、擴大投資、股改上市等途徑做強做大。2015年以來,累計有60家規上企業入圍全縣“百企轉型升級”行動。
三是優化服務促提升。各鄉鎮(園區)圍繞企業手續報批、項目建設、產品生產等各環節,落實職能科室每日圍繞項目進行跟蹤服務,切實解決企業落地、生產過程中面臨的困難。領導班子“對口”服務,建立班子成員聯系企業制度,明確每周現場服務不少于一次、每兩周進行座談交流一次,同時將服務企業的情況納入班子成員年終考評。2015年以來,全縣通過干部聯企機制已解決企業難題598個。
(一)領導重視是前提
全縣低效用地再開發工作取得的成績,離不開領導的重視和支持。縣級層面,成立了以縣長為組長、各職能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工作領導小組,各鄉鎮(園區)也分別成立了以主要領導為組長,分管領導為副組長,相關站所、科室負責人為組員的工作推進領導小組。在充分對接的基礎上,明確工作任務和工作重點,比如虹星橋鎮在提高工業企業畝產效益、改變土地低效利用過程中,以紡織企業技改為重點,指導企業制定、實施“一企一策”;開發區則千方百計撬動低效利用土地“存量”,使有限的土地資源得到了最優配置;李家巷以行業整治為抓手,實行差別化政策,“抓大活小”,實施“騰籠換鳥”,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政策引導是關鍵
市場經濟決定了政府只能作為推動企業發展的“背后的手”,低效用地再開發工作的實施主體必然是企業,因此政策措施必然成為推動經濟工作的有效杠桿。洪橋鎮將“空間換地”項目列為年度重點項目,在用地指標、能耗配置、企業融資、人才招工等各個方面給予傾斜,并按照縣相關政策對技改項目進行補助;泗安鎮對產能落后、污染嚴重的企業堅決采用清退、重組、嫁接等多種有效措施,落實退市機制;畫溪工業功能區針對低效利用土地二次開發,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如由政府收回、收購土地的,在依法補償的基礎上,給原土地使用人一定的獎勵;對二次開發中引入的項目,其產業類型符合政府鼓勵類或重點扶持類的,可按照稅法規定給予減免企業所得稅、土地使用稅的優惠政策。現實效果再次證明,“逼著干不如主動干”,好政策對工作的推動成效是明顯的。
(三)上下齊心是保障
政府工作就像一臺機器,只有每個零件都充分磨合好,才能發揮最大的功效。就低效用地再開發工作來說,既不是哪個部門的事,也不是哪個鄉鎮的事,更不是哪個個人的事。具體而言,各相關部門、鄉鎮(街道、園區)既要各司其職,又要溝通協調,國土、經信、建設、金融等相關單位既要關注面上工作政策的制定、執行,又要關注點上細微的問題,切實起到指導、督促的作用,更要做好向上溝通和爭取工作,特別是要注意總結、提煉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經驗,讓我們的工作既要“干得好”,又要“喊得響”。各鄉鎮(街道、園區)既要領導帶頭,上下一心抓工作,又要學會“彈鋼琴”,將“空間換地”工作與招商引資、環境綜合整治、“530”項目引進推進、“機器換人”等中心工作結合起來,統籌推進,確保各項工作圓滿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