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縣國土資源局 巫 云
全心全力 爭分奪秒推進蘇村災后重建
□遂昌縣國土資源局巫云
9月28日,麗水市遂昌縣北界鎮蘇村山體滑坡,給當地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造成重大損失。災害發生后,省、市、縣國土資源系統在全力投入搶險救援的同時,爭分奪秒推進搬遷安置及滑坡體治理等災后重建相關工作。
9月30日,即災情發生后第三天,國土資源系統便啟動重建工作相關事宜,當天,遂昌縣國土資源局完成蘇村衛生服務站后擬安置地塊的測量工作。10月1日,遂昌縣國土資源局邀請省第七地質大隊專家對北界金鉤里、北界蘇村衛生院后、文化禮堂后等多個擬安置地塊進行了地質災害風險性評估。10月3日,遂昌縣國土資源局制定完成災后重建初步方案,提出了公寓安置、遷建安置、貨幣安置等三種安置方式,并同步推進受災戶及受威脅戶的調查摸底工作。10月10日,經過三天努力,遂昌縣國土資源局與遂昌金鉤農貿開發公司完成談判并簽訂工業地塊土地出讓合同解除協議,為金鉤安置小區開工建設提供前提條件。目前,蘇村衛生服務站后地塊、北界金鉤橋區塊2個地質災害搬遷安置小區安置房正在如火如荼展開建設,安置點相關地塊(北界金鉤里)涉及永久基本農田的調整方案已完成并上報。
10月9日左右,省國土、地勘等部門專家經過科學論證,提出滑落土石方沿坡腳反壓方案,并由武警交通等部隊予以實施。在施工期間,省國土資源廳副廳長張金根、市國土資源局局長邢志行等省、市國土資源系統領導多次到一線,與應急專家一同商討完善滑坡堆載壓腳工作方案。省國土、地勘專家經常奮戰在一線,指導部隊施工。遂昌國土、水利、交通等部門還組織成立了施工現場工程技術、質量銜接工作小組,24小時不間斷堅守現場,以便及時并加強與武警交通部隊在工程技術等方面的有效對接,確保堆載壓腳平臺、河道、道路的科學有序建設。經過武警交通等部隊連續作戰,截至10月 23日,已順利完成堆載壓腳及東、西兩側排水溝,共形成七級平臺。
在滑坡現場,浙江省國土資源廳廳長陳鐵雄多次參與治理方案的研究部署,并提出,要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與城鎮化結合起來,大力推進避讓搬遷,消除安全隱患。副廳長張金根也多次召集相關人員研究、指導部署滑坡體治理。
現場搶險救援工作基本結束后,遂昌縣便迅速成立災后重建領導小組,由縣委書記毛建國任組長,縣長沈世山任常務副組長,相關縣領導任副組長。并組織成立辦公室和搬遷安置、地質災害點治理、基礎設施和新農村建設、產業援建等四個工作組的“一辦四組”工作架構。
遂昌縣國土資源局也立刻組織專業及精干力量,加快推進災后恢復重建工作。10月22日,遂昌縣國土資源局完成遂昌縣北界鎮蘇村“9·28”山體滑坡后續治理工程進度計劃、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現場監測方案、隔離柵+鐵絲網設置方案、堆積體截排水設置方案、防治知識宣傳實施方案、綜合治理期間警戒巡邏方案及地質災害監測員監測實施方案7個方案的編制。10月23日,滑坡體應急排險第一批隔離柵材料進場,10月24日,施工方進場開展安裝隔離柵及鐵絲網。截至目前,共拉設完成隔離柵1124米,鐵絲網拉設660米,并設置“嚴禁進入”等標識牌63塊,同時對滑坡運移區進行了加固處理。
滑坡體綜合治理工作也在第一時間展開。10月21日,浙江省國土資源廳組織專家組對蘇村山體滑坡勘查方案進行初步評審論證,11月4日晚,省國土資源廳再次組織專家對北界鎮蘇村滑坡勘察設計方案進行論證,并專門邀請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中心研究員劉傳正參加指導,最終形成評審意見。10月28日,浙江省第三地質大隊正式進場施工,目前勘查工作正有序推進,并已累計施工鉆探356.7米。
安全是搶險救援和災后重建的前提與基礎。蘇村發生山體滑坡以來,蘇村滑坡體全天候、網格化監測工作一直未間斷。9月28日以來,省國土資源廳、地質勘查局帶領第三地質大隊、第七地質大隊、第十一地質大隊、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地質礦產研究所、安科院、測繪大隊、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院、中國安科院等部門和單位100余名專家和技術骨干,通過無人機、邊坡雷達、全站儀等先進裝備,先后布設3處監測點、2處后視點及31處滑坡體變形監測點,對滑坡體進行24小時不間斷監測,累計發出600多份實時報告,30多份綜合監測報告。自10月25日起,浙江省第七地質大隊繼續對滑坡體實施監測,并在滑坡體下半部布設42個監測點,采用測量機器人監測方法實施監測。同時,遂昌縣國土資源局在監測點位置安裝防災警報裝置1臺,以便緊急情況及時發布預警。
目前,蘇村災后重建工作仍然在緊張有序地推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