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供銷合作社
突出特色產業完善為農服務體系
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供銷合作社
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供銷合作社依托資源,突出特色,完善功能,創新理念,理順機制,從構建農業社會化服務、農村現代流通、農民合作組織三大體系入手,全力打造“三農”服務生力軍。
近年來,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供銷合作社依托資源,突出特色,豐富載體,完善功能,創新理念,理順機制,從構建農業社會化服務、農村現代流通、農民合作組織三大體系入手,全力打造“三農”服務生力軍。
該區社以西洋參、蘋果、大櫻桃、蔬菜等特色產業和大田托管服務規模化為重點,整合現有農業社會化服務資源,推進農業社會服務規模化、專業化,初步形成了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托,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龍頭企業為骨干,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相協調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一是以服務標準化為核心,加快建設公共服務機構。按照占地20畝、服務半徑3公里、服務耕地面積3—5萬畝的要求,通過資產置換、股份合作、整合資源等方式,在各鎮駐地高標準建設15處為農服務中心,為農戶提供農資供應、糧食儲藏烘干、統防統治、測土配肥、農機維修存放、技術咨詢等全方位服務,并積極引導農業、金融、通訊等窗口進駐,形成綜合性3公里為農服務圈。二是以聯結合作為抓手,大力發展農民合作社。堅持發展與規范并舉,大力實施“一村一社”和農民合作組織創新工程,通過土地、設備等入股方式,積極推行“農民+合作社”“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經營模式,全面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目前,全區農民合作社發展到775家,入社農戶6.3萬戶,入社率達50%以上,提前一年完成“一村一社”計劃。積極開展“農民合作社示范社”創建活動,通過村級組織領辦、社會組織聯辦、社內互助等方式,完善社員代表大會、理事會和監事會制度,規范合作組織管理和運營,全面增強“三農”服務能力。三是以資源整合為重點,著力培育產業化龍頭企業。深入挖掘供銷合作社閑置資產潛力,整合成立了文登通合資產管理有限公司,通過租賃、資產置換、股份合作等方式,大力開展對外招商推介,重點引進和培育一批規模大、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去年以來,先后引進了17個過千萬元的項目,總投資4.8億元,共盤活低效或閑置資產3.5萬平方米,有效激發了供銷合作社發展活力。同時,加強與農業、水利、國土、財政等部門的溝通協調,引導涉水涉地項目資金向供銷合作社龍頭企業、農業園區傾斜。
775家
全區農民合作社發展到775家,入社農戶6.3萬戶,入社率達50%以上
圍繞農資下鄉、農產品進城、再生資源回收、電子商務發展需要,探索建立了“實體+網絡”的發展模式,形成了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上下貫通、高效運作的新型農村流通網絡,被確定為全國供銷電子商務示范縣。一是大力實施放心農資工程,確保放心農資“下得去”。充分發揮基層社的網絡優勢,大力實施“誠信供銷、放心農資”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工程,計劃利用2—3年時間投資2.5億元,建立1處現代農資配送中心、1處鮮活農產品交易市場、36個直營店、100個專營店,構建功能齊全、布局合理、服務規范的農資連鎖服務體系。二是加快建設農產品流通網絡,實現農副產品“出得來”。借助供銷系統上下貫通的全國性流通經營網絡優勢和中國(文登)名優特農產品展示展銷中心平臺優勢,精心包裝西洋參、水果、海產品、面食等特色農產品,加快培育“威供”“匯潤”“金麥兜”等農產品品牌,積極開拓國內外農產品市場,努力打造全國性名優特農產品產銷對接集散交易中心,每年可通過供銷系統銷售各類農產品3000多萬元。三是積極發展農村電子商務,促進物資商品“流得快”。該區社成立了威海市供銷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建立了文登區供銷電子商務服務中心和“我愛農產網”,對農資下鄉、農產品進城、再生資源回收業務進行整合,實現農村現代流通“一張網”全覆蓋。
創新推廣黨建帶社建、社村共建等方式,形成上下貫通、聯結緊密、運行高效、充滿活力的區、鎮、村三級農民合作組織體系。在區級,加快理順農民合作組織管理體制機制。整合行業性和區域性農民合作社及聯合社,組建文登區農民合作社聯合社,在不增加人員編制的情況下,整合區供銷合作社機構職能,設立“三部一中心”,即生產服務部、現代流通部、合作金融部、綜合服務中心,與區供銷合作社聯合社合署辦公,負責全區農民合作組織的統一管理。針對西洋參、大櫻桃、蔬菜等技術要求高、便于規模化服務的特點,采取參股或控股的方式,新建或領辦一批有較強行業影響力的農民合作社,通過整合、新購農機設備,健全專業服務隊伍,全面提升農業社會化服務能力和水平。在鎮級,不斷創新農業社會化服務模式,以鎮供銷合作社為核心,通過聯結合作串聯,將鎮域內的生產類農民合作社整合納入供銷合作社組織體系,成立鎮級農民合作社聯合社,并加強與共建村“兩委”、農民合作社的合作,大力實施大田作物托管服務,著力構筑基層供銷合作社、村“兩委”、合作社“三位一體”農業社會化服務新機制,基層供銷合作社和農民合作社負責農藥、化肥、種子、農機耕種收割、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等,村“兩委”負責農戶的組織發動、服務費用的收取和相關問題的協調解決等,農戶負責服務監督和作物曬干、保管并交納托管服務費用,實現了鎮級供銷合作社、村“兩委”、農民合作社、農戶多方共贏。通過下派機關干部、引進社會能人、選聘村“兩委”成員兼職等方式,全面提升供銷合作社管理服務水平和農業社會化服務能力。圍繞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該區社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服務作用,先后開展了黨建“雙約束雙示范雙服務”“黨員聯基地聯社員”等活動,在22個黨員人數3人以上的農民合作社全部建立黨支部,對黨建制度、黨組織和黨員活動形式、黨員監督激勵等進行明確規定,并安排懂技術、會管理的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聯系1—2個生產基地和4—5名農戶,積極為他們協調解決資金、技術、設施、銷售等方面的問題。同時,以共建項目為抓手,積極推動鎮級供銷合作社、龍頭企業與村集體聯建共建,通過租賃承包、村社聯建等方式,大力發展現代農業項目,并整合日用品超市、農資店、莊稼醫院和其他涉農經營性項目建設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定期圍繞西洋參種植、果樹管護、科學施肥用藥等課題開展技術培訓,推動供銷服務、農業技術向村級延伸,增強供銷合作社基層服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