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語
學會好好說話
吳 語
說話,是人際交流不可或缺的載體,除了有特別身疾的人,誰都能說話。但能說話不一定會好好說話。同樣一個意思,有人說出來讓別人笑,有人說出來卻讓別人跳,就是這個道理。
我國自古以來就講究說話,稱之是“一門藝術”。歷代勞動人民和思想家科學家,都注意總結怎樣說好話,形成了諸如“與人善言,暖于布帛;傷人之言,深于矛戟”“真人面前不說假話”“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道聽途說,德之棄也”“寧作螞蟻腿,不學麻雀嘴”等許許多多名言名句、成語俗語,以警示和引導人們怎樣說話。事實證明,會好好說話的人,大多人緣好、處事順,于是就有“會說話的人情商高”“會說話能當金錢花”等說法。而出語不遜、不會好好說話的人,往往令人生厭,容易樹敵傷友,甚至還會引起誤解爭執,重者流血殞命。
會不會好好說話,利弊分明。但在我們周圍,或是我們自己,不注意說話,不會好好說話的大有人在。有些人有了權,哪怕是一點點小權,說起話來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大,高高在上、盛氣凌人,呈現出的是小人得志的丑嘴臉;有些人有了錢,哪怕是少許的小錢,說起話來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腰纏滿貫,肆意張狂、獅子開口,呈現出的是花花公子的浪蕩味;有些人有了靠山,哪怕是矮兮兮的靠山,說起話來也不知道自己能否靠得了,張口“我爸是局長”“我舅是廳長”,呈現出的是橫行鄉里的惡霸樣。以上這樣不會說話的人畢竟是少數,更多的是說話不注意方式方法、不分場合胡言亂語、搬弄是非、背后說人,更有甚者是唯恐天下不亂,造謠生事、推波助瀾,使得一句話引發的社會治安問題屢見不鮮。
學會好好說話,要注重一個“和”字,謙和的語調、和為貴的目標。與人說話,不是在制造對立和矛盾的,而是在交流思想、給予獲取的。顯而易見,用“和言”是理性的表現,它不僅能讓人愿意聽,而且能彌補說話的失誤和欠缺。“您”字經常用,“我”字盡量少;多贊美別人具體細節,少賣弄自己學識水平;討論的目的在于尋找什么是對的,而非證明自己是對的,既不能強詞奪理,也不能得理不讓,避免贏了道理、輸了感情;分享榮譽時,要提到別人,承擔責任時,要提到自己;拒絕別人時,可先責怪自己,等等。這些都是“和言”的要義。
學會好好說話,要講究一個“慎”字,謹慎的語言、負責任的態度。隨隨便便說話,就如同隨隨便便著裝,不要在胸上開扇窗,而應在嘴上裝閥門。即使是真理,有時也需要正確的表達方式和恰當時機。會好好說話的人善于說話聽聲,善于表達和適可而止。話說出來之前應先思考一下,什么該說,什么不該說。有時候一句話能決定你的成功和失敗。當今社會出現的不少不和諧的矛盾糾紛,好多源自不會好好說話:說話口氣沖,對答不知謹慎。生活中需要防止兩種不慎言的表現,一種是嘴巴無德,好夾槍帶棒攻擊他人;另一種是口無遮攔,圖嘴上痛快傷人害己。這兩種不“慎言”不僅是令人厭惡,而且也逃不出“禍從口出”的厄運。特別是作為“公仆”的我們,更要注意慎言。某地一位領導對群眾隨口說出“刁民”,致使群眾多天堵馬路討說法;某縣一位部門領導一句“想到哪告到哪告”,引發多名群眾曠日持久越級上訪等事件深刻地警示我們,在國土管理工作矛盾糾紛不斷的今天,國土干部要撐好說話“閥門”,用心說話,用腦子說話,要對自己說過的話負責。當然講“慎言”,不是怕惹事、耍小聰明,而是要注意說話的輕重進退,重視說話后的責任擔當。
學會好好說話,要追求一個“善”字,友善的語氣、向善的方向。“好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學會好好說話,貴在善意當頭,進善退惡,從善如登。追求善,不僅要營造愉悅快樂的說話環境,友好融洽地與人溝通,在互相交流中給人溫暖、鼓勵,而且要善于消除糾結與隔閡,化解誤會和矛盾,予以辦法和點子,賦予信心和力量。對方關心的問題要多說,自己的事盡量少說;說話內容盡量要顧慮到對方的感受,不要滔滔不絕地亂侃亂說;盡量多當配角,不要爭當說話的主角;不能在說話中爭名奪利、勾心斗角;自我的東西少考慮一些,別人的事情多考慮一些;多用商量的口氣、溫暖的語言;多用“對”“有道理”等接話,然后表達清自己的想法,等等。
以人為師的人最聰慧,以己為大的人最愚蠢。如果你想成為一個群眾信賴、領導夸贊、組織放心、事業有成的人,那么就請你從學會好好說話開始,認真地傾聽、理智地發問、周全地回答,在無話可說時,多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