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把握杭州未來能源發展方向
“杭州市‘十三五’及更長時期能源發展若干問題研究”課題組
隨著新一輪能源革命的腳步聲日益臨近,杭州市未來能源發展的大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如何全面認識杭州市能源發展的特征和趨勢,如何科學把握未來能源發展的方向和機遇,進而提出遵循能源發展規律、符合國家宏觀導向、契合杭州發展需要的能源發展新思路,是杭州市能源發展的首要問題。
(一)四大機遇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提供了難得的調整空間。經濟增長速度高速換擋中高速,使得杭州市能源供需矛盾得到較大緩解,供需逐步趨于平衡。產業結構的優化進一步推動了能源結構的調整,使得杭州市經濟發展對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依賴程度大大降低。從“單純追求發展速度”到“發展速度和發展質量并重”的發展理念轉變,使得各級政府越來越重視生態環境問題,越來越深刻認識到能源發展與環境治理的內在聯系,能源結構優化的內生動力逐步增強。
能源技術革命契合了杭州市產業優勢。杭州市現有的產業優勢和未來的產業定位較為完美地契合了新一輪能源革命的技術需求:將信息經濟和智慧經濟列為全市“一號工程”;以信息與軟件服務業、電子商務為特色的互聯網經濟優勢明顯;物聯網產業快速崛起,處于全國物聯網產業發展的“第一方陣”;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逐步壯大,已形成了涉足太陽能光伏、風電、新型電池、生物質能等多個領域的完整產業鏈,擁有一批國家級科技研發載體。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為杭州市能源體制機制優化調整破除了障礙。一方面,能源價格定價體系的改革,將為杭州市新能源和清潔能源的發展提供動力;另一方面,能源行業競爭性領域和環節的放開,將為社會資本參與杭州市能源發展提供暢通渠道。
政府層面的各類激勵政策為杭州市能源發展增添了助力。近年來,國家和浙江省在能源領域相繼出臺了很多扶持政策,這些政策在鼓勵能源科技創新、推進可再生能源規模化開發利用、拓寬能源建設投融資渠道、加強能源領域示范試點建設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可以預見,“十三五”期間,國家和浙江省還將不斷完善各類能源發展扶持政策。用好這些政策將為杭州市能源發展增添更大的助力。
(二)三大挑戰
生態環境的外部壓力越來越大。隨著對生態環境關注度的上升,生態環境對能源發展的約束力越來越強。近年來國家出臺的很多政策中,對地方政府生態環境改善的目標責任分解和考核力度正在逐步加強。可以預見,未來國家對地方政府生態環境考核將越來越嚴格,如果不進行較大的能源結構調整和能源利用效率提升,能源發展將舉步維艱。
未來節能降耗的潛力越來越小。杭州市在工業、交通、建筑等領域的節能降耗工作起步較早,并已取得了初步成效。隨著各項舉措的深入推進,未來節能降耗的邊際效應將逐步遞減,節能降耗的潛力將越來越小,同時經濟下行壓力對節能降耗工作的約束作用也在逐步凸顯。因此,未來需要從政府引導和市場推動兩個角度,加大節能降耗工作的方法創新和制度創新力度,以取得能源發展的新突破。
能源領域的區域競爭越來越大。隨著國家能源戰略的明確,各個區域的能源發展路徑也漸趨明晰,未來圍繞資源、技術、資金和人才的競爭也將越來越激烈。同時,隨著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推進,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越來越強。杭州市固有的資源、區位等劣勢將進一步顯現,未來杭州市在能源領域的競爭將面臨不利地位。如何利用好杭州市的優勢,通過加大扶持力度、完善管理體系彌補劣勢,以應對越來越激烈的區域競爭,是杭州市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課題。
以“節能提效”為重點。能源消費城市的本質決定了杭州市能源發展的重點應放在“節能提效”上。通過“節能提效”弱化杭州城市發展對能源需求的依賴性,拓展杭州城市發展的能源空間。
以“綠色低碳”為導向。杭州市未來能源發展只有堅持“綠色低碳”導向,才能適應日益增強的生態、環保、應對氣候變化等壓力。“綠色低碳”導向首先要求在能源發展目標的設置上應加強與生態文明建設、大氣污染防治、應對氣候變化等工作目標的銜接;其次在能源發展的重點上向光伏、淺層地溫能等低碳能源傾斜;最后在能源發展的手段上必須依托先進科技和市場機制。
以“激活市場”為手段。強化市場機制在能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是新一輪能源體制機制改革的主攻方向。在現有的以政府引導為特征的各種舉措邊際效應遞減的背景下,未來杭州市的能源發展必須更多地依靠市場手段去調節各方利益,挖掘節能提效潛力。未來杭州市利用市場機制推進能源發展的重點應放在價格、投資和市場建設上。
以“改革創新”為突破口。能源結構的調整必然會遭遇各種固化利益的阻礙。而“改革創新”是突破這些障礙的有效手段。未來杭州市能源發展必須以“改革創新”為突破口,通過對管理體制機制的改革、管理模式方法的創新,界定清楚政府和市場的邊界,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統籌協調政府、企業、社會的力量,推進能源發展取得新突破。
強化能源供應保障能力。電力供應方面,加快500千伏錢江變、杭州變、蕭東變及配套工程布點建設,持續完善形成500千伏“一環四向”核心主網架結構;加快杭州市區、余杭、富陽、建德、桐廬等區域220千伏、110千伏輸變電工程布點建設;全力推進大江東產業集聚區等新興集聚區、開發區、中心鎮、新型農村社區的電網建設與改造升級;以用電負荷高、峰谷差異大和可再生能源發展速度快的區域為重點,深入推進智能電網建設工作。天然氣供應方面,持續推進杭州市天然氣利用工程建設,加快推進高壓管輸項目建設,實現全市中高壓主干網向縣(市)的全覆蓋,形成“多點接氣、環狀供氣”的環狀供氣管網架構;加快規劃建設天然氣應急氣源站和大型LNG接收站,增強天然氣供應和儲備調峰能力。成品油供應方面,重點推進紹興-杭州成品油輸油管道工程、蕭山南陽油庫擴建工程、桐廬江南油庫、平安橋油庫等項目建設,提高成品油管輸和儲存能力。同時,鼓勵區域型分布式能源中心建設。鼓勵省級以上成熟開發區現有熱電廠進行分布式能源升級改造,發展為以天然氣、企業廢棄能源等為主、結合建筑光伏應用的區域能源中心。
優化能源消費結構。一是拓展“無燃煤區”建設范圍,將“無燃煤區”建設范圍逐漸擴展到各區、縣(市)非建成區。二是推進工業園區(產業集聚區)集中供熱。整合工業園區(產業集聚區)現有熱源點,推進供熱管網工程項目建設,逐步消除工業園區(產業集聚區)集中供熱盲點。三是擴大天然氣利用規模。積極拓展天然氣在工業、交通等領域的利用渠道,有效擴大天然氣利用規模。四是以太陽能光伏、淺層地溫能等為重點推進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太陽能光伏利用方面重點發展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有序發展地面光伏電站,積極探索農光互補、漁光互補、光伏扶貧等其它應用方式;淺層地溫能利用方面,以建筑節能和設施農業為重點領域,土壤源熱泵和地表水源熱泵技術為重點推廣技術,重點推進大型商業建筑、高檔住宅小區、大型公共建筑等的熱泵技術示范應用。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一是進一步強化行業能效準入。以用電消耗和煤炭消耗為重點,研究制定覆蓋全市重點行業和重點耗能產品的能耗限額標準體系;進一步完善全市產業導向目錄,重點加強服務業的能效準入;探索建立產業能效管理長效機制。二是實施各項能效提升計劃。不斷提升工業領域、建筑領域、交通領域的能源使用效率。三是加大高耗能行業整治。以六大高耗能行業為重點,全面淘汰或削減落后和過剩產能;在水泥、鋼鐵、紡織、熱電等行業積極推廣國家重點節能技術推廣目錄中推薦的技術、產品和工藝;在高耗能行業中實施能效“領跑者”制度。
有效控制能源消費總量。一是深入實施“能源雙控”制度。全面推行用能預算化管理,完善用能監測預警體系,進一步加強“能源雙控”工作的評價和考核。二是優化調整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優先發展現代服務業;大力發展樓宇(總部)經濟、服務外包、會展經濟、健康經濟等新型服務業態;培育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六大中心”建設為重點,著力培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產業,大力發展信息經濟;加快推進大江東產業集聚區和城西科創產業集聚區建設,優化全市產業空間布局。三是以區、縣(市)為單位,實施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制度。將煤炭總量指標作為項目審批前置條件,以總量定項目和產能;在“無燃煤區”內,禁止新增使用原煤或其他高污染燃料的項目;對“無燃煤區”以外新增燃煤項目,必須實行燃煤的等量或減量置換。
推進能源體制機制改革。一是推進能源價格體系改革。研究制定可參與直接交易的發電企業、售電主體和用戶準入標準,并制定動態監管辦法;研究制定市場交易規則、市場主體行為規范,以及培育市場主體、推進交易平臺建設的相關政策;研究制定市場化背景下如何保障供需平衡、提高能源供應安全可靠水平的相關政策;研究制定居民、重要公用事業和公益性服務能源價格的定價機制,切實保障民生利益。二是強化市場機制在能源配置中的作用。推廣用能量交易制度,進一步完善市場準入標準、企業存量用能指標的分配方式、交易價格定價機制,以及各項獎勵懲罰制度;鼓勵發展合同能源管理等新型節能商業模式,在節能領域推廣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PPP);按照國家能源體制改革的步伐,有序放開能源行業競爭性領域和環節,引導民間資本進入,拓寬能源建設的多元化投資渠道。
作者單位:杭州市工程咨詢中心;課題組成員:鄢云王隆祥蘇雅俞超黃一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