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艷芳
(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 河南漯河 462002)
·中部地區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
公共圖書館發展動力機制的社會學分析——基于對公共圖書館閱讀推廣的檢驗
孟艷芳
(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 河南漯河 462002)
構建一個關于公共圖書館發展的動力機制的社會學分析框架。在研究視角上,以政治機會結構理論、“技術-經濟”范式理論、社會網絡理論和社會學的想象力理論,對推動公共圖書館發展的動力機制及其作用方式進行分析;在研究取向上,以中層理論為旨趣,提出若干關于公共圖書館發展動力機制具體的可檢驗的命題,并以公共圖書館閱讀推廣為對象檢驗了分析框架和命題的有效性,最后提出推動公共圖書館發展的建議。
公共圖書館 政治機會結構 “ 技術-經濟”范式 社會網絡 圖書館學的想象力
〔引用本文格式〕孟艷芳.公共圖書館發展動力機制的社會學分析——基于對公共圖書館閱讀推廣的檢驗[J].圖書館,2016(11):19-23, 33
對公共圖書館發展動力機制的研究,既是對公共圖書館發展歷程的總結,又是對公共圖書館未來發展的探索。已有的研究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技術等不同的角度和層面進行了分析,不斷地深化人們對這一議題的理解。但正如阮岡納贊“圖書館是生長中的有機體”所教誨的,公共圖書館發展是與時俱進的,其動力機制也必是常談常新的。
對于圖書館的社會學分析是一個悠久的知識傳統,如謝拉的“社會知識論(Social Epistemology)”具有濃重的社會學色彩,社會學視角也是中國圖書館學研究一個知識脈絡[1]。本文將秉承這一知識傳統,構建一個社會學的分析框架,解釋公共圖書館發展的動力機制。在研究視角方面,力圖以政治結構和社會結構的綜合視角,分析公共圖書館發展動力的機制及其作用方式;在研究取向上,以中層理論為旨趣,從邏輯上推導出經驗一致性的命題;同時,通過公共圖書館閱讀推廣來檢驗這一分析框架的有效性;最后提出政策性建議。
2.1 公共圖書館發展動力機制的文獻評述
通過梳理現有的研究文獻發現,關于包括公共圖書館在內的圖書館發展動力機制的研究可分為綜合性研究和專業性研究。綜合性研究是從整個社會歷史發展的宏觀角度來透視公共圖書館發展的動力,如謝拉指出:“最重要的事宜是我們的社會正在經歷著重大的變革、影響深遠的變革……變革的影響將涉及圖書館提供的服務、圖書館提供服務的方式、圖書館自身技術的提供和圖書館學理論的發展”[2];楊威理通過梳理西方圖書館發展的歷史,認為“經濟”、“科學技術的發明”、“關心圖書館事業的政治家”和“優秀的圖書館長”[3]等都是推動圖書館事業發展的動力;王子舟認為,公共圖書館的職能的變遷是由政治、社會、文化和社會思潮等一系列因素推動的[4];中國國家圖書館啟動的“中國圖書館史”專題研究項目提出,在對圖書館發展歷史的研究中,“強調對當時歷史時空的客觀還原,以深入理解圖書館在不同時期社會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因素影響下的興衰變化和適應調整過程”[5]。上述研究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將圖書館發展與社會發展結合起來,從總體上探索圖書館發展的動力機制。
專業性研究則選取政治、經濟、社會或技術等中的某個因素或事件來探索公共圖書館發展的動力,力圖闡明特定因素或事件推動公共圖書館發展的作用。以經濟社會因素為例,周力虹等[6]考察了經濟危機背景下英國政府在拓展圖書館運營管理模式、加強與居民的融合、引領社會數字革新和引導館員的角色轉變等方面做出努力和變革;以歷史事件為例,范并思[7]認為,愛德華茲創建的曼徹斯特公共圖書館標志著圖書館事業進入了近代圖書館階段,公共圖書館成為社會保障知識或信息公平獲取的制度;以信息技術為例,陳定權[8]認為,圖書館引進信息技術的歷史60余年的發展幾乎顛覆了傳統的館藏結構、業務和服務模式;以歷史人物為例,鄭永田[9]的研究發現,美國公共圖書館歷史中的許多人物有力地促進了圖書館事業的發展。
上述研究為理解公共圖書館發展動力提供了深刻的洞見,劃定了理解公共圖書館發展動力機制的范圍和主題,也為本文提供了理論啟示和理論資源。盡管如此,社會學中的“機制”具有特定的含義,社會學家Stinchcombe[10]提出,機制理論是一些有關不同層次實體的理論,它們被用于使較高層次的理論變得更為靈活、精確或更具普遍性;麥克亞當、塔羅和蒂利[11]認為,機制指的是一類有著明確界限的重大事件,它們在各種不同的條件下,使特定的一組要素之間的關系發生改變。這些機制理論表明,機制就是力圖探索實際地導致了結果的原因、揭示因果關系之間真實聯接的方式。以社會學的機制理論對公共圖書館發展的動力機制進行追問,可以發現,當前的綜合性研究追求公共圖書館發展動力的宏大敘事,缺乏實際的、可驗證的命題,無法靈活精確地把握公共圖書館發展動力因素;專業性研究著眼于探索公共圖書館發展動力的微觀結構,導致過度強調特定因素在推動公共圖書館發展中的作用,無法揭示特定因素發揮作用的結構性環境。
筆者采取中層理論的研究取向,如默頓所指出的“中層理論原則上應用于社會學中對經驗研究的指導,中層理論介于社會系統的一般理論和對細節的詳盡描述之間”,“當然中層理論也涉及到抽象,但是這些抽象是與觀察到的資料密切相關的,是結合在允許進行經驗檢驗的命題之中的。中層理論涉及的是范圍有限的社會現象,正像它的名稱所表現的一樣”[12];Bunge[13]認為,社會機制具有默頓提出的中層理論的特性,它關注具體的、可檢驗的理論模型,從社會系統的模式變遷澄清、揭示真實的因果聯接和過程;劉濤[14]將公共圖書館制度研究的中層理論界定為“不試圖建立包羅萬象的理論體系,也不事無巨細地關注公共圖書館運行細節,更不試圖取代其他圖書館理論的研究”,“注重經驗研究與理論研究滲透、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整合”。這些研究都為本文提供了方法論啟示。
2.2 公共圖書館發展動力機制與社會學視角
本文采用社會學家鮑曼等提出的社會學視角的含義,他們提出:“社會學孕育了對于理解的一種認識,我們不妨稱之為‘解釋-關聯性’的理解觀。它不會滿足于孤立地看事物,因為社會生活并不是如此存在的”,“要對社會關系生產的經驗進行廣泛的分析,并結合他人及人們所處的社會狀況,對這些經驗做出解釋”[15]。這一被稱為“社會學之思”(Thinking Sociologically)的視角契合本文的中層理取向,就是在具體的相互聯系的社會結構中,通過“解釋-關聯性”理解觀,分析公共圖書館發展的動力機制。鮑曼等認為,種種構型(即行動者在一個相互依賴的網絡中關聯起來的非隨機組合)、互賴網絡,對于行動的交互調節,行動者自由的擴展或限制,是社會學視角的重要內容[15]。因此,公共圖書館發展動力機制的社會學視角就是要探究公共圖書館與社會結構的互動,把握公共圖書館發展動力機制的結構性因素,以獲得推動公共圖書館發展的實質性啟示。
2.3 研究問題
二是一些項目監理、施工單位對石漠化治理工程建設工作的認識、重視不夠、組織乏力,部分工作人員責任心不強,具體工作存在缺位、失位情況,對工作中存在和出現的問題未能及時發現并采取有效解決措施,對相關單位作出的整改要求不認真落實,導致部分措施施工質量不高,建設進度緩慢。
本文旨在探究推動公共圖書館發展結構性要素發生作用的機制,發展出一系列可被驗證的命題。在第三部分,借助四個理論模型來構建一個解釋公共圖書館發展動力機制的分析框架,分別是政治社會學中的政治機會結構理論、經濟社會學中的“技術-經濟”范式理論、組織社會學中的社會網絡理論和社會學的想象力理論;在第四部分,通過對閱讀推廣如何成為公共圖書館發展動力來檢驗理論框架的有效性;最后是結論與討論。
3.1 公共圖書館發展與政治機會結構
政治機會結構(Political Opportunity Structure)是蒂利和塔羅解釋社會運動(抗爭行動)的興起和解散時提出的一個理論模型,這一理論模型被廣泛地引申用以解釋其他社會現象。其基本含義是,“一個政權的總體特征影響著任何潛在的要求提出者所面對的威脅和機遇,而這些特征的種種變化則導致了抗爭性質的變化”,“威脅和機遇二者會因權力的分割或集中,因政體的開放性、政治聯盟關系的不穩定性以及盟友可獲得性方面的變化而發生變化”[16]。這一理論表明,社會運動的興起和解散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政治機會結構的開放或閉合。借用這一理論模型,筆者認為,公共圖書館發展動力蘊含于特定的政治機會結構,受制于特定政治機會結構下的公共圖書館治理模式和資源獲取機會,政治機會結構的開放或閉合形塑著公共圖書館發展的機遇或威脅。當政治機會結構開放時,公共圖書館能夠在話語體系、制度安排和公共政策等方面獲得發展的機遇。在話語體系層面,整個政治體系里都流傳著支持公共圖書館發展的思想,社會中充滿著有助于公共圖書館發展的社會心理基礎;在制度安排層面,圍繞公共圖書館發展構建一系列制度,這些制度賦予公共圖書館行動的正當性和合法性;在公共政策層面,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有助于公共圖書館獲取發展資源的公共政策,并將這些公共政策與其他公共政策聯接在一起,為公共圖書館獲取資源提供現實的保障。當政治機會結構閉合時,公共圖書館發展會遭到威脅,與獲取發展資源相關的話語、制度和公共政策在一個或多個層面受到阻滯。
已有的研究可以為上述結論提供支持,如李國新[17]在2005年的調研表明,中西部縣級公共圖書館文獻資源購置費的制度性、政策性保障不足導致圖書館資源匱乏、服務能力低下;蔣永福[18]的研究表明,在一定時期內,公共圖書館發展資源短缺,且被裹挾進地方政府官員“經濟增長至上”的政績工程之中。這些研究支持了政治機會結構作為公共圖書館發展動力機制的命題。
3.2 公共圖書館發展與“技術-經濟”范式
佩蕾絲提出,每一次技術革命都會導致一種新的“技術-經濟范式(Techno-economic Paradigm)”,“技術-經濟”范式是一個最佳慣性模式(A Best-practice Model),它由一套通用的、同類型的技術和組織原則所構成,這些原則代表著一場特定的技術革命得以運用的最有效方式,一旦得到普遍采納,這個原則就成了組織一切活動和構建一切制度的常識基礎[19]。公共圖書館發展的動力蘊含于每一次技術革命引發的“技術-經濟”范式之中,其作用方式是創造性破壞和合法性原則的重塑。當技術革命的各種核心產品大量出現的時候,會與公共圖書館現有環境以及根深蒂固的行為模式相沖突,盡管會遭到抵抗或拖延,但與公共圖書館發展舊范式相關聯的資源獲取機會將消耗殆盡,而新模式會高歌猛進,這符合熊彼特(Schumpeter)提出的創造性破壞理論,即不斷地從內部革新經濟結構,不斷破壞舊的創造新的結構[20];同時,當隨著圍繞新范式發展的公共圖書館取得越來越多的成功,原有的制度合法性就會受到質疑,新的組織合法性原則伴隨著新范式塑造的常識性知識建立起來,這就是新制度經濟學所主張的,制度變遷的根源在于相對價格的改變,而技術、信息成本和要素價格比率等的變化都屬于相對價格改變的主要內容[21]。新的“技術-經濟”范式會改變公共圖書館發展所需資源的相對價格,公共圖書館運行的合法性必須隨之重塑。
上述結論可以得到已有研究的支持,如張曉林[22]通過掃描可能顛覆數字圖書館模式的技術、需求與機制,提出圖書館要去積極發現破壞性技術,發展新的服務、創造新的價值和開辟新的市場;李廣建[23]認為,縱觀圖書館的發展歷史,圖書館的每一步重大發展,都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支持,思考技術與圖書館發展的關系,除了技術本身,還可以有自然、社會與人等諸多維度。上述研究表明,技術革命引發的“技術-經濟”范式是公共圖書館發展的重要動力機制。
社會網絡理論從社會網絡或人際關系的網絡結構出發解釋社會現象。Granovetter[24]將個人或社會組織看做嵌入在特定社會網絡中的行動者,考察個人或組織透過社會網絡,在動態互動中相互影響、交換社會資源的行動,其嵌入性(Embeddedness)理論有力地解釋了行動嵌入于特定社會網絡結構的程度、機制和結果;社會網絡理論為理解公共圖書館發展動力提供了一個中層理論取向。公共圖書館發展的動力具有多重嵌入性,即公共圖書館發展嵌入于宏觀體制、微觀制度、非正式制度和社會關系等社會網絡之中。
首先,公共圖書館發展動力嵌入于宏觀體制,即重大的制度安排為公共圖書館發展提供激勵機制或約束結構。如蔣永福認為,公共圖書館制度是社會文化制度安排之一,公共圖書館公共物品性質決定了政府必須為其提供發展資源[25];其次,公共圖書館嵌入于微觀制度,即特定公共政策將塑造公共圖書館與利益相關者的互動模式。如李國新[26]認為,《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等公共政策以社會化增強公共文化發展動力的新任務與新方式。第三,公共圖書館嵌入于非正式制度,即公共圖書館發展動力蘊含于特定的話語體系和社會思潮之中,為公共圖書館發展提供激勵或約束。如新世紀以來“圖書館權利”這一話語體系的研究和傳播指導了中國圖書館的公益回歸和服務轉型實踐[27]。第四,公共圖書館嵌入于社會關系,即公共圖書館的發展是根植于特定的、與特定社群的互動中得以實現的。如自1970年代起,美國政府和地方公共圖書館共同發起服務運動,為公共圖書館中心角色的塑造和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動力[28]。
3.4 公共圖書館發展與圖書館學的想象力
米爾斯提出,社會學的想象力是一種心智品質,這種品質可幫助他們利用信息增進理性,從而使他們看清世事以及或許就發生在他們之間的事情的清晰全貌[29];吉登斯把社會學的想象力分為歷史的、人類學的和批判的感受力,借以洞察歷史、理解多姿多彩的人類生存方式和意識到各種潛在地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未來可能性[30]。受這一理論的啟示,筆者認為,圖書館學的想象力是圖書館人的“解釋-關聯性”心智品質,將圖書館的發展嵌植在特定的社會結構中予以關照,以理性地把握自身發展的方向和命運,體現了圖書館人理論自覺、職業自省和現實關懷。圖書館學的想象力推動公共圖書館發展動力的基本方式是,因經濟、社會或技術等變遷導致的不確定性因素致使公共圖書館出現重復的問題,圖書館對問題進行識別和界定,當既有的制度可以解決此問題,公共圖書館就對問題進行吸納解決,作為當前公共圖書館發展的微型創新;當既有的制度無法解決此問題,圖書館對這一問題進行解釋,在特定的情境下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案,推動公共圖書館發展重大的制度創新。以信息技術為例,“圖書館自動化發展史表明,在圖書館領域,每一項新的信息技術幾乎都能引起極大關注并推動變革”[31]。
中層理論的旨趣在于,從特定的社會經驗中構建具體的、可檢驗的理論命題,本文將遵循這一理論旨趣,以閱讀推廣作為公共圖書館發展動力來檢驗上述四個動力機制的有效性。之所以選取閱讀推廣作為檢驗對象,正如范并思所指出的,“持續推動閱讀推廣的發展,使閱讀推廣從以往自發的、零星的、補充式的圖書館服務,發展為圖書館服務中最具活力的、充分體現圖書館核心價值的自覺的圖書館服務”[32],吳晞認為“如果說圖書館的閱讀推廣過去只是一個輔助性的活動,……現在已經成為核心工作之一,是圖書館的根本性任務”[33]。由此可見,閱讀推廣既是公共圖書館的具體業務,又有一個明顯的演化過程,還與社會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它是檢驗本文命題的最佳素材之一。
4.1 公共圖書館閱讀推廣的政治機會結構
政治機會結構的開放是閱讀推廣成為公共圖書館發展的重要動力,成為公共圖書館獲取發展資源的重要渠道。在話語體系層面,閱讀被賦予了關乎個人發展和民族復興的內涵,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關于促進閱讀立法的提案廣為流傳,媒體特別是中央電視臺的閱讀公益廣告深入人心,公共圖書館作為保障全民閱讀的機構獲得了廣泛認同。在制度安排層面,國家圍繞公共圖書館閱讀推廣服務進行了一系列制度安排,如“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推動全民閱讀”,“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公共圖書館法》立法工作穩步推進,地方相關立法蔚為大觀,都將閱讀推廣納入其中。這些制度安排對公共圖書館閱讀推廣服務提供了保障,推動了公共圖書館發展。在公共政策層面,政府推出了一系列關于公共圖書館推動全民閱讀的政策舉措,在促進全民閱讀的同時,推動了公共圖書館發展。與之相對,當政治機會結構閉合時,就會出現在話語體系方面如“讀書無用論”的流傳、在制度安排方面如“經濟增長至上”的發展模式流行和公共政策方面如“政績工程”成為地方政府追求的目標,閱讀本身發展的空間被壓縮,閱讀推廣也難以成為公共圖書館發展的動力。
4.2 “技術-經濟”范式中的公共圖書館閱讀推廣
技術革命帶來的社會發展“技術-經濟”范式改變著閱讀對于個人和社會的意義。如張曉林[34]認為,現代信息環境和知識經濟對圖書情報工作帶來了深刻影響,并提出將知識服務作為圖書館工作新的服務模式,這一服務模式也契合了閱讀服務的新要求。與此相類似,在日新月異的信息革命浪潮中,幾乎每一次新的技術出現并伴隨著以其命名的“時代”如“新媒體時代”、“大數據時代”和“互聯網+時代”等,都會帶來公共圖書館制度的變遷。閱讀推廣服務也隨著公共圖書館的信息服務、知識服務、智慧服務和圖書館即平臺等服務模式變革而發展,在新的“技術-經濟”范式支撐下向著更高效、更能滿足閱讀需求的方向發展。
4.3 嵌入在社會網絡之中的公共圖書館閱讀推廣
閱讀推廣作為公共圖書館發展的動力,具有多重嵌入性。知識成為當今社會發展重要驅動力,閱讀作為獲取知識的途徑,融入國家發展過程中的國家創新戰略和科教興國戰略等重大戰略,閱讀推廣成為公共圖書館嵌入到這些重大戰略的最佳切入點之一;閱讀嵌入于微觀制度,即一系列與全民閱讀相關聯的公共政策為公共圖書館通過閱讀推廣服務為其獲取發展資源提供了可操作性的路徑;閱讀嵌入于特定的非正式制度,即一定時期內的話語體系和社會思潮會激勵或約束著閱讀的興衰,公共圖書館從事閱讀推廣服務的可行性受非正式制度深刻影響;閱讀嵌入于特定的和社群,當前,公共圖書館為特定社群如弱勢群體、兒童和軍人等的閱讀服務方興未艾,成為公共圖書館發展的重要動力。
4.4 公共圖書館閱讀推廣與圖書館學的想象力
將閱讀推廣服務與公共圖書館聯系起來,既是公共圖書館的組織目標,更是圖書館學想象力的展現。當閱讀成為知識經濟和嵌入國家發展戰略的社會共識時,公共圖書館對社會閱讀需求進行識別和界定,獲得開展閱讀推廣服務的切入點;通過對社會閱讀需求進行解釋,公共圖書館承擔社會閱讀服務的行動被制度化,為獲取社會資源提供了合法性證明。不僅如此,圖書館學的想象力還讓公共圖書館閱讀推廣在組織、渠道和方式方面都得到了支持,如閱讀推廣既可以由單個圖書館來實施、還可以通過區域性或國際性行業組織、圖書館聯盟以及同其他機構合作實施;可以通過圖書館、和互聯網平臺等渠道來進行;可以以講座、展覽、論壇、音樂會和科普節等方式來開展。
在對相關研究文獻評述的基礎上,本文構建了一個關于公共圖書館發展動力機制的社會學分析框架。公共圖書館發展動力機制蘊含在公共圖書館與社會結構的互動之中,借助社會學的四個理論模型即政治機會結構理論、“技術-經濟”范式理論、社會網絡理論和社會學的想象力理論,分析這些機制是如何成為公共圖書館發展動力的。其中,政治機會結構在話語體系、制度安排和公共政策等方面為公共圖書館發展提供激勵或約束;“技術-經濟”范式的作用方式是創造性破壞和合法性原則的重塑;社會網絡的作用方式在于公共圖書館發展具有多重嵌入性;圖書館學的想象力的作用方式是對公共圖書館面臨的不確定性因素進行識別、界定和解釋從而推動制度創新。需要指出的是,將四個動力機制看做相互關聯、協同作用的“機制矩陣”,能夠更全面地理解公共圖書館發展的動力機制。本文提出的理論取向是中層理論,為理解公共圖書館發展的動力機制提供了具體的、可檢驗的理論命題,并通過對公共圖書館閱讀推廣的考察檢驗了這一理論框架。研究表明,這一分析框架能夠用于解釋閱讀推廣成為公共圖書館發展的動力機制。
本文的政策含義是:推動公共圖書館發展,要發揮公共圖書館的能動作用,深刻把握社會和技術發展的趨勢,因勢利導地創新圖書館運行的思路、模式和體制,不失時機地推出新方法、新業態和新模式;要抓住當前以民生為取向的公共政策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機遇,將自身發展融入公共政策議程,推動公共圖書館制度創新;政府要切實履行為公共圖書館提供制度和供給資源的責任。
本文對公共圖書館發展動力機制的研究與既有的研究是一脈相承的,但在理論視角和理論取向上有所創新;同時,對本文命題的檢驗是可重復和可修正的,包括但不限于公共圖書館閱讀推廣;對公共圖書館發展動力機制的研究是開放性的,但對于其他動力機制的研究,還有待進一步探索。
(來稿時間:2016年8月)
1.趙春玲.1990-2008年中國圖書館社會學理論研究綜述[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9(6):3-5
2.劉嘉,等編譯.國外圖書館學重要著作選譯[M].北京:華藝出版社,2002
3.楊威理.西方圖書館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
4.王子舟.圖書館學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5.韓永進.關于中國圖書館史研究的幾點思考[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5(4):4-13
6.周力虹,黃如花,Tim Zijlstra.世界經濟危機下英國公共圖書館的生存與發展[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5(1):16-27
7.范并思.維護公共圖書館的基礎體制與核心能力[J].圖書館雜志,2002(11):3-8
8.陳定權.圖書館技術史(1954-)研究:缺失、框架與價值[J].圖書館論壇,2016(5):2-8
9.鄭永田.美國公共圖書館史文獻評述[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2(4):29-38
10. Stinchcombe,Arthur L.The Conditions of Fruitfulness of Theorizing about Mechanisms in Social Science[J].Philosophy of the Social Sciences,1991,21(3)21:367-388
11.(美)麥克亞當,塔羅,蒂利.斗爭的動力[M].李義中,屈平,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6
12.(美)默頓.社會理論和社會結構[M].唐少杰,等,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8
13. Bunge,M.Mechanism and explanation[J].Philosophy of the Social Sciences,1997,27(4):410-465
14.劉濤.從“國家與社會”到“制度與生活”——公共圖書館制度的研究評述與視角轉換[J].圖書館論壇,2016(3):21-27
15.(美)鮑曼,梅.社會學之思:第2版[M].李康,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16.(美)蒂利,塔羅.抗爭政治[M].李義中,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0
17.李國新.我國公共圖書館事業進一步發展的突破口[J].圖書館,2005(6):1-5
18.蔣永福.政府為什么不重視圖書館事業[J].圖書館,2005(6):26-28
19.佩蕾絲.技術革命與金融資本:泡沫與黃金時代的動力學[M].田方萌,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20.(美)熊彼特.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M].吳良建,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21.(美)諾思.制度、制度變遷和經濟績效[M].杭行,譯,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2.張曉林.顛覆數字圖書館的大趨勢[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1(5):4-12
23.李廣建.技術史是窺見圖書館發展規律的一面鏡子[J].圖書館論壇,2016(5):1
24. Granovetter,M.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5, 91(3):481-510
25.蔣永福.現代公共圖書館制度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
26.李國新.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與公共圖書館發展[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5(3):4-12
27.李國新.21世紀初年的“圖書館權利”研究與傳播[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4(6):4-11
28.李剛,孫建軍,傅麗萍.促進社會包容——美國社群信息學研究述評[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2(3):40-50
29.(美)米爾斯.社會學的想象力:第3版[M].陳強,張永強,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
30.(英)吉登斯.批判的社會學導論[M].郭忠華,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
31.胡小菁,范并思.云計算給圖書館管理帶來挑戰[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9(4):7-12
32.范并思.閱讀推廣與圖書館學:基礎理論問題分析[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4(5):4-13
33.吳晞.任務、使命與方向:圖書館的閱讀推廣工作[J].圖書館雜志,2014(4):18-22
34.張曉林.走向知識服務:尋找新世紀圖書情報工作的生長點[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0(5):32-37
A Sociological Analysis on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Development of Public Libraries——Based on the Examination of Public Library Reading Promotion
Meng Yanfang
( Library of Luohe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
The paper builds a sociological analytical framework to analyze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development of public libraries. The paper analyze the dynamic mechanism and its synergy of development of public libraries in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with the theories as political opportunity structure, techno-economic paradigm, social networks and the imagination of library science. The paper put forward a number of specific testable propositions on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development of public libraries in research oriented to the middle range theory, and the public library reading promotion as an object to examin the validity of the analysis framework and propositions. Finally, the paper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libraries.
Public library Political opportunity structure Techno-economic paradigm Social networks Imagination of library science
G258.2; C913.4
孟艷芳(1977-),女,大學本科,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館員,研究方向:圖書館管理、閱讀推廣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