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興坤
(廣東藥科大學圖書館 廣州 510006)
·公共文化服務研究·
我國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聯合圖書館”建設研究*
范興坤
(廣東藥科大學圖書館 廣州 510006)
“聯合圖書館”是同時服務社會和學校的綜合型圖書館,在國外已有比較成熟的發展。當前,我國公共圖書館建設發展不足,而中小學圖書館建設也遠遠不能滿足教學過程中“素質教育”的要求,在國家大力推動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倡全民閱讀、建設“書香社會”的環境中,打破圖書館按單位系統劃分的邊界,探索將條件較好的中小學圖書館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聯合圖書館,是整合現有圖書館資源、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能力的可行之策。
聯合圖書館 中小學圖書館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引用本文格式〕范興坤.我國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聯合圖書館”建設研究[J].圖書館,2016(11):66-7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實現“文化福利化”的具體實踐。2005年10月,《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首次提出,要“加大政府對文化事業的投入,逐步形成覆蓋全社會的比較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此后,黨和政府的一系列政策、決議和建設發展規劃都將“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作為指導公益性文化發展的基本思路。2016年3月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所作《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倡導全民閱讀,普及科學知識,提高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這是“全民閱讀”連續第三年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被提及。面對我國當前圖書館服務供應不足的現實,要實踐“建設書香社會”的發展思想,要實現公共文化服務供應水平的快速提升,必須要有新的思路。
1.1 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政策特點
相較于19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的窘境,當前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和發展總體上具有以下特點:1.1.1高水平
改革開放后,我國公共圖書館建設水平不斷提高,其綜合水平發展更多地體現在服務內容的擴展上,除普通的借、閱、檢等服務外,自助服務(辦證及借還書)、手機圖書館、個性化數字圖書館、多館通借通還、殘疾讀者服務、親子閱覽區、電子閱覽服務建設等,已成為新建標準公共圖書館的必備服務功能。1994年,文化部組織實施了對我國公共圖書館發展建設水平的全面評估,參評的2154個市(地)縣級圖書館中,有67個評定為一級館,452個評定為二級館,626個評定為三級館。其后經過20年的發展,在評估指標普遍提高的情況下,在2013年第五次全國公共圖書館評估定級工作中,全國2230個圖書館達到三級以上圖書館標準,其中一級圖書館859個,二級圖書館640個,三級圖書館731個[1]。圖書館館舍建設、設備、工作手段、服務能力等各項可考核數量指標及服務能力、服務項目開展均非20年前可比。如新投入使用的廣州圖書館,建筑面積達10萬平方米,一年的運營費用約在1.2億元,2015年接待讀者615.4萬人次,日均接待2萬人次,遠遠高于中國國家圖書館的日均接待量(1.2萬人次),以致見多識廣的國際圖聯主席在參觀廣州圖書館后都感到驚訝:“沒想到在中國有這么好的圖書館,而且有這么多讀者量!”[2]
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是“以省級圖書館為中心點,輻射全省、覆蓋市、區(縣)、鄉(鎮、街道)、(村)的公共圖書館服務網絡”[3],這樣的全覆蓋服務網絡需要大量的投入。受行政區劃的約束,我國縣以上公共圖書館的數量已經趨近飽和,以后只能在發展分館和縣以下文化館上獲得數量上的增進。如“十五”后通過實施縣級文化館、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城市文化中心建設、地市級“三館”建設等一系列重大項目,省-市-縣-鄉(鎮)-村()五級服務網絡已經初步形成。以2013年與2010年相比:全國群眾文化機構實際使用房屋建筑面積增長34.1%,每萬人擁有群眾文化設施面積增長32.1%,鄉鎮綜合文化站實際面積增長32.3%,文化館(站)固定設施、流動設施和數字設施網絡逐步完善。如成都市[4]到2013年就實現了“兩館(文化館、圖書館)、一站(鄉鎮和街道的綜合文化站)、一室(村和的綜合文化活動室)、一點(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100%全覆蓋的建設目標。為解決村()級公共文化服務經費落實難,2012年,成都市投入公共文化財政保障經費達5.4億元,按照每村/每年30萬元的標準,將村級公共文化常年經費納入市縣財政預算的專項資金。
1.1.2 全覆蓋
自2005年10月《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首次提出建設“覆蓋全社會的比較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這一要求在2007年《政府工作報告》、2007年《關于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等黨和政府的政策性文件中就不斷出現。“全覆蓋”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基于普遍服務的思路提出的,重點指向“老、少、邊、窮”等文化發展底子薄地區。經過對鄉鎮綜合文化站、縣級圖書館文化館、城鎮文化中心(文化活動室)等一系列面向基層、面向農村的重大文化設施加大投入,我國到2010年已基本實現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全覆蓋[5]。特別是針對鄉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在《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和《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中要求切實解決廣大農民群眾“買書難、借書難、看書難”的問題。以安徽省金寨縣為例,該縣2013年開始實行全縣公共圖書館一體化(總分館制)建設,制訂了《金寨縣公共圖書館服務一體化建設試點工作實施方案》,通過“政府主導,統一組織,經費統籌,分步實施”,目前已“初步形成以縣圖書館新館為總館,23個鄉鎮圖書室為分館,226個村、5個農家書屋為流通服務點,以及圖書流動車為補充的圖書館一體化網絡。使公共圖書館覆蓋全縣,讓信息服務進鄉村,進、進農家,進家庭”[6]。
作為公共圖書館、文化館服務體系的補充,2007年3月,新聞出版總署會同中央文明辦、國家發改委等八個單位聯合發出了《關于印發〈農家書屋工程實施意見〉的通知》,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實施“農家書屋”工程,計劃“十一五”期間在全國建立20萬家農家書屋。至2012年,實際建成農家書屋60.0449萬家,覆蓋了全國具有基本條件的行政村。另外還有2014年文化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推出的“邊疆萬里數字文化長廊建設”,旨在推動邊疆、特別是邊境地區基層公共文化跨越發展。
1.1.3 均等化
我國目前大中城市和經濟發展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已較為完善,而一些欠發達地區則差距明顯,還有一些信息弱勢群體無法享受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務,因此“均等化”口號的喊出主要是解決公共文化服務中“貧富差距”和“苦樂不均”的問題。2013年發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和2015年1月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都提到了要“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后者并明確“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蓋城鄉、便捷高效、?;?、促公平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通過統籌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均衡發展,“推動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公共文化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保障特殊群體基本文化權益,將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農民工、農村留守婦女兒童、生活困難群眾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重點對象”[7]。采取的實踐措施則是“以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為中心推進總分館制建設,加強對農家書屋的統籌管理,實現農村、城市公共文化服務資源整合和互聯互通。推進城鄉‘結對子、種文化’,加強城市對農村文化建設的幫扶,形成常態化工作機制?!痹谶@種“均等化服務”政策指導下,國家通過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均衡化宏觀布局,結合“精準扶貧”工作,將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重點由城市轉向鄉村,可以理解為另一種意義上的文化扶貧。
1.1.4 標準化
現代公共文化服務要求標準化,我國先后組織制定了一系列相應建設標準,如《公共文化體育設施條例》(2003)、《公共圖書館建設標準》(建標108-2008)、《公共圖書館建設用地指標》(建標74-2008)、《文化館建設標準》(建標136-2010)、《公共圖書館服務規范》(GB/ T28220-2011)等,文化部科技司此后又開始組織編制《文化館服務標準》、《鄉鎮綜合文化站服務標準》,使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和服務工作開展有規可循。
除國家文化和建設主管部門在圖書館及文化館標準化建設與服務工作標準的制定之外,中國圖書館學會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一方面作為行業代表積極參加國家各項標準的制定工作,另一方面也制定行業規則。較具代表性的如在2002年中國圖書館學會六屆四次理事會上通過的《中國圖書館職業道德準則(試行)》,2008年發布的《圖書館服務宣言》,2015年發布書香城市(縣級)、書香標準指標體系(《書香城市(縣級)標準指標體系》、《書香標準指標體系》、《書香城市(縣級)、書香標準體系指標說明》),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標準化工作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此外,由文化部組織的歷次公共圖書館評估定級工作中制定的“標準”,客觀上也起到了公共圖書館建設標準指南的作用。
1.2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問題
目前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已有比較好的發展。截至2014年,我國共有公共圖書館3117個,其中國家圖書館1個,省級圖書館39個,市級圖書館361個,縣級圖書館2716個[8]。同時期,全國共有文化館3315個,鄉鎮(街道)文化站40945個[9]。2014年全國公共圖書館持證讀者數量3944萬人,人均購書費1.244元,人均擁有藏書量0.578冊(年人均新增藏量0.035冊),人均年到館0.388次,人均外借0.342冊次,平均每43.88萬人擁有1個縣以上圖書館,每3080平方公里設立有1個縣以上圖書館。
上述公共圖書館事業建設數據既體現了成就、也反映了問題。在《公共圖書館建設標準》中,首次確定未來5-10年要達到人均擁有公共圖書館藏書0.6-1.5冊,但對照國際圖聯20世紀70年代頒布標準要求的每5萬人應有一座公共圖書館、人均擁有藏書最少3冊的數量,我國的標準明顯太低。作為我國的一線城市,廣州市制定的“圖書館之城”規劃是“至2020年,實現約每8萬人擁有一座公共圖書館,人均擁有3冊公共圖書館藏書”,經濟欠發達地區則難以做此要求。在2014年全國2716個縣級圖書館中,新增藏量購置費少于1萬元的縣級圖書館649個,占25.15%。全國縣級圖書館中,館舍面積小于800平方米的縣級圖書館553個,占20.36%[8],這些數據充分反映了現實的圖書館發展狀況與《公共圖書館建設標準》的巨大差距,文化館的建設也具有同樣的情況。
農家書屋建設植根于鄉村居民點,是公共圖書館圖書文獻服務的重要補充,但已建成的絕大多數農家書屋都存在藏書量較少、圖書更新慢、信息化裝備較少的問題,而且農家書屋管理員基本由村干部兼任,基本不具備圖書館室的管理知識和經驗,在工作能力、責任意識、工時投入等方面難以承擔起普遍服務鄉村的重責[10]。
不僅是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和文化站建設同樣存在類似因投入不足而造成的問題。
2.1 我國當前政策環境中的中小學圖書館發展
圖書館是學校教學育人的必備設施。1999年,國際圖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的《中小學圖書館宣言》提出:“中小學圖書館提供信息和理念。這些信息和理念,對于在今天這個建立在信息知識基礎上的社會中取得成功,是十分必要的。中小學圖書館使學生具有終身學習的技能,發展其想象能力,使之能夠作為一個有責任感的公民生存于世”[11]。
我國改革開放初期中小學校配套建設圖書館情況很差,為了改變這一狀況,國家教委1989年1月6-9日在北京召開了全國中小學圖書館工作會議,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在開幕詞中指出,每所中小學要有圖書館,這是實施義務教育的必備條件之一。此后出臺的關于中小學圖書館建設的文件,有1991年教育部印發的《中小學圖書館(室)規程》,明確“圖書館是中小學校的書刊資料信息中心,是為學校教育、教學和教育科學研究服務的機構”[12]。對中小學圖書館(室)的職責定位、館藏資源、管理使用、隊伍建設、條件保障等5個方面進行了要求。該《規程》在2003年進行了修訂。2008年,國家住建部和發改委出臺了《農村普通中小學建設標準》(建標109-2008),規定了中小學建設圖書室的具體要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規定,要通過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給學生留下了解社會、深入思考、動手實踐、健身娛樂的時間,提高學生綜合素質;2011年,教育部、新聞出版總署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圖書館(室)圖書配備和管理工作的通知》,對中小學圖書采購管理和市場準入做出規范。
2015年5月20日,教育部、文化部和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三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強新時期中小學圖書館建設與應用工作的意見》(教基-[2015]2號)。《意見》是對未來中小學圖書館工作的頂層規劃設計,通過“加強宏觀指導,保證國家關于中小學圖書館建設與應用工作的標準統一,步調一致,政令相通”[13],使圖書館成為中小學的一個高地(信息資源高地)、三個中心(智慧中心、成長中心、活動中心)。針對中小學圖書館數量多、分布廣、發展不均衡的問題,要求到2020年絕大部分中小學要按照國家規定標準建有圖書館,基本建成與深化課程改革、實施素質教育相適應的現代化中小學圖書館,達到“設施齊全、功能完備、運轉順暢、服務便捷、使用高效”的目標,推廣建設學生自主管理的“開放型圖書館”,注意發揮中小學圖書館的社會影響作用,通過“推進管辦評分離,構建政府、學校、社會之間新型關系”,“打造農村新文化所”,服務農民文化需求。
在國家政策要求和社會愈益增強的認知下,全國各地都創造條件促進中小學圖書館的發展。如近年來浙江省通過書香校園工程的實施和帶動,全省中小學圖書館建館率從2007年的87.9%上升到2014年的98.3%,生均藏書量從2008年的26.85冊提高到2014年的35.35冊[14]。重慶市建成“鄉村學校少年宮”332所、“留守兒童之家”4385個、校外托管機構1292個[15];天津市在2012年就實現了圖書館、閱覽室每天向學生開放,借閱覆蓋率為100%;四川省閬中市針對農村學校圖書館圖書利用率不高的問題,“通過建開放式書屋、書角、書架、書壁,把學校里一本本藏書‘請’出來。走廊上、操場邊、餐廳里處處都是書,師生隨手可拿、隨時可讀”[16]。各省市還在制訂“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標準”中,對圖書館建設做了相應的規定。如《河北省義務教育學校辦學基本標準(試行)》(冀教基[2011]32號)規定:“館(室)藏圖書,小學生均不低于25冊,初級中學生均不低于40冊.有條件的學校應配備電子讀物,逐步實現圖書館(室)的計算機管理。館(室)藏圖書應當按照規定及時剔舊、更新,一般每年新增圖書比例應不少于藏書標準的1%”?!督K省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標準(試行)》規定:“學校圖書館(室)設置閱覽室、電子閱覽室、藏書室等,生均圖書小學不低于30冊、初中不低于40冊,年生均新增圖書l冊。有條件的學??山ㄔO校園圖書亭、班級圖書角及其他圖書點等”,并在《江蘇省義務教育學校資源配置標準(試行)》中詳細規定了初中和小學圖書館裝備標準。
2.2 中小學圖書館建設存在的問題
我國上世紀90年代開始重視素質教育,對該時期開始發布的十余項指導我國素質教育改革的文件進行的分析顯示,中小學圖書館始終被視作教育過程的參與者和推動者[17],但這種在宏觀層面的“重視”并沒有在國家教育行政管理工作中得到充分體現。如在教育部歷年來發布的“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中,惟獨沒有“圖書館”的達標情況。現實中我國中小學圖書館建設存在很多問題。
2.2.1 建設不均衡問題
按照《2014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18]數據,全國共有初中學校5.26萬所,高中階段教育學校2.57萬所??紤]到有的學校是兼有初中和高中的完中,因此學校建制單位為5.26-7.83萬所,取其中間數,約在6.5萬所左右,按《中小學圖書館規程》要求每校都要設立一個學校圖書館的要求,我國中學圖書館數量也應在6.5萬個左右。在巨大的數量背后,卻存在著嚴重的建設不均衡問題,包括“區域、城鄉、學校之間建設水平不均衡,管理服務水平不高,藏書數量不達標,藏書質量參差不齊,與教育教學融合不夠,信息化基礎薄弱,專業化隊伍匱乏等問題”[13]。
地區之間的不均衡主要是經濟發達/欠發達地區間的不均衡。由于學校圖書館建設沒有單列經費,只能仰賴于學校教育經費的投入,在教育經費短缺的情況下,圖書館建設投入可能就會被優先削減。如截至2013年10月,安徽省還有未建圖書館(室)的初級中學255所,高級中學17所,分別占學??倲档?.59%、3.18%[19];截至2013年底,河北省張家口市共有中小學798所,但建成“省中小學一級圖書館”僅51個、電子閱覽室71個、實現自動化管理的中小學圖書館不足100所[20]。即使是在經濟較發達的廣東省,國家教育督導檢查組2015年11月對廣東申報的51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進行督導檢查,發現“廉江市、湛江市麻章區、遂溪縣、徐聞縣等均有部分學校教學設備陳舊,圖書館狹小”。如在2013年江蘇無錫錫山區的一次中小學圖書館調研中,就發現中小學圖書館建設存在新、老校區館舍面積差異大、生均圖書和年生均增新書、工具書和訂閱報刊、自動化管理軟件、人員配備等多方面的不達標[21]。
至于城鄉中小學圖書館之間的差別更為普遍,因此2008年國家專門制定了《農村普通中小學圖書室建設標準(試行)》,但農村中小學圖書館建設狀況的改善絕非一日之功。
2.2.2 重視程度問題
雖然我國已有《中小學圖書館規程》等種種規定及檢查、評估,但在中學教學管理以升學率為主要考核標準的情況下,“一費制”管理中沒有圖書館??睿瑢W校又不能為“圖書館”建設專門收費,學校管理者很難有建設高水平圖書館的積極性。普遍存在館舍面積不足、少數學校無圖書館、館藏圖書數量不足等問題。藏書以教學參考書以及復習資料居多,而適合學生特點與閱讀興趣的書籍相對較少,甚至有較多通過各種途徑弄來的專門湊數的垃圾書。當學生具有較強的購買力可以自購圖書或同學之間交換圖書閱讀時,他們更不愿意到圖書館借閱,對學校圖書館持“忽視”甚至“鄙視”的態度,使學校更缺少辦好圖書館的動力。即使已建有的圖書館,也會在教學過程資源緊張時出現館舍、資金、人員被擠占挪用。只有在“普九”檢查驗收、學校晉級達標、專項評估檢查時才會突擊做一下圖書館的表面文章,使圖書館面貌煥然一新,一俟任務完成,即回復原狀。
造成建設質量低下的還有管理人員的問題。中小學視圖書館管理崗多為不能上臺講課的“老弱病殘孕”的臨時崗位,在工作考核指標、津貼、職稱評定等方面往往也降低標準,因此導致圖書館工作人員總體職業素質和個人工作積極性不高。如“青海省有中小學圖書管理人員1666人,其中專職人員26人,只占1.56%;西安市各類學校抽樣調查的8所學校中,6所學校的圖書管理員為兼職人員,專職圖書管理員只有2人;蘇北農村中小學圖書管理人員的調查結果顯示專業人員只有25%”[22]。
2.2.3 實際效能問題
西方國家向來重視圖書館對中小學教育的關鍵作用。如美國中小學?!巴ㄟ^學校圖書館提高讀寫能力”(Improving Literacy Through School Libraries Program,ILTSL)項目,顯示出在一個地區的標準化測試中,設有圖書館的學校學生分數要優于沒有圖書館的;圖書館質量好的學校,學生分數更高;學生對圖書館的利用越頻繁,在測試中分數就越高[23]。但國內有學者[24]對某城市中學進行的圖書館應用研究的結果卻與ILTSL的效果大相徑庭,顯示結果為:①學生對圖書館的利用頻率與其考試成績、綜合能力教師評價、綜合能力自我評價之間,在統計學上沒有相關關系;②在學生和教師的感知中,學校圖書館對學生的學業表現有不同程度的影響,但是影響效果不明顯。1/3的學生中認可其“非常有幫助”;而大多教師認為圖書館對學生整體的表現“沒有太大幫助”;③在學生和教師的視角下,圖書館對學生學業表現產生影響的途徑主要是培養閱讀興趣。通過為閱讀提供材料和空間,能夠幫助學生在寫作和完成學業任務(如社會實踐、研究性學習)中素材更豐富、視野更開闊;但是在輔助學生更好地完成作業、使其在課堂中表現更出色等方面幫助非常小。
對于這種結果,研究者解釋為:“在案例學校,‘圖書館沒有展現出過多的影響或價值’這一研究結果是合理的,而且并非這一機構本身不具備價值,而是目前的教育模式擠占了其價值發揮的空間,并掩蓋了其價值的展現”[24]。我國中學教育極端追求升學率,學校管理者和教師為讓學生應試和備考,將學生囿于“教室-宿舍-飯堂-操場”的小圈子,讓圖書館事實上成為了“限制使用”的場所,這樣就使“有些農村學校,一學期下來,擁有上萬冊的圖書室沒為師生借過一次書”[25]。加上圖書館均設于校,不對外開放,周末和假期很難安排開放,學生想在這些時間里借書也不可能。即使在上海這樣的文化教育發達的地方,研究也同樣顯示“中學圖書館圖書資源利用方面存在著館藏圖書的生均保障率與利用率差距懸殊、館舍設施的先進性與到館利用率反差鮮明、圖書館專業咨詢服務功能令人堪憂、中學生課外閱讀方面存在知行脫節、重瀏覽輕求知等問題”[26],可見,在應試教育體制下,更多作用于素質教育的中學圖書館已成為“雞肋”。
在縣以上公共圖書館數量接近飽和、現有圖書館服務點總量不足和區域分布不平衡,文化站數量少投入大,而中學圖書館數量大、在居民點分布均衡但難以發揮應有作用又缺乏發展推動力的情況下,可以考慮以建設聯合圖書館的方式將中學圖書館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
3.1 結合國情理解“聯合圖書館”
“聯合圖書館”的邏輯內涵是:“學校圖書館+圖書館+公共圖書館(分館)”,“主要面對的是資源較為匱乏的偏遠農村學校或,在難以獨立建立一個功能齊全的公共圖書館的情況下,以政府投資為主,統籌優化學校、、農村的各種資源搭建起來”[27]。這是一種兼顧多種服務對象、服務需求的綜合型圖書館,由地方圖書管理部門提供各項支持,學校圖書館與公共圖書館共建共享。這種圖書館形式最早建于20世紀30年代的新西蘭,后來在南非、澳大利亞、加拿大、美國、英國都有建立?!奥摵蠄D書館”在建設發展過程中從所服務的公立學校和公共圖書館機構獲得資金,通過“優化資源配置、踐行終身學習與促進城鄉文化均衡發展”顯示了其較高的效益,因此得到了各國的法律保護和政府的資金支持。
聯合圖書館特別適應于大中城市的遠郊地區、小城鎮、人口相對較少和偏遠的鄉村地區,這些地區圖書館服務的供應和需求都較少,很明顯,在這樣的地區再分別投資建設服務任務和人群分離的鄉村圖書館和中學圖書館會造成明顯的資源浪費。由于我國中學學校的設置密度與人口的分布密度基本一致,如果以現有中學圖書館為基礎,結合(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的特點和人口結構、地理位置情況建設聯合圖書館,可以更好地解決人口稀少地區公共圖書服務非均等化的困境。
3.2 聯合圖書館建設的探索
在圖書館協作領域,如館際互借和區域內的圖書館協作開展都比較早,“聯盟”意義上的共建共享則始于1990年代,如聯合了上海地區高校、科研、情報和公共圖書館四大系統圖書館的“上海地區文獻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協作網”始建于1993年11月。圖書館學界關于聯盟的理論研究則開始于1999年,在已有研究中,較多的是將高校圖書館與公共圖書館作為主要研究對象,中小學圖書館因為建設水平低、規模小、服務手段原始、只提供校內服務、缺少有發掘價值的資源等原因而被忽略,但近年來將中學圖書館與圖書館結合起來的“聯合圖書館”類型的服務機制也已有一些創新實踐。
2002年起,“綠樹教育基金會”在中國貧困地區為公共圖書館功能不完善或沒有公共圖書館的農村地區創建了為當地師生與居民開放的“綠樹圖書館”,這是一種自動化學校圖書館,辦館資金由基金會提供[28],接受資助的學校圖書館日常管理由一個或兩個在行政上受校方管理的學校圖書館員開展業務,“對附近學校和當地城鎮居民與村民同時開放”。但由于圖書館主要設在校內教學樓里,即使是在放學后和周末才向公眾開放,也仍然對校園安全存在影響。
佛山市圖書館是國內比較早建設聯合圖書館的?!斗鹕绞新摵蠄D書館實施方案——第一期(2004-2008年)》表明聯合圖書館“主要以網絡數字資源和特色文獻資源的共享與互補為基礎,與公共圖書館開展合作,努力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逐步開放、服務社群”[29]。作為加盟者的“學校圖書館”包括大中專院校和中小學圖書館,首批加入的學校圖書館是佛山玫瑰小學圖書館、惠景中學圖書館以及廣東紡織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30]。
在蘇州圖書館總分館體系中,蘇州市屬區、街道、、鎮、學校、青少年活動中心、少年宮及市政府機關的圖書館(室)都是分館,總分館之間“統一規劃業務活動,統一制定規章制度,統一人財物管理,統一開展圖書館評估;使用統一的管理系統和讀者證,實施通借通還,從而達成一個可持續發展能力較強的總分館體系,分館可以借助總館的力量維持可持續發展,總館可以借助分館的觸角延伸圖書館服務”[31],學校圖書館被整合進統一的服務體系中。
福建晉江市圖書館共享聯盟“旨在通過合作與協調,將分散、隸屬關系不一的各級公共圖書館、高校圖書館與中學圖書館聯合成相對固定、聯系緊密的共享型聯盟,通過‘技術+管理’、‘整合+服務’的集群化管理模式,以‘統一規劃、統一平臺、凸顯特色、共享資源’的總體要求,實現全市公共圖書館、高校圖書館和中學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共建共享”[27]。其中學圖書館采取直接加盟模式,將中學圖書館作為公共圖書館的分館,不改變行政隸屬、人事與財政關系??紤]到中學校園安全,模式中的“通借通還”不對校外讀者開放[27]。
在以上幾個“聯合圖書館”案例中,中學圖書館要履行聯合圖書館的任務,要求具有“共建共享、分工協作的組織結構”、“豐富多彩、靈活多樣的資源利用方式”、“讀者本位、導向的服務模式”、“專業館員與志愿者相結合的人才隊伍”[32]等條件。如果要在國內更多區域推廣這種模式,則還需要滿足以下幾點:①將具有“圖書館+中學圖書館”特征的“聯合圖書館”建設和發展規劃列入國家戰略;②從工作任務和定位上給予“聯合圖書館”明確的定義和規范;③以“聯合圖書館”體制整合已有圖書館資源,除公共圖書館(分館)、圖書館、文化館的圖書服務部分、中小學圖書館外,還可以考慮納入私人及企業圖書館;④從政策上鼓勵社會各方探索建立聯合圖書館的資源投入、建設發展、服務工作模式。
3.3 聯合圖書館建設的實施
不同圖書館分屬不同部門,是我國圖書館事業觀行的管理體制中,也是造成圖書館聯合建設、聯合服務面臨困難的體制困難。在建設“聯合圖書館”過程中,經常會遇到的問題諸如①主導方向,即“聯合圖書館”的公共服務和學校服務的平衡;②服務進程中的各項具體業務開展細節的平衡協作;③服務工作中出現意外問題的裁決權及裁決傾向的處理;④圖書館工作評價和建設評估;⑤資源建設過程中,以教職工生為主要服務對象和以社會大眾為主要服務對象的均衡問題;⑥日常開放時間問題;⑦開放過程中對教學秩序的影響及讀者方便性的兼顧問題;⑧長期發展過程中的資源投入問題,等等。如果把這些問題撇在一邊,僅僅“聯合”起來再說,則此類問題的存在,必會在實際上影響到聯合圖書館的長期運行。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共圖書館宣言(1994)》規定:“公共圖書館的網絡設計必須考慮到與國家圖書館、地方圖書館、研究圖書館和專業圖書館,以及大中小學圖書館之間的關系?!睂⑦@條規定放在我國當前的環境中,就是要求我們在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中預留了與其它類型圖書館之間的“接口”。這個問題的解決需要從理念和制度的層次上進行?!蛾P于加強新時期中小學圖書館建設與應用工作的意見》提出要“打造農村新文化所”,即是在政策上要求農村中小學圖書館發揮輻射作用,服務農民文化需求的有效措施。
在我國當前情況下,可行的建設措施有:①從國家政策上將中學圖書館的管理、建設、考評,包括資源投入、人員配備、館舍建設全面納入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蛾P于加強新時期中小學圖書館建設與應用工作的意見》中要求還遠遠不夠,必須從更高層級的政策上明確地將中學圖書館整合進聯合圖書館,并明確新的聯合圖書館與中學的管轄、財務、人員、服務等各種關系;②建設的起步階段,應在明確方向的前提下,開始剝離中小學圖書館與所屬學校的關系,建立并穩定其與公共圖書館和社會的新型聯系,逐步“推進管辦評分離,構建政府、學校、社會之間新型關系”,在經費投入、隊伍建設和服務工作開展等方面逐步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③可以在原有中小學圖書館的基礎上,將聯合圖書館定型建設為圖書館的分館,定位為青少年圖書館,通過一系列配套建設措施,增加向居民提供正常服務的能力。為保證開放時間和中小學校園安全需要,聯合圖書館宜設在離學校近、方便師生使用的校外毗鄰位置,必要時學校可以為圖書館建設提供土地房屋,但不宜將圖書館圈在校內;④對明確建立聯合圖書館的中小學不再使用普通的學校圖書館建設和考評指標,將考核工作轉為由文化系統實施;⑤由于我國中小學圖書館發展的一般情況是高中優于初中、初中優于小學,中學生的閱讀需求和閱讀范圍也更接近于社會人員的閱讀,因此實施宜從條件較好的中學圖書館著手,條件具備或有必要的情況下再推廣至小學圖書館。
3.4 聯合圖書館建設的意義
在我國當前的社會環境下,建設聯合圖書館具有以下的現實意義:①完全的校內封閉狀態,是導致目前中學圖書館缺乏生氣和活力的主要原因,而打開對服務的窗戶,將中學圖書館納入當地公共文化服務系統,可以使中學圖書館實現“投入有計劃,發展有規劃,人員有培訓,服務有標準,管理有條件”,從內部圖書館“愛怎么開就怎么開,不想開就不開”的狀態轉變為公開的規范化的圖書館;②在公共圖書館數量少、國家又無力大幅增加投入建設更多圖書館的情況下,將中學圖書館建設為聯合圖書館,可以較好地解決服務網點數量不足的問題,同時“聯合圖書館避免了農村圖書館與中小學圖書館之間資源的重復建設,通過聯合實現資源共享,減少了資源的重復建設,優化了農村圖書資源配置”[32];③由于中學校的布點與人口的布點是基本一致的,基于中學圖書館基礎上建立的聯合圖書館能在比較優化的人口區域條件下開展服務;④中學生是推動社會閱讀的重要力量,也是建設“書香社會”最應關注的人群?!皶阈@”是“書香社會”的縮影,但一般中學圖書館多數只能開展傳統閱讀活動,對照公共圖書館開展“書香社會”活動繁多的方案,中小學圖書館開展類似活動具有天生缺陷。而聯合圖書館則能以公共圖書館之力、結合中小學校讀者特點開展更具有吸引力和針對性的閱讀推廣活動,豐富學生們的課余生活;⑤“聯合圖書館是文化建設的平臺、整合的紐帶和發展的助推器。聯合圖書館不僅僅是圖書借閱中心,而且也是文化活動中心。”[32]中國社會文化傳統中就有尊師重教的優點,家家有孩子在學校,學校對社會具有天然的聚合力,以學校為中心的,對培育優良的文化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⑥無論是在城鎮還是在鄉村,現在有較多的中小學生是由家長接送陪護,有的是每周接送,有的甚至是每日接送,很多家長會在學校投入很多時間,但學校嚴格的校園管理規定又使這些家長在校外無處可去。如果設立聯合圖書館,這里可以成為家長讀書的地方,也會成為家長和子女交流聚會的地方,小文化環境給人們提供的方便和熏陶遠非其他地方可比。
“資源優化、終生學習、建設”是“書香社會”建設的主旨,我國現有的圖書館資源存量其實是相當豐富的,但傳統的管理體制限制了現有資源效能的發揮,打破體制束縛、解放各種圖書館的服務生產力,就必須從體制改革的思路上來解決問題。2016年3月,位于湖北襄陽的湖北文理學院圖書館與該市7個縣(市)區圖書館通過簽訂《信息資源與服務協同共享協議書》,建立起了校地圖書館共建聯盟,既豐富和滿足了城鄉居民閱讀需求,同時也使學院圖書館的圖書資源得到了充分的再利用[33],共建共享效果明顯。在中小學圖書館的基礎上建立“聯合圖書館”在國內已有較成熟的探索,思路可行效益顯著,但是,突破個別地區的試點和自發探索的小范圍,在全國更大的范圍內推廣,則需要通過相應政策的調整并通過優化政策消除原有體制的桎梏,以規模化實現圖書館資源的整合,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和“書香社會”建設提供保障。
(來稿時間:2016年6月)
1.中國圖書館學會.中國圖書館年鑒2014[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83
2.南方日報.科技圖書館考慮引入第三方經營[EN/OL]. [2016-02-05]. 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6-02/05/ content_7516054.htm
3.張欣,徐向東.全覆蓋的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研究[J].圖書館,2014(4):106-108
4.四川日報成都實現文化館圖書館實現全覆蓋[EN/OL] [2013-11-07].http://www.sc.xinhuanet.com/content/2013-11/07/ c_118039920.htm
5.北京日報.我國基本實現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全覆蓋[EN/ OL].[2011-09-12].http://www.bj.xinhuanet.com/bjpd_sdzx/2011-09/12/content_23671411.htm
6.西北老漢2011.縣域圖書館總分館體系建設的金寨經驗 [EB/OL].[2015-01-28].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cba36 b0102vcii.html.
7.新華網.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全文)[EB/OL].[2015-01-15]. 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5-01/15/c_133920319.htm
8.西北老漢2011.全國及陜西省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基礎數據(2014)[EB/OL].[2015-11-05].http://blog.sina.com.cn/s/blog_ 4fcba36b0102vzm3.html
9.中國經濟網.全國文化館3315家文化站40945個首屆年會寧波開幕[EB/OL].[2014-12-19]. http://www.ce.cn/culture/ gd/201412/19/t20141219_4163230.shtml
10.中國農家書屋網.農家書屋工程簡介[EB/OL].[2015-04-28].http://www.zgnjsw.gov.cn/booksnetworks/contents/403/250517. html
11.國際圖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小學圖書館宣言[EB/ OL].[2016-03-15].http://lib.tynu.edu.cn/librarywork/IFLA/中小學圖書館宣言(1999).htm
12.教育部.中小學圖書館(室)規程(修訂)(教基[2003]5號)[EB/OL].[2016-03-10].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 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16/201006/88596.html
13.中國新聞網.教育部:中小學圖書館有藏書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EB/OL].[2015-06-01].http://www.chinanews.com/gn/2015 /06-01/7313542.shtml
14.蔣亦豐.浙江書香校園工程惠及320余萬名學生[EB/ OL].[2015-12-19]. http://edu.people.com.cn/n1/2015/1219/c1053-27949445.html
15.中國教育報.重慶為98萬留守娃編織“愛心網”[EB/ OL].[2015-11-19]. http://edu.people.com.cn/n/2015/1119/c1053-27832559.html
16.中國教育報.四川省閬中市探索“樸素而幸?!钡泥l村教育實踐[EB/OL].[2016-01-27]. http://www.syn.gov.cn/JiaoYu DT/GeDi/685B8F21AFC76E87.shtml
17.于斌斌.國外中小學圖書館對學生學業表現的影響研究綜述[J/OL].[2013-06-16].http://www.cnki.net/kcms/detail/ I1.2746.G2.20130616.1849.003.html
18.2015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EB/OL].[2015-07-30]. http://www.moe.edu.cn/srcsite/A03/s180/moe_633/201508/ t20150811_199589.html
19.李禎,汪婧,孫多寶.基層圖書館建設現狀及對策研究——以安徽省中小學圖書館建設為例[J].河南圖書館學刊,2014(11):85-87
20.郭麗芳.經濟欠發達地區中小學圖書館建設與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5(2):26-27
21.陳月清.無錫市錫山區中小學圖書館建設情況調研報告[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4(16):32-33
22.謝晗.新《教育規劃綱要》下學校圖書館發展的問題及對策——以廣東廣雅中學圖書館為例[J].圖書館論壇,2012(2):44-47
23. Lance K. The impact of school library media centers on academic achievement[J].School Library Media Quarterly,1994, 22(3):160-170,172
24.于斌斌楊利清.中學圖書館利用對中學生學業表現的影響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3(12):60-66
25.劉傳斌.農村學校圖書館何時不再是擺設?[EB/OL]. [2016-01-29].http://hlj.rednet.cn/c/2016/01/28/3899404.htm
26.宋蘭平.中學圖書館資源利用與學生閱讀現狀的調查研究[J].當代教育科學,2015(10):50-55
27.鄭君平.對高校圖書館、中學圖書館納入公共服務體系的思考——晉江市圖書館共享聯盟模式[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5(9):64-67
28.馬辛.中國學校圖書館面向農村服務的綠樹模式[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9(5):108-110
29.平玉娜.佛山市聯合圖書館建設構想[J].圖書館論壇,2005(3):132-134
30.徐林清.聯合圖書館:學校雙贏[EB/OL].[2007-01-22].http://dadao.net/php/prtime/temp_news.php?ArticleID=47624
31.張靜.從蘇州圖書館總分館體系建設,看公共圖書館服務的延伸和發展[J].貴圖學刊,2012(1):1-2
32.鄧蓉敬.學校共建共享聯合圖書館——國外農村公共圖書服務均等化服務模式與啟示[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4(1):55-59
33.校地圖書館共建聯盟開啟我市公共圖書服務新模式[EB/OL].[2016-03-17].http://info.wuhan.net.cn/pub/2016/0317/ 1600221.shtml
Combined library is a comprehensive multi-functional library which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ublic Library and school library, it developed very well in some countries. Now the public library can not meet requiremen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igh level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meanwhile construction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library is also far from enough to meet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for education quality requirements. Our country now strongly advocated promoting nationwide reading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scholarly community environment, breaking the restriction of traditional system, taking the library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and constructing the Combined Library, is a feasible way to integrate the existing library resources and improve the ability of the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A Study on Construction of Combined Library in the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Fan Xingkun
( 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
Combined library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library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G252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基于我國文化發展新戰略的公共圖書館政策建設研究”(項目編號:12BTQ002)研究成果之一。
范興坤(1967-),男,博士,廣東藥科大學圖書館研究館員,河南大學文獻信息研究所研究員,發表專業論文40余篇,出版專著1部,研究方向:圖書館學理論、中國圖書館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