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樂
(西北政法大學圖書館 西安 710063)
·專題研究·
圖書館向讀者提供館藏著作電子版之法律問題比較研究*——以德國法院針對“Eugen Ulmer出版社起訴達姆施塔特市科技大學圖書館”一案的裁決為考察對象
許 樂
(西北政法大學圖書館 西安 710063)
在圖書館向讀者提供館藏著作電子版之法律問題方面,《歐盟信息社會的著作權指令》對于該問題的界定及對于《德國著作權法》的修改與重新闡釋具有重要意義。文章以“Eugen Ulmer出版社起訴達姆施塔特市科技大學圖書館”一案為考察對象,分析了初審法院、上訴審法院及聯邦最高法院的裁決理由,闡述了德國司法部關于贊成抑或反對將《德國著作權法》第52b條的適用范圍予以擴張的各界觀點,表明了這些觀點對于我國《著作權法》修改的重要價值。
《歐盟信息社會的著作權指令》 《 德國著作權法》第52b條 館藏著作電子版 電子化復制 著作權合理使用
〔引用本文格式〕許樂.圖書館向讀者提供館藏著作電子版之法律問題比較研究——以德國法院針對“Eugen Ulmer出版社起訴達姆施塔特市科技大學圖書館”一案的裁決為考察對象[J].圖書館,2016(11):80-85
為了進一步協調與統一各成員國對于圖書館之館藏著作電子版的處理方式,使著作權及其相關附屬性權利的法律規定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信息化進程,并兼顧尊重與保護著作權所有者的合理經濟利益,歐盟理事會頒布了《歐盟信息社會的著作權指令》(以下簡稱為《指令》)。《指令》第2條至第4條分別規定了著作權所有者的復制權、向讀者提供著作的權利以及傳播權。《指令》第5條第3款第n項規定了向讀者提供著作權利的限制與例外情形,規定:“基于讀者研究或學習的目的,圖書館有權通過館內專用的電子化文獻信息閱覽設備,向讀者提供或傳輸館藏的不受買賣或者相關授權條款限制的著作電子版與其他客體。”同時,《指令》第5條第2款第c項規定:“圖書館僅在出于公益目的的需要時,才能對文獻信息資源實施特定的復制行為。”
為了更好地貫徹落實《指令》在實踐中的運作,德國司法部于2008年修改了《德國著作權法》。其中,《指令》第5條第3款第n項轉化為《德國著作權法》第52b條的規定,該條規定:“當不存在其他協議條款時,允許以公益目的,向讀者開放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館內所設立的用于研究或學習為目的的電子閱覽室應當向讀者提供館藏中能夠公開閱覽的著作電子版。但是,電子閱覽室對于同一著作電子版所能夠提供的數量不應當超過該著作的館藏復本量。這種公開提供著作的行為應當由圖書館向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提供適當額度的補償金,且該補償金的請求只能通過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來具體行使。”
2008年1月,《德國著作權法》第52b條實施之后,許多德國大學圖書館開始將其館藏著作電子化,館內電子閱覽室提供的閱覽與存儲格式通常為PDF格式,但是針對各圖書館實施的館藏著作電子化復制行為,各出版社也對各圖書館陸續提出警告。2009年4月,Eugen Ulmer出版社(以下簡稱為出版社)向地方法院遞交訴狀,正式起訴達姆施塔特市科技大學圖書館(以下簡稱為圖書館)[1]。本案的爭議焦點在于,《德國著作權法》第52b條規定的協議條款是否有權規定圖書館能夠對于館藏著作進行電子化復制?且讀者在圖書館電子閱覽室內有權打印或者使用U盤存儲該著作電子版?下面先闡明案件事實,再分析相關爭議。
1.1 案件事實
2009年1月,圖書館將出版社出版的一本館藏著作存儲為PDF格式的文檔(以下簡稱“文檔”),并于2月份存入電子閱覽室的文檔資料庫。圖書館規定,讀者只能在圖書館電子閱覽室的內部局域網絡中閱覽文檔,且同時在線閱覽人數不能超過該著作紙質版本的館藏復本量。但是,讀者有權通過打印或者U盤存儲的方式,復制該著作的電子版并帶出圖書館。讀者在使用電子閱覽室的終端閱覽設備時也不需要輸入個人賬號與密碼。圖書館在電子閱覽室內張貼公告,明確告知讀者根據相關法律規定,該電子閱覽室中的著作電子版只能在圖書館內進行閱覽,讀者不能對其進行任何形式的復制與傳播。
對于上述事實,出版社訴稱,《德國著作權法》第52b條適用的前提在于圖書館未獲得出版社以書面形式發出的著作使用授權協議。但其已經于2009年1月向圖書館發出了書面授權協議,在與該協議所規定的情形相抵觸時,圖書館不得根據《德國著作權法》第52b條的規定,將已經出版的著作電子版在電子閱覽室內公開向讀者提供。該行為侵害了《德國著作權法》第17條規定的傳播權(Verbreitungsrecht)與第19a條規定的開放提供權(Recht der offentlichen Zuganglichmachung),且圖書館將該著作進行電子化復制并允許讀者對于該著作電子版進行打印或者使用U盤存儲的行為,違反了《德國著作權法》第16條規定的復制權(Vervielfaltigungsrecht)。
圖書館辯稱,在收到出版社的授權協議后,圖書館經過開會討論,已經在3月份拒絕了該協議。原因在于,該協議中規定的著作權使用費欠缺合理的計算依據,協議的內容違反了教材使用自由的原則,且圖書館拒絕協議的行為經過黑森州圖書館協會的審查與同意。所以,圖書館并不認為自身存在侵害著作權的嫌疑。
法蘭克福州地方法院在初審裁決中認為,圖書館應當禁止讀者自行下載或存儲館藏著作電子版。除此之外,對于出版社的其余訴訟請求均予以駁回。出版社不服該裁決,向法蘭克福州高等法院提出上訴。經過開庭審理,高等法院在上訴審裁決中認為,出版社有權要求圖書館禁止讀者對于館藏著作電子版實施復印與存儲行為,對于出版社提出的其余上訴請求,上訴審法院仍然維持了地方法院的裁決。出版社不服上訴審裁決,向德國聯邦最高法院提出第三審上訴。最終,聯邦最高法院作出維持上訴審法院裁判的終審裁決。
1.2 爭議焦點
在協議條款的解釋方面,地方法院認為,《德國著作權法》第52b條的適用前提在于,僅當不存在其他協議時,本條規定才具有適用效力。但是,該條規定的適用難點在于,協議應當是指經過雙方當事人明確同意的協議條款,還是以要約的方式達成協議即可?對此,法蘭克福州地方法院與高等法院均認為,出版社單方提供的協議無法排除《德國著作權法》第52b條的適用,應當經過雙方當事人合意的協議約定為必要條件[2-3]。
在協議條款與協議要約的差異方面,地方法院認為,根據法條的文義解釋,雙方當事人合意的協議條款與出版社提出的協議要約之間,應當屬于協議形成的不同階段。就法律體系而言,立法者對于《德國著作權法》第52b條以及第53a條所使用的“協議條款”與“協議要約”的不同表述,意味著立法者根據不同的例外情形進行了不同的規定。所以,第52b條規定的協議條款應當以雙方當事人合意為適用前提,僅依據雙方當事人尚未締結的協議要約不能優先適用《德國著作權法》第52b條的規定。
在著作權使用的例外與限制情形的設定標準方面,地方法院認為,根據《指令》第45條的規定,著作權使用的例外與限制情形的設定標準在于,在各成員國相關法律的許可范圍之內,確保與著作權所有者之著作權利平等且合理的協議關系不發生實質性抵觸,且實踐中已經出現的協議關系才能夠具有優先適用性。圖書館雖然存在以拒絕簽訂協議的方式來達到適用《德國著作權法》第52b條目的的可能性,但倘若僅根據協議要約為本案的適用條件時,則《德國著作權法》第52b條的適用必須取決于協議內容的合理性,且合理性的認定應當由法院在全面認定案件事實之后綜合加以判斷。根據《指令》第52條的規定,針對讀者自行實施的復制行為,各成員國法律應當明確鼓勵出版社與圖書館之間在充分溝通基礎上達成例外或限制情形。《指令》第40條第1款規定,各成員國有權為圖書館制定各項例外或限制情形,且要求各成員國在作出有利于圖書館以傳播文化為目的的協議或特別授權時,應當優先考慮圖書館的整體利益與主要任務。
在圖書館實施館藏著作電子化復制行為是否侵害著作權所有者的合法利益方面,地方法院認為,倘若圖書館僅采購了一本著作,在對其進行電子化復制后,卻能夠讓讀者無限制地使用,這種行為將影響著作紙質版的正常銷售。且本案主要涉及到德國的專業類圖書市場,由于德文版的專業類圖書售價較高,且大學生的經濟能力有限,實踐中大學生購買專業類圖書的情形并不常見,出版社認為圖書館將館藏著作進行電子化復制的行為導致了市場受到損害的訴訟主張亦無法成立。因此,根據“館藏著作從屬性原則”與僅能作為讀者學習或研究為使用目的的雙重條件,已經能夠保障著作權所有者的合法權益。法院將《德國著作權法》第52b條的內容解釋為圖書館不具有接受協議要約的義務并未違反法律規定,亦未違反《德國基本法》規定的比例原則(Prinzip der Verhaltnismassigkeit)。
在館藏著作電子化復制的權限方面,地方法院認為,《德國著作權法》第52b條的立法目的在于,圖書館有權將館藏著作以電子化方式提供給讀者進行研究與使用,所以,電子化復制的過程是《德國著作權法》第52b條有效實施的前提與基礎,法院應當允許圖書館實施該行為。否則,倘若圖書館無權進行電子化復制時,《德國著作權法》第52b條的規定將無法實現。
在讀者對于館藏著作電子版的使用方式方面,地方法院認為,圖書館向讀者提供的著作復印功能相當于《德國著作權法》第52b條所規定的附屬權利,但是僅限于復印為紙質文檔,讀者不能以電子郵件發送或U盤存儲的方式進行復制。讀者為了研究或學習的目的所衍生出的使用途徑,類似于電子閱覽室向讀者提供的使用方式。《德國著作權法》第53條已經允許為了自行使用的目的,讀者將著作進行摘抄或復印后攜帶出圖書館進行閱覽。作為相同性質的復制行為,打印與復印均應當獲得允許。但是,讀者使用存儲設備對著作進行電子化存儲并攜帶出圖書館的行為,違反了《德國著作權法》第52b條規定的館藏著作的電子化文檔僅能在電子閱覽室內進行使用的規定。
對于地方法院的上述裁決,高等法院認為,《德國著作權法》第53條允許進行復制的受益人僅能為讀者,而第52b條的規范對象則為圖書館。讀者能夠依據第53條的規定進行合法復制,但圖書館不能適用第53條的規定。第52b條以及《指令》第5條第3款第n項并未規定圖書館向讀者提供重新復制的可能性。不論是以電子化復制或復印、打印方式進行文獻復制,都符合法律規定的閱覽方式。讀者享有在電子閱覽室中使用電子化文獻信息資源的權利的目的在于強調圖書館的教育功能與提高讀者使用與閱讀電子化文獻信息資源的能力,不能由此推導出讀者有權對館藏著作進行電子化復制的結論。
在讀者對于館藏著作使用方式的合法性方面,地方法院認為,讀者需要使用館藏著作進行學習或研究時,能夠依據《德國著作權法》第53條的規定,復印圖書館的館藏著作紙質版來完成,且多數學者認為U盤存儲的方式將損害著作權所有者的權利,所以法律應當對于相關權利的限制性規定進行嚴格解釋,讀者進行館藏著作的電子化復制或打印等連續性使用方式都應受到禁止。
反對該觀點的學者認為,讀者無權對于館藏著作進行電子化復制與《德國著作權法》第53條第1款規定的不應當區分讀者對于館藏著作的復制方式的立法意圖明顯不符。另外,地方法院認為讀者不應當以電子化復制方式復制館藏著作的觀點并不具有合理性,原因在于復印的紙質文檔仍然可以被讀者攜帶出圖書館,地方法院所作裁決的依據不足。高等法院通過詮釋閱覽方式的概念而作出禁止讀者對于館藏著作電子版進行復制的決定,也被學者批評為以偏概全、過于牽強。原因在于,《德國著作權法》第52b條并未限定圖書館能夠向讀者提供的館藏著作的種類。所以,根據文義解釋的法律闡釋原則,該條規定應當包含膠卷、照片及讀者無法閱讀的唱片、音樂等具有不同物理形態的文獻載體。
1.3 德國聯邦最高法院的裁決理由
2012年9月,德國聯邦最高法院在本案的第三審上訴中認為,由于圖書館電子閱覽室中發生的爭議行為符合《指令》第5條第3款第n項的規定,所以電子閱覽室所具有的“權利范圍”(Rechtskreis)也應當由歐洲人權法院進行解釋。聯邦最高法院中止了本案的審理程序,并提交至歐洲人權法院進行審理。聯邦最高法院認為,著作權所有者向圖書館提出合理的授權條款時,能否排除《德國著作權法》第52b條的適用?圖書館是否有權將“讀者使用電子閱覽室提供的館藏著作電子版”為目的的著作進行電子化復制?電子閱覽室的著作能否被讀者進行全部或部分的復印或U盤存儲?[4]
即使發生了上述爭議,2009年,德國司法部決定修改《德國著作權法》之前,以問卷方式詢問社會公眾對于第52b條適用范圍的修改建議。問卷中所列明的問題包括:是否有必要允許所有的教育機構設置電子閱覽室?倘若放寬第52b條的限制范圍,對于著作權所有者的經濟利益將具有怎樣的影響?下面分別予以說明。
在贊成擴張第52b條適用范圍的觀點方面,德國聯邦律師公會、德國馬普研究所與圖書館協會都認為,依照《指令》第5條第3款第n項的規定,應當將教育機構納入《德國著作權法》第52b條的適用范圍。根據《德國著作權法》第52a條的規定,教育機構應當凸顯其公益性,具體包括學校、非營利性培訓或進修機構、職業訓練機構。當然,教育機構在適用該規定時,應當明確建立合理補償金制度。經濟利益由此受到損失的組織或機構,如出版社等,倘若能夠確認其受損害的程度難以受到合理補償時,出于保護的目的,可以在立法規定中將教育機構進行著作電子化復制的行為排除在著作權所有者的權利范圍之外。
德國馬普研究所認為,《德國著作權法》第52b條不允許在互聯網上使用電子文獻的規定會阻礙學術研究的發展。同時,由于未成年人與殘疾人士難以使用電子閱覽室,該規定會妨礙和剝奪這些人對于知識的學習與獲取[5]。
德國圖書館協會認為,對于超過兩年期限仍未予以再版的著作,應當放寬或者廢除“館藏著作從屬性原則”的限制。就多數著作而言,其經濟價值僅僅體現在剛出版的前幾年中,并非必須擴張至《德國著作權法》規定的50年保護期限之內。倘若經過一定的年限,著作的經濟價值已經較小時,則無需設置“館藏著作從屬性原則”。當然,此處對于著作的出版年限及其經濟價值的認定較為主觀,應當在《德國著作權法》再次修改時對其作出明確規定。
在反對擴張第52b條適用范圍的觀點方面,德國記者協會認為,不應當允許所有的教育機構設置電子閱覽室。其原因在于,教育機構不僅包括公立教育機構,亦包括很多私立教育機構與培訓機構等,這些機構通常并不對社會公眾開放,所以無法提升社會公眾整體的電子化文獻信息資源的閱讀能力。倘若將電子閱覽室都設置在教育機構內部,將妨礙紙質版著作的流通和使用,且損害著作權所有者預期能夠獲得的商業利益。
德國圖書出版者協會認為,在《德國著作權法》第52b條的執行過程中,圖書館并無能力保證館藏著作電子版不被非法使用,且出版社亦無法審查圖書館是否遵守“館藏著作從屬性原則”的限制,所以不應當再放寬相關規定。倘若所有大學的工作人員都能夠在其辦公室中通過內部校園網鏈接的方式,獲取到圖書館的館藏著作電子版時,將顯著降低圖書館對于紙質版著作的采購量,且大學圖書館設置電子閱覽室的做法并不能提升社會公眾熟練使用與掌握電子信息資源檢索、查找與閱讀的能力,倘若使用出版社附加的電子版著作的增值服務時,如采用kindle電子書等方式,對于提升社會公眾掌握與使用電子化文獻信息資源能力的效果將會顯著優于使用圖書館提供的紙質著作電子版的效果。同時,圖書館進行館藏著作電子化復制的前提,應當是著作權所有者未能提供該著作的電子化版本。
綜上所述,德國對于圖書館電子閱覽室的讀者使用館藏著作電子版的行為制定相應補償機制的原因在于,根據德國聯邦憲法法院的判例,法官在權衡《德國基本法》所規定的關于社會公眾基本人權保障的相關法益之后,為了維護公共利益的目的,讀者在圖書館使用著作的行為對于著作的市場銷量造成了消極影響,為了避免再使蘊含財產權保障的著作權受到圖書館免費向讀者提供館藏著作電子版的利益損害,有必要對于著作權所有者給付補償金。倘若不在《德國著作權法》中規定補償金制度時,則必須以存在更高的公共利益為限。對于圖書館的著作流通權及讀者的閱覽權進行適當限制并向著作權所有者給予適當補償的立法精神及其相關條款,在我國《著作權法》、《著作權集體管理條例》、《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中并不具有相關規定。因此,著作權所有者由于此類行為所遭受的損失,在尚未達到明顯實質侵害該著作市場銷量的情形時,是否應當由圖書館給予著作權所有者適當的補償,應當是我國在著作權管理方面的關鍵內容。《指令》賦予了各成員國在此問題上進行自由裁量的空間,《指令》第35條規定,對于權利的例外或者限制情形而言,著作權所有者在獲得圖書館使用其著作或者受到保護的標的物的公平補償時,法院應當依照個案裁量的原則予以審慎權衡并作出裁決。就法理而言,除非法院作出相反的裁決,否則著作權所有者的法益受到輕微損害時,即使著作權所有者有權主張權利,侵權行為人亦不具有對其給付相應補償的義務。當然,出于道義角度的考慮,《指令》第36條亦規定,當侵權行為人可以適用相應的例外或者限制情形,且各國《著作權法》并未規定對于該情形應當予以補償時,侵權行為人亦可以向著作權所有者提供適當補償。
在圖書館向讀者提供館藏著作電子版時,德國實踐中的相關做法對我國的借鑒意義在于,圖書館有權將其館藏著作進行電子化復制并提供給電子閱覽室的讀者閱讀,以滿足讀者學習與研究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根據“館藏著作從屬性原則”,同一種館藏著作的在線閱覽人數不應當超過該著作紙質版的復本量。讀者不能對該著作電子版通過打印、存儲、在線發送電子郵件等方式進行復制。根據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的要求,圖書館應當向著作權所有者支付補償金。
對于我國而言,上述做法涉及著作權所有者的復制權與傳播權的保障問題,不完全符合我國《著作權法》中關于財產權益的限制。當然,是否侵害到著作權所有者的財產權益,還應當考慮到著作的性質與是否成立著作權合理使用的情形。具體而言,涉及下列內容:
在著作使用的性質與目的方面,由于圖書館電子閱覽室以讀者進行學習與研究為使用限度,為了促進學術研究的發展及讀者信息素質能力與科學文化水平的提升,應當認為讀者使用該著作電子版符合公共利益的要求,且其使用行為具有正當性。另外,從改造原著作內容、賦予原著作新的價值來看,將館藏著作進行電子化復制之后,圖書館以電子化終端閱覽設備提供該著作的PDF格式供讀者閱覽的方式,并不一定能夠成立著作的“轉化性使用”(Transformative Use)。例如,在美國司法實踐中,從1994年至今,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對于轉化性使用均采取“功能性測試”(Functional Test)的方式,即這種轉化性使用是否具有不同的功能。倘若除了著作的閱讀功能之外,轉化性使用還具有其他的功能時,應當將其認定為著作權的合理使用;倘若轉化性使用具有相同的功能時,則不應當將其認定為著作權的合理使用[6]。
根據上述分析,雖然圖書館對于館藏著作的使用方式并未改變著作本身的物理形態,但在培養社會公眾熟練掌握并使用電子化文獻信息資源能力的過程中,作為基礎設施之一,圖書館電子閱覽室具有重要作用。社會公眾通過對于電子化文獻信息資源的掌握與使用,能夠具有適應社會創新與科技變革的能力。所以,圖書館電子閱覽室的設置目的不僅在于增進社會公眾熟練掌握并使用電子化文獻信息資源的能力,亦成為保障社會公眾應當享有的文化權利等基本人權的必要方式與實現途徑。
在讀者使用館藏著作電子版的行為對于該著作市場效益的影響方面,讀者對于館藏著作電子版的使用,通常將會降低該著作的市場效益。倘若在使用過程中存在濫用行為時,不僅該著作的直接或潛在市場效益會受到減損,而且該著作的濫用行為對于著作權所有者應當獲得的潛在市場效益產生了實質性的不利影響。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館藏著作電子版的使用對于該著作潛在市場效益的影響都應當納入該著作權所有者應當獲得的潛在市場效益的“權利范圍”之內。倘若某本著作被讀者所使用的內容并非我國《著作權法》意欲保護的內容時,例如,僅使用原著作中不受著作權保護的事實,或者作者使用的目的僅在于對著作進行批判性使用時,即使確實由于這類著作權使用行為導致該著作的市場效益受到了消極影響,也不應當考慮這類行為的違法性。
倘若讀者已經閱讀了某本著作的電子版時,則其通常不會再向圖書館借閱該著作的紙質版。但是,讀者由于在圖書館借閱過某本著作的紙質版或者下載過某本著作的電子版,從而不可能再購買該著作的紙質版時,則對于該著作紙質版的市場銷量將會產生消極影響。我國《著作權法》并未將讀者的借閱行為納入法律所保護的權利范圍,所以根據法律文義解釋的原則,不應當將讀者的借閱行為納入我國《著作權法》的保護范疇,僅需關注并重視圖書館進行館藏著作的電子化復制行為對于圖書館的圖書采購行為的影響即可。但是,美國圖書館協會在2012年5月發布的《公共圖書館的電子版圖書營銷模式》的報告中指出,圖書館對于館藏著作的電子化復制行為,不僅不會影響該著作的市場銷量,而且會成為出版社展示書籍的重要窗口之一[7]。
倘若允許圖書館進行館藏著作的電子化復制行為,并在電子閱覽室向讀者進行無限制的提供時,仍然會對于該著作紙質版的市場銷量造成影響。所以《德國著作權法》規定的“館藏著作從屬性原則”就顯得尤為必要。當然,圖書館自行根據館藏著作的紙質版進行電子化復制時,則不需要向著作權所有者購買該著作的電子版,且電子版的使用會顯著降低該著作紙質版的紙張損耗,也會使圖書館減少該著作紙質版的采購數量。所以《著作權法》應當對于這種行為附加必要的限制:例如,嚴格限定該著作電子版僅能在圖書館內的特定區域使用,且讀者的使用權限應當受到圖書館的開放時間、電子閱覽室的座位使用人數等多重限制,在使用過程中,讀者亦不得進行批量打印、存儲、電子郵件發送、轉讓或提供給其他的機構或者組織使用的行為。倘若讀者在圖書館電子閱覽室使用該著作后,引起了其他讀者對該著作的使用需求時,對于提供外借服務的其他機構或者組織而言,則有必要增加該館藏著作紙質版的采購數量。對于不具有面向社會公眾提供借閱服務功能的圖書館而言,倘若由于館內重復閱覽某本著作的讀者需求量的持續增加,則該圖書館應當有必要相應增加該著作紙質版的采購數量,或者讀者可以選擇自行購買該著作。所以,圖書館對館藏著作進行電子化復制的行為,不會顯著影響該圖書的市場銷量。
圖書館對館藏著作進行電子化復制的行為具有符合社會公眾期待的正當利益,且不會影響該著作紙質版的市場銷量時,應當認定圖書館的這類復制行為構成著作權的合理使用。對于著作權所有者而言,上述使用行為所帶來的不利益(Non-profit)主要在于,基于經濟利益的考慮,圖書館未必具有采購館藏著作電子版的現實需求,而可以選擇自行制作并向讀者提供館藏著作的電子版。但目前的現狀在于,與德國的普遍做法不同的是,我國著作權所有者在銷售著作時均未提供相應的電子版,所以司法實踐中尚未出現不利益的情形。倘若著作權所有者希望大量提供著作的電子版時,圖書館則不能在電子閱覽室之外向讀者提供。該行為對于著作權所有者而言,僅損失了館藏著作紙質版的復本量,且由于圖書館全面實施數字化改造之后,還可以根據數字化信息網絡技術設定相應的限制條件,使讀者在閱覽館藏著作電子版時受到不得下載、存儲、電子郵件發送等方面的限制。這些限制條件都會使讀者在使用館藏著作電子版時欠缺使用普通著作電子版時的便利性,且讀者使用時還會受到諸如必須親自到指定場所的特定區域閱讀、圖書館開放時間、閱覽室座位數量等相關條件的限制。通過這些限制性條件,讀者在圖書館的閱覽行為對于圖書市場的銷量而言,幾乎不會具有消極影響,但是,這些限制性條件卻可以進一步激發讀者的閱讀需求與購買欲望。由此可見,圖書館將館藏著作進行電子化復制的行為對于著作權所有者所造成的損失極為輕微,達不到需要補償的條件。
(來稿時間:2016年5月)
1.Der Deutsche Bibliotheksverband. Stellungnahme zum Vorschlag der Europaischen Kommission fur eine Richtlinie des Europaischen Parlaments und des Rates uber bestimmte zulassige Formen der Nutzung verwaister Werke [EB/OL].[2015-10-08]. http://www.iuwis.de/sites/default/files/dbv_Stellungnahme_verwaiste_Werke_2011_09_08.pdf
2.LG Frankfurt a.M., GRUR-RR 2009, S.331
3.OLG Frankfurt a.M., NJW 2010, S.2891
4.R. Hilty,B Bajon. Entwurf eines Zweiten Gesetzes zur Regelung des Urheberrechts in der Informationsgesellschaft [J]. Zeitschrift fur Bibliothekwesen und Bibliographie,2008(5):55
5.Enquete Kommission. Schlussbericht der Enquete-Kommission Zukunft der Medien in Wirtschaft und Gesellschaft –Deutschlands Weg in die Informationsgesellschaft [J]. Deutscher Bundestag,1998(6):63
6.Campbell v. Acuff-Rose Music Incorportion,510 U.S.569, at 577(1994)
7.Ian McCallum. E-Book Business Models for Public Libraries [EB/OL].[2015-10-08]. http://www.tandfonline.com/doi/pdf/10. 1080/00049670.2013.790690
The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Legal Issues of Library Provided to Readers of Digital Book——As the Objects of Investigation on the Judgment of the Germany Court on the Case of “Eugen Ulmer Press v. the Library of Darmstad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u Le
( Library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s and Law )
There are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on Copyright Directive of the European Union Information Society related terms to define the problem and to explain again German Copyright Law changes. In this paper, As the Objects of Investigation on the Judgment of the Germany Court on the Case of “Eugen Ulmer Press v. the Library of Darmstad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author analyses the rulings on the trial court and the appeal court and the supreme court, expounds the all sorts of views on the scope of Article 52b of German Copyright Law of the German Ministry of Justice, lies in important values for our country.
Copyright Directive of the European Union Information Society 52b of German Copyright Law Library book online Electronic copy Reasonable use of copyright
G251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數字信息資源長期保存機制及法律保障研究”(項目編號:13XTQ006)、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數字圖書館法律屬性及其法律責任研究”(項目編號:10M005)研究成果之一。
許樂(1982-),男,法學博士,西北政法大學圖書館館員,發表論文20余篇,參與課題6項,研究方向:圖書館法律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