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嚴
(黃山學院,安徽 黃山 245041)
聲樂藝術中宏觀與微觀之探微
——以聲樂藝術中幾個要素為例
劉嚴
(黃山學院,安徽 黃山 245041)
宏觀與微觀作為一種研究方法,可以運用于聲樂藝術。在聲樂學習的過程中,宏觀幫助我們把握整體,微觀輔助我們掌控細節。宏觀與微觀雖角度相反,卻可以互為補充,指導聲樂學習與認知,進而更好地解讀聲樂藝術中的各個要素與知識要點,使學習者對學科知識的把握更為理性、清晰、透徹。
聲樂藝術;宏觀;微觀
宏觀與微觀是一對互為反義的哲學術語,在社會科學中,我們通常把從大的方面、整體方面去研究把握的科學,叫做宏觀科學,這種研究方法,叫做宏觀方法。通常把從小的方面、局部方面去研究把握的科學,叫做微觀科學,這種研究方法,叫做微觀方法??茖W的方法對各個領域的學習、研究都具有指導意義。眾所周知,聲樂是歌唱、聲音的藝術;而因為有歌詞的存在,它又是語言的藝術;更因為它是人類情感的體現,所以它也是情感的藝術。下面,就以聲樂領域中幾個很重要的元素為例,探微藝術中的宏觀與微觀。
“唱”是貫穿整個聲樂活動的行為,它是聲樂藝術的基礎。對于“唱”的定義,從宏觀上說,凡是用人聲表達音樂的活動都叫“唱”。但是更細致地從微觀上去解讀,這樣的活動又可分為歌唱與唱歌。感覺上,兩者差不多,但細細品味,兩者相差甚遠。唱歌可以僅僅把歌譜轉化為人聲,可能無關情感的表達,僅僅是發音的機器;而歌唱則有更高、更人文化的追求。好比“讀”和“朗誦”,“讀”和“朗誦”都是要把書面的文辭通過“說”這個動作表達出來,通過語言活動把文辭轉化成聲音傳給受眾,但是“讀”和“朗誦”卻是兩個不同的等級和層次。僅僅是“讀”,它是人類語言對文辭最基本的表述,可能只是把文字用人聲傳達出來而已,而朗誦則要更為高級、更有深度,它要求朗誦者對文辭有一定的理解、有一定的語言美感等等。同是人聲表達音樂的活動,“唱歌”和“歌唱”也有著不同的等級和層次。“歌唱”比“唱歌”更正式、更注重聲音的美感和情感的表達?!俺琛笨赡苤煌A粼谧x譜的層面,是人聲對譜面的表述;而“歌唱”則是建立在譜面之上的對作品及音樂內涵的表達,是對作品更深層次的挖掘,是對作品更人文化的對待。面對一首音樂作品,譜面是基礎,給了我們最初的載體、情感的源泉,而對譜面之外的人文內涵的挖掘和表達則需要我們從內心去發掘,用內在的修養去進行二度創作,這也是歌唱修養最重要的體現。因此,可以說,“唱歌”和“歌唱”是聲樂演唱的兩種境界?!俺琛笔切袨椋案璩笔菓B度,是對待音樂應有的態度。
音色是建立在“唱”這個活動基礎上的對聲音進一步雕琢后的聲響效果。宏觀上說,人聲或樂器的音質、色彩都能叫做音色。但從微觀上說,這種色彩與音質又可以分為物理音色和化學音色。物理音色是指樂器天生的音色,與構造和材質有關;化學音色則是建立在物理音色基礎上的對聲音的重塑。用鋼琴這個樂器作比喻:鋼琴的物理音色,就是鋼琴這一樂器的音色,它不同于小提琴或電子琴的音色。而在鋼琴演奏中,我們更注重的是演奏者用他的技術和藝術修養所彈奏出的化學音色,包括觸鍵的好壞、聲音的穿透力、音色的控制力等等因素,這種化學音色的優質不單單是鋼琴的物理音色好就能夠做到的,而更多地取決于演奏者技藝的精湛??梢哉f,對于同一個樂器來說,它的材質與構造等等因素決定了它的物理音色,但是不同的演奏者卻能演奏出不同的化學音色,是演奏者的演奏技藝決定了樂器的化學音色。
人聲也是一種樂器。與其他樂器不同,人既是樂器本身,也是樂器的演奏者。這就要求歌唱者既要做好調琴師,又要做好演奏者。嗓音是人的物理音色,這是天生的,是個人身體、聲帶的構造所決定的。作為調琴師,在聲樂訓練的過程中,歌唱者要學會協調自己的發聲器官,最大限度地發揮聲帶的潛能,使其為聲樂演唱做好必要的準備。在物理音色調整好以后,作為演奏者,則通過聲樂訓練和學習領悟,去追求建立在物理音色基礎上的更加高級的化學音色——即經過后天學習、歷練、雕琢出來的符合音樂及唱法審美情趣的音色。盡管都是人聲,天生的歌聲和經過歌唱方法訓練后的歌聲是有一定差異的,這是因為不僅發聲狀態會有所調整和改變,唱法要求下的音色追求也會調整審美取向。所以,和天生的歌聲相比,經過聲樂訓練、并在一定審美要求下發出的歌聲是一種化學音色,她是利用人體樂器演奏出的融合了人文因素的更為高級的音色。它要求作用在聲帶上的力度和拿捏要準確到位,不僅要發聲通道通透、統一,還要注意共鳴的色彩與平衡;不僅能讓聽眾聽得到聲音,還能聽得到意境,還能聽得到情感等等??梢哉f,這種化學音色是聲音與情感、技術與藝術的碰撞與交融。有了這樣的化學反應,我們聽到的歌聲,才能不止悅耳,更為動心。
語言是聲樂作品演唱中很重要的一個基礎,對聲樂演唱有著重要的影響。語言不僅是歌詞的表達途徑,更是一種發聲的習慣。語言能力的好壞直接影響發生狀態,語言修養則影響歌詞意境的表達。說到語言,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宏觀的“說話”,而從微觀的角度,語言不僅指說話的能力,還包括表情達意的能力。以播音員、主持人為例,他們的語言能力和修養是極強大的。不僅聲音洪亮、口齒清晰,還極為具有感染力,不僅能把話說得清楚,讓人聽得真切,還能把話說到聽眾的心坎里,幾句話就能說的人或開懷大笑、或感動流淚。而歌唱是聲音的藝術,也是語言的藝術,歌唱對語言的要求也非常高。不僅要唱的清晰、字正腔圓,還能夠表情達意,具有情感的渲染力和感染力。歌唱語言是語境土壤中開出的花朵,這花朵不僅讓人看得清楚,聞著芳香,還能感受到大地的內心世界。從微觀的角度,我把歌唱語言分為兩個層次:用嘴說話和用心說話。
(一)用嘴說話——語言的能力
對說話的要求,首先是簡單地發對字音,即字正。如:平翹舌音分清、前后鼻音分清、“n”“l”分清等等;其次,有正確的吐字歸音以及正確的發聲著力點,即腔圓?!白终粓A是指在聲樂演唱的過程中,必須以字行腔,吐字清晰,字調正確,發音圓潤。”[1]字正腔圓不僅對語言是否清晰有著重要的影響,更為深遠的是影響我們的發聲功能與歌唱音色。發聲習慣不好的人,即使字音講對了,但因為發聲著力點不好而導致說話不清晰,“卡”在喉嚨里或“窩”在嘴巴里,不能夠很好地利用聲帶發出聲音、送出聲音。再以播音員說話為例:播音員播新聞時,沒有字幕我們依然聽得很清晰,但是在新聞采訪中,大多數普通人說話,我們確實需要字幕的輔助才能聽清楚他們在說什么,這就是語言能力的差別。我們經常說主持人、播音員:“說的比唱的好聽”。那么對于歌唱者來說,說得好聽才能唱的好聽,因為唱的是詞,是心里的話,而話就是語言,語言沒有扎正根兒,好的聲音也是站不住的,它們之間是相輔相成的,好的語言習慣會助歌唱發聲一臂之力,反之則會牽絆。所以,歌唱者“說”這一能力的完備,是聲樂演唱非常重要的基礎。
(二)用心說話——語言的修養
用心說話是語言的最高修養,要求我們在發音字正腔圓的基礎上,體現出語境賦予語言的意義。這一意義對演唱聲樂作品來說,尤為重要。歌唱藝術是通過聲樂作品這樣一個載體對人心聲、情感的表達。既然是表達,那就不得不考慮到歌詞的情景、意境。情景、意境也是歌唱語言的語境。“字是情的外在形態的體現,是歌唱內容的具體符號?!盵2]同樣一個詞、一句話,在不同的語境之下就有不同的語氣,表達出不同的含義。這就要求我們在演唱作品時既要“望文生義”,又不能完全“望文生義”。需要“望文生義”,是因為要依照歌詞描繪的情景、意境體會當下的情感,繼而在這樣的情景、意境之下用準確的語氣唱歌詞;而不能完全的“望文生義”,是因為不能僅僅依據字面理解意思,還要結合情景、意境、內涵準確理解歌詞更深層次的涵義,這樣才能表達準確。要知道,中國的語言博大精深,中國人情感的表達也委婉纏綿。有時候戀人之間的“恨”恰恰確是“愛”的體現,那就不能唱成對階級敵人的“恨”。所以說,準確理解作品的內涵和情感以及基于這一切之上的語言表達,是對作品最大的尊重和人文情懷的體現。唯有如此,才能情真意切;唯有這樣的音樂,才能真正打動人心。
《詩·大序》曰:“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藝術,例如詩歌、繪畫、音樂等,用創新的手法去喚起每個人的意識和潛意識中深藏著的、已經存在的情感。情感越珍貴,喚起越強烈,反響越普遍,藝術越優秀?!盵3]情感,既是聲樂作品表達的終極目標,也是整個聲樂活動的源泉和基石,貫穿整個聲樂活動的始終。聲樂這門藝術,不管哪種唱法,所追求的完美的聲音最終是為了服務、表達音樂,而音樂則是為人類的情感服務,因此,情感是人類音樂活動的動力與源泉。詞曲作者因為情感而寫下優美的樂章,歌唱者用歌聲表達詞曲作者的情感初衷、結合自己的內心體更深層次地挖掘作品的內涵,并將這樣的情感體會準確地表達給聽眾,感動聽眾。以聲傳情、以情動人,這無疑是歌唱者最大的追求。面對一首曲譜,宏觀上說,能夠在歌唱時表達出作品要表達的情感內涵,這就已經有了普遍意義上的情感表達。 但是微觀意義上的情感表達則要求歌唱者對情感的拿捏更加真切、更加準確、更加細膩,入木三分。這就是情感表達的“似”與“是”。就像演員演戲,同樣是演,演技卻有好壞之分。演技一般的演員,盡管喜怒哀樂都會,但總讓人覺得他還在演,而功力深厚的演員則讓你覺得他很真實,仿佛就是劇中的那個人物,而這樣一個鮮活的形象,一定非真情實感所不能支撐。因此,作為演員,當人們看不到他在演戲,而是與角色合二為一了,那他就成功了。歌唱者又何嘗不是演員呢?只是與電影演員不同,歌唱者是用聲音去演一場電影,塑造一個角色或場景、或抒發一種情懷。歌唱者的歌聲,讓人聽不出那是在輕描淡寫唱著別人的故事,而就是自己的真情實感與切身體會,如此真誠,聽者才會被所感動,這樣的歌聲才是成功的。歌唱者情感表達的“似”與“是”,檢驗著歌唱者的全面與功底,是對歌唱者技藝更高級的追求。“似”與“是”,相近卻不同,盡管差別微小,卻無法以假亂真。例如:經常見媒體報道出明星與他們蠟像的合影,作為世界最為著名的蠟像館,杜莎夫人蠟像館的技術足以做到以假亂真,但是當真正的明星與自己的蠟像站到一起時,我們還是很輕易地就分出了哪一個是蠟像哪一個是真人。蠟像雖形似、神似,但是畢竟缺少了那份生動與靈氣。所以說,“似”和“是”之間哪怕只有一微米的距離,那也是確實存在的距離,那是技術無法逾越的鴻溝!與蠟像相比,人本身就是有生命、有靈性、有著豐富情感體驗和表達能力的機體,再加上技術的訓練、知識的滋養、修養的沉淀、人性中感同身受這一機能的作用,這“似”與“是”之間就不再是“鴻溝”,而是可以融化的冰。
綜上所述,宏觀與微觀相輔相成,給予我們審視、處理事物的不同角度,一個是望遠鏡、一個是放大鏡。宏觀,讓我們更清醒、更理性。微觀讓我們更細膩、更敏銳。宏觀與微觀相得益彰,促使我們對事物的處理更為得當、恰到好處。在聲樂演唱中,以宏觀的角度審視事物的基礎,讓我們開闊視野、總覽全局;以微觀的角度激發我們敏銳而豐富的感知能力,使我們對事物的認識更加細膩、更加準確,從而對藝術內涵有更深層次的發掘和理解。藝無止境,我們須遵循科學的方法,拓展開闊的思維,融會貫通、精益求精,才能在藝術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1]雷紅薇.傳統文化與中國民族聲樂的審美標準[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38(6):183-186.
[2]蔡靜.“情”“聲”“字”“氣”——中國古代音樂美學思想視野下的唱論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08.
[3]郭建民.聲樂文化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
The Macro and Micro Exploration in the Art of Vocal Music——Take Several Elements in the Vocal Music Art as an Example
Liu Yan
(University of Huangshan.Huangshan Anhui 245041,China)
Macro and micro as a research method,can be used in vocal music art.In the process of vocal music study,macro helps us to grasp the entirety,the micro helps us to control the detail.Although opposite,but the macro and micro will supplements for each other,guide vocal music learning and cognition,better read the various elements and knowledge points of vocal music art,and make the learners'mastery of knowledge more rational,clear and thorough.
vocal music art;macro;micro
J616
A
1672-0547(2016)01-0106-02
2015-12-23
劉嚴(1981-),女,安徽泗縣人,黃山學院藝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