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寧江
·首席論衡·
公平開放公共信用數據
王寧江
先做個概念界定,我們所指公共信用數據,是指行政機關、司法機關、依法行使公共管理(服務)職能的其他組織在履行職責過程中制作或者獲取的反映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信用行為狀況的數據或者資料,特指“公共”,以區別于來源于市場交易或金融或其他領域的數據。這樣的界定在理論界和實踐界應該有共認。對照吳晶妹老師的三維理論,公共信用數據歸屬于合規度范疇。從目前的實踐看,國家的統一信用共享平臺、地方的公共信用信息服務平臺,其工作內容主要也是公共信用數據。
當前,評級公司、征信公司、大數據企業、互聯網企業等(為便于表述,本文統稱為信用服務機構),“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在各個地方跑馬圈地,強烈表達地方政府開放信用信息的愿望,潛臺詞是特許定向開放。因此,能不能開放、如何公平開放成為推進公共信用數據應用必須要回答的問題。基于大數據的信用服務市場是片“藍海”,公共信用數據只有通過市場化應用才能真正發揮其數據價值,一直以來,我堅持這個觀點。
關于公共信用數據的應用,從各地情況看,無外乎這么幾種形式:一是通過政務或專業網站向社會公開發布,目前看,公開的數據量在不斷增加;二是通過專用網絡在政務或某個領域實施共享,主要是解決特定對象批量數據應用問題;三是經主體授權,單個或批量查詢公共信用數據,主要是解決查詢非公開數據問題。
開放公共信用數據有這么幾種途徑,一是通過網絡查詢已公開的公共信用數據,這肯定沒有問題;二是已公開的公共信用數據通過計算機和網絡技術進行批量交換,這可能是目前各方面所聚焦、有所爭議的,信用服務機構的訴求是批量共享,但多數地方政府存在顧慮。確實這種顧慮是難免的,畢竟目前對于如何規范大數據批量應用、大數據公司倒閉后的數據如何處置等問題還缺乏法規依據。曾有位信息安全專家有個觀點:單一公開數據查詢不形成安全問題,但是批量的公開數據共享就可能會涉及保密和安全問題。此觀點鮮明,而且非常犀利。所以,即使是公開數據,批量共享仍需慎重。
實施公共信用數據開放應當堅持“內外有別、平等開放”的原則。一是信用服務機構應該取得《征信業管理條例》所要求的許可或備案,尤其是個人公共信用數據的開放,信用服務機構更應當先取得人行許可牌照。目前,8家上榜機構仍處于輔導期,此時,對其開放公共信用數據應當是有限的、測試性的,不宜全量開放。二是必須堅持個人隱私保護。迄今為止,國家并沒有專門的個人信息保護法,其他有關個人信息保護規定的制度也有限,且法律層級不高,個人信息被濫用等惡性事件屢見報端,民眾對于個人信用數據能否被合法歸集和使用存在顧忌。信用服務機構能否真正依法建立起數據使用的內部管控態勢,遏制內部人事件、勇于承擔社會責任,還有待觀察,這或許正是8家個人征信公司始終未取得人行牌照的原因之一。第三,堅持平等開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共信用數據作為公共品、公共資源也應平等開發,當然對于外方或外資背景的信用服務機構要有限制。在信息經濟時代,政府應當打破數據地方保護主義和數據壟斷,促使形成一種“大數據應用的生態”。“大樹底下不長草”反映的是一種集聚效應,但政府不宜繼續強化這一局面,而應該堅持大數據產業鏈的培育,只有這樣才有利于信用大數據的開發和應用,展現信用服務機構在數據應用中第三方獨立性的本身。
盯著公共信用數據的信用服務機構應當仰望“星空”,這個星空便是市場需求。個人認為,當前信用服務機構缺的不是數據,而是產品,尤其是滿足市場需求的產品。調研中發現,有一批“基于互聯網數據爬蟲技術+大數據模型研發”的大數據小公司日子過得很好,形成了一些有特色的信用風控產品,取得較好的現金流,資本市場非常有興趣。
依法可以開放的公共信用數據,或者已經公開,或者遲早要公開,而且公開的步伐在加快。舉著“缺數據”旗幟熱衷于“跑馬圈地”的大公司有點浮躁。政府作為守夜人,平等地開放數據,打造符合大數據產業發展的“生態”,才是打破這個圈的應有之舉。
作者為浙江省經濟信息中心副主任、浙江省信用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