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勝
新時期文創園區優化發展需要新思路
康勝
必須從新時期外部約束條件和內在發展要求出發,選擇向更高層次和全新發展階段躍遷的新路徑
當前我國正在積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正面臨著一系列根本性變化,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并積極應對:一是由于國內發展環境和城市競爭格局的變化,已形成一系列新的外部約束條件;二是我國文化創意產業從以往憑借園區建設和資源優勢發展的初始階段,進入憑借質量和特色確立市場競爭優勢的發展階段;三是創新驅動中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國策,對文創園區的運行模式及功能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浙江必須從新時期外部約束條件和內在發展要求出發,審視以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模式及其面臨的新問題,選擇向更高層次和全新發展階段躍遷的新路徑。
“粗放型”發展已面臨要素資源瓶頸和轉型發展的制約。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初期階段,各地主要是通過政府主導的大量園區建設,推動文化創意產業快速成長發展。其基本模式是依靠政策扶持性土地、資金等要素的不斷投入,創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集聚空間,以此實現產業的快速發展。如今它已面臨國家土地政策與城市土地價格的嚴重制約。并且在我國文化創意產業進入競爭發展的新階段后,這種傳統模式已無法形成持續有效的競爭優勢。
“外源式”推動已無法形成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與活力。文化創意產業在興起發展的初期,由于市場力量弱、市場主體內生動力不足,通過政府主導的園區規劃建設和對企業的政策性扶持,能在較短時間內實現跨越式發展。但其動力機制主要源于企業對政府“政策性紅利”的追逐,而非源于企業基于市場機制激發的對“市場性紅利”“創新性紅利”的追逐,它會弱化市場體系的功能和市場主體的自身機能,使文化創意產業難以形成發展活力和持續動力。同時,它還必將遭遇全面深化改革所帶來的多重制約。
“單一式”產業觀已不適應融合協同發展新趨勢。創意經濟時代,融合發展是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特性。首先,文化創意產業體系中,“文化+創意+科技”三要素融合的程度,直接影響文創產業自身的發展能力及作用發揮;其次,在地方產業體系中,作為新時期具有引領作用的“端產業”或經濟發展“引擎”,文化創意產業與相關產業的融合程度,也直接或間接影響其它產業的發展能力。目前許多地方還是固守著單純的文化創意產業自身發展模式,而忽視“內向”與“外向”的深度融合發展。
“同一化”發展已導致資源重復配置和同質化競爭。當前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態勢主要體現在產值規模、增長速度,而文化創意產業的地方特色及核心競爭優勢并不明顯。特別是一些城市區(市)縣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類型上,存在明顯的發展“同一化”現象,同質化競爭較為普遍,造成園區資源重復配置,許多資源處于分散利用和低效運行狀態。
“物業式”管理已限制園區運營功效的更大發揮。園區是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主要載體和基本組織形態。而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運營機構,大多是由政府建設單位轉化而來的管委會承擔。由于管理團隊特性的局限,往往習慣于沿用傳統工業園區的管理模式,或者只是停留在招商和物業管理的層面,缺少先進的園區運營理念和專業化管理,使得一些文化創意園區僅停留于企業扎堆,缺乏集群化系統應有的協同功能,導致許多園區總體運營水平和經營績效不高。
“封閉型”思維致使園區的創新功能難以發揮。在互聯網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創新驅動需要激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活力與動力,開放、融合、協同與共享已經成為一個群落系統生態創新生成的基本要求,這就意味著新時期的文創園區必須擔負區域創新驅動的引擎功能。但是,文創園區一般都具有特定的區域范圍與組織邊界,這就容易導致一些園區在運行管理上,習慣于傳統園區著眼于邊界內事物的封閉思維,從而在園區的資源配置、功能定位以及運行模式上缺乏創新引擎的角色意識,只是局限在園區自身的產業功能。
深化集約創新、市場主導和“端產業”①“端產業”是指在產業價值鏈的微笑曲線模型中,研發設計和品牌營銷創意均處在價值鏈的高端(頭尾兩高端),這也是由于產業鏈中頭尾兩端環節是推動和引領產業發展并增強競爭力的關鍵因素,由此有時也稱其為“端產業”。引領的理念認識。一是在主導機制的選擇上,要依據文化創意產業不同發展階段對驅動模式的不同要求,深刻認識政府與市場的相互關系,充分發揮政策引導作用與市場內源驅動作用。二是在發展模式的理念上,要從以往園區建設階段“粗放式擴張”的思路,轉換為優化運營階段“集約化創新”的理念。三是在功能作用的認識上,要擺脫單純產業觀的束縛,建立融合發展和創新驅動中“端產業”引領作用的理念,為此,政策模式也需要從原先的單向推進轉化為系統協同導向模式。
推進文化創意產業“內向”與“外向”深度的融合發展。融合發展更有利于形成系統性倍增效應。這一方面要積極推進文化、創意、科技、金融等的有機融合發展,促進文化創意產業作為“端產業”發展水平和功能的提升;另一方面要積極推進文化創意產業與地方經濟的深度融合發展,特別是要促進文化創意產業與休閑旅游、信息服務、先進制造業等新興戰略產業的深度融合,同時還要發揮其帶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特殊作用,從而形成整體經濟的系統性協同效應。
創新統籌協調、“內源”驅動和績效優化的體制機制。創新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管理體制機制,以適應新階段發展的要求。一是創新管理與協調體制。根據文化+創意+科技深度融合的趨勢特性以及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要求,對原有文化創意產業管理體制進行優化創新。二是創新驅動機制。針對目前文化創意產業以外源性驅動為主、內源性動力不足的問題,積極轉換政府職能,既注重頂層設計的政策導向,更要健全市場競爭的生存法則,強化“創新性紅利”和“競爭性紅利”為導向的內生性動力機制培育。三是建立和完善績效評估機制。通過績效評估,適時調整和優化政策體系,完善市場協調與反饋機制,從而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更好地發揮政策的導向作用和杠桿效應。
發揮集群化運營和集團化帶動的核心作用。龍頭企業和產業集群是帶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核心市場主體。要以集群化園區和集團化龍頭企業為主要抓手,強化市場競爭優勢,實現文化創意產業整體發展的引擎作用。一是推進現有文化創意園區運營模式的體制機制創新。培育和引進具有專業化水平、市場化能力和創新意識的運營團隊,通過集成化、集約化的高效運營,促成園區智慧、價值和能量的倍增效應。二是要促進大型文化創意企業集團化、品牌化、國際化發展。支持通過兼并和資本運作實現跨領域、跨區域的規模化發展,充分發揮它們在引領文化創意園區和整體產業優化發展中的核心作用。三是借助經濟轉型升級和城市有機更新的有利機遇,積極引導傳統產業領域中的大型企業向文化創意產業拓展或轉型,憑借其在傳統產業發展中累積的研發設計優勢和市場渠道優勢,在文化創意產業中快速成長,轉型為優勢明顯的大型文創龍頭企業。
明確區域性產業重點及空間布局的特色定位。從總體空間布局和功能定位上對地方文化創意產業進行優化調整。根據國內外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趨勢及新的競爭格局,對未來地方文化創意產業優先發展的重點領域及方向進行合理定位;針對地方文化創意產業及園區的“同質化”及“小、散、弱”等現象,依據地區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及人才要素等條件,劃分特色功能區,打造區域和園區特色,在特定區域和領域將文化創意產業做強、做大、做精,形成標桿和品牌;針對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具有促進自身經濟效益和帶動社會經濟發展的雙重屬性,根據園區的產權屬性、產業屬性及資源條件,對各類園區是否承擔孵化器、創業扶持、平臺服務等社會功能進行定位,對政府重點投資扶持的園區,強化其引領經濟發展和服務社會的功能。
夯實文化創意核心競爭力與持續發展力的智力基礎。人才資源和科學技術是文化創意產業核心競爭力形成的關鍵要素。要加快引進高端人才團隊(特別是運營商和創意機構)、高層次研究院所,同時還要通過機制創新充分發揮現有高端智力資源的作用,為實現創意和運營的品牌化、國際化、高端化創造條件。要進一步加大科技研發和創意設計的投入,通過政策導向和制度創新,引導和調動社會各方資源積極參與科技創新,特別是要鼓勵大型企業集團或龍頭企業加大研發和設計的投入比重;通過制度創新形成有效的產學研協同機制,提高對現有大學、科研院所(中心)等各類科技資源和科研力量的整合利用水平。要完善文化創意人才培養體制,積極探索學校、企業、基地有機融合的專門人才培養機制,通過全日制高校的專業教育、社會各類機構的職業培訓、大學生創意孵化基地的實踐等多元化培養方式,培養適應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需要的專業人才。
發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創新驅動的引擎作用。要以全新的理念積極拓展、提升、優化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功能,努力成為能夠擔當區域創新驅動中心、培育區域創意企業成長的孵化器、引領區域創意與創業發展的行業龍頭、服務于區域特色產業發展的共享平臺等綜合或專業化的功能集成系統。為此,要通過園區體系空間布局與行業特色的合理定位和整合重組,在城市中心城區打造有行業特色的園區龍頭和品牌;在外圍市縣,則培育形成以某一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為基地的地方性創新驅動中心。這樣可以把有限的高端資源集成利用,使其成為可共享的公共資源,從而發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在引領方向和創新驅動上的關鍵作用。
作者為杭州師范大學經管學院教授、城市經濟研究所所長;本文系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新時期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創新激勵功能與作用機制研究”(16NDJC059YB)的階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