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可人
著力城鄉一體化格局下的特色化發展
吳可人
2015年,浙江常住人口城市化率達到65.8%,高出全國15個百分點。作為全國城市化領先省份,浙江在城鄉一體化發展上亦領先一步,形成獨具特色的城鄉一體化態勢。
城鄉邊界相互融合。浙江農居點、村鎮和城市空間經歷長期的多層次均衡擴張,呈現城鎮及農居點連綿發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空間形態,鄉村地區原本連片農田為主的地貌特征正在快速消失。典型的如杭州市塘棲鎮至上海松江區的滬杭城市帶軸線,城鎮外緣之間的平均距離僅4.7公里,即農居與最近的城鎮距離不大于2.35公里;湖州城區經江蘇至上海松江區的運河軸線,城鎮外緣之間的平均距離僅5.7公里,即農居距最近的城鎮的平均距離不超過2.85公里。
城鄉身份相互融合。大量村民過上城市生活,2014年浙江農民非農收入高達85.3%,生活方式與城市居民已無二致。還有大量村民更愿意留在鄉村生活,由于浙江大多數農民享有的公共服務并不少于城市,加之農民享有的集體資產價值不斷上升,相當數量的農民現在已不甚看重城市戶口。更有大量市民愛上鄉村生活,越來越多居民在節假日到鄉村休閑度假,相當數量居民在鄉村買房養老。目前嘉興、湖州、寧波、溫州等地陸續取消城鄉戶籍登記差別。
城鄉產業相互融合。城市工商資本向鄉村地區溢出,促進制造業向鄉村轉移拓展,農業與加工業和服務業融合互動,鄉村產業逐漸融為城市產業的有機組成部分。2015年全省鄉村工業總產值占全省工業總產值比重高達75%。杭寧溫三市主城區和縣城建成區的工業用地占市域工礦用地的54.4%,比2000年下降9.1個百分點,而這三市鄉村地區工業用地比重則達到45.6%,大有成為工業主平臺之勢。同時,鄉村旅游、海洋旅游、古鎮旅游走俏市場,包括城市與鄉村的全域旅游格局正在形成。
應該注意到,浙江城鄉一體化的特征,是浙江基于人多地少基本省情,在高度市場化環境下要素自發集聚的必然產物。這雖然具有其內在合理性和積極意義,但是也在相當程度造成鄉村要素利用率降低、產業低端鎖定、鄉土社會關系瓦解等問題,制約城鄉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亟待進一步優化。
積極應對浙江一體化發展現實基礎和主要問題,把城市和鄉村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通盤考慮,促進城鄉發展在城市化進程下的高度特色化、差異化發展,是當前和今后最契合浙江實際的城鄉一體化道路。具體有統籌建設、統籌制度、統籌經濟三大戰略路徑。
統籌建設,即一體化格局下的城鄉特色推進。推動城鄉人口向沿海中心城市、山區城市、小城鎮多層次集聚,沿海中心城市主要集聚高端人才,山區中心城市和縣城主要承接周邊地區人口梯度集聚,小城市主要強化產業鏈特色集聚。推動鄉村空間轉型,以鄉村聚落的小面積深度開發,推進大規模農業發展及連續性生態空間保護。推動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籌實施,努力實現城鄉物質景觀高度異質化和發展水平高度同步化。
統籌制度,即一體化格局下的城鄉整合建構。破除導致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機制,深入推進“三權到人、權隨人走”改革。積極探索農民財產權益合理變現的各種途徑,創新本地農民就地市民化、外地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的戶籍管理制度,構建城鄉一體、權利平等、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長效機制體系。促進城鄉之間、人群之間體制機制融合一體,讓全體城鄉人口都有人生出彩機會。
統籌經濟,即一體化格局下的城鄉聯動轉型。著力轉變城鄉產業同質競爭狀況,積極構建城市以高技術新產業引領為主、鄉村以高品質生態支撐為主的新型分工關系。強化城市以綜合服務為主,對鄉村地區提供面向農業生產、生活的現代服務;推進鄉村地區以基本生產要素供給為主,對城市提供空間、勞動力、原材料和生態支持,促進城鄉產業共興、生態共保、要素共享、互利共贏發展。
推進城鄉一體化,絕不是城鄉一律化、一樣化,而是要努力讓城市更像城市、鄉村更像鄉村,繪就“城市高樓林立,鄉村綠滿阡陌;城市激越高亢,鄉村平和低吟;城市喧囂時尚,鄉村寧靜清純”的浙江城鄉一體化美麗畫卷。
作者單位:浙江省發展和改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