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寶連
探尋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杭州路徑
黃寶連
“再工業化”成為產業發展新趨勢。目前工業發達國家努力構建“再工業化”戰略,為杭州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帶來機遇。在“工業4.0”方面,2011年德國率先提出“工業4.0”的概念搶占新一輪產業競爭制高點,美國攜全球互聯網優勢推出基于工業大數據的“AMP2.0”(先進制造伙伴計劃),日本正在加快布局新工業戰略。我國正式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提出弘揚“工匠精神”,實施制造強國戰略。新硬件時代則是美國以強大互聯網和軟件企業為主體推動的一種新產業形態,如谷歌、亞馬遜、AUTODESK、FACEBOOK等正全力進入諸如無人飛行器、無人駕駛汽車、3D打印機、可穿戴設備等新硬件產業。中國BAT(百度、阿里、騰訊)已不完全聚焦“互聯網+”,如阿里巴巴收購了很多硬件型的公司,備戰新能源汽車。
信息產業快速發展,“電商之都”地位確立。杭州正致力于中國(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兩區”建設,同時國家信息化試點城市、三網融合試點城市、下一代互聯網示范城市、全國云計算創新服務試點城市等國家級試點和基地正深化、擴容,成功入圍“國家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示范城市”。以阿里巴巴為龍頭的電子商務企業引領了全國電子商務發展,信息產業、“互聯網+”新經濟領先于全國,智慧經濟正向實體經濟滲透,杭州已成為全國物聯網技術和產業化應用先行區,全力推進信息產業發展和智慧經濟應用,夢想小鎮、云棲小鎮和山南基金小鎮等一大批以“互聯網+”為特色的創業創新平臺發展勢頭迅猛。2015年,全市信息經濟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24.5%,對全市GDP增長貢獻率達45%。其中互聯網金融、軟件與信息服務、電子商務等信息服務業高速發展,增幅超過30%。
資源環境外部倒逼和經營成本飆升雙重壓力的日益加重。隨著“三改一拆”“四換三名”“五水共治”“五氣共治”“畝產倍增”等環境治理專項行動的深入推進,杭州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的外部倒逼壓力不斷強化。尤其是杭州即將舉辦國際峰會和亞運會等重大國際活動,建設“西湖藍”成為重大政治任務,對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的要求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勞動力成本和原料結構成本上漲過快,杭州傳統優勢產業經營成本大幅上升。2015年,受各種不利因素疊加影響,相比全市GDP10.3%的高增長,17個傳統工業行業銷售產值卻負增長,依然處在轉型升級“陣痛期”。
深圳:建立優勢傳統產業基地走集聚化轉型升級之路。深圳市在強力支持科技創新引領產業發展的同時,努力打造一批傳統產業改造提升的產業基地。早在2006年,深圳市出臺了《關于改造提升優勢傳統產業的若干意見》(深府[2006]14號)。以深府[2006]14號為標志,深圳確立了發揮創新型城市優勢,明確機械、服裝、鐘表、家具、印刷包裝、黃金珠寶首飾等傳統產業的發展目標和路徑,花大力氣著手建立服裝、家具、現代家電、新型自行車、內衣、模具、鐘表等優勢傳統產業基地,改變“三來一補”“貼牌加工”老路,走向“從分散到集聚、從單打獨斗到整合資源、從缺乏綜合配套到形成高水平公共服務平臺”的集聚化發展道路。
武漢:推進產業升級換代更新改造城市主導產業根基。作為老工業基地和區域中心特大城市,2011年以來,武漢以再造城市產業根基和城市發展內核為目標,實現城市整體產業的升級換代,徹底突破傳統產業發展制約的困擾,實現了老工業基地的華麗轉身。2015年,武漢GDP10905.6億元,排名全國第八,城市經濟地位恢復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的輝煌。武漢產業轉型發展戰略可概括為:換代傳統優勢產業、壓縮過剩產能、升起新興產業。首先,確立了構建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核心產業體系的城市戰略。以信息技術、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為立足之基,武漢構建戰略新興產業體系。2011年到2015年,武漢工業產值仍持續領先中西部,但武漢國稅收入中,武鋼的比重已從原來的20%下降到5%左右。而在新興產業領域,光電子和生物醫藥快速發展,汽車產業轉向300萬輛整車產能和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其次,制定了兩大實現路徑。一是對傳統低效、僵尸企業強行搬遷。至2015年上半年,武漢最后一家化工企業搬出三環線,實現了城市中心無化工企業。二是實施“城市合伙人”和“創谷計劃”,吸納全球產業創新人才,吸引引領性企業。大力實施中的“創谷計劃”,計劃用3年左右時間,建成10個以上“創谷”。
蘇州:出臺專項措施推進傳統優勢產業創新發展。2010年以來,圍繞支撐城市發展的六大傳統支柱產業,蘇州市先后出臺了《支柱產業提升發展計劃(2010-2012年)》(蘇府[2010]165號)等指導意見。通過針對性專項措施,明確了電子信息、裝備制造、輕工、紡織、冶金和化工等六大傳統支柱產業轉型升級發展路徑。相城區太平街道是蘇州機械加工集聚地,集聚了280余家以精密機械零部件研發和制造為特色的企業群,通過主體培育和共享平臺,帶動高科技精密制造特色產業跨越發展,成功走出一條轉型升級的創新發展之路。
佛山:率先推動典型產業轉型發展引領帶動傳統產業的整體改造升級。佛山市率先推動家用電器、陶瓷、金屬材料加工與制造和紡織服裝四大優勢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引領帶動佛山傳統產業的整體改造提升。一是升級技術結構,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推動傳統產業向高端和優質品牌產品比重不斷提高、裝備本地化能力不斷增強轉變。二是打造品牌優勢,提升產業價值鏈。支持原先以OEM等為主的企業逐漸向具有自主品牌和全球營銷網絡、相對完整的產銷體系轉變。推進企業經營模式創新,促進產業組織向以專業化為基礎、多元化發展和扁平化、網絡式形態轉變。三是提升產業集中度,推進企業做大做強。針對不同行業制定不同政策,培育和引進大企業大項目,推進企業國際化,推動企業管理現代化。四是落實“雙轉移”,優化產業布局。加強優勢傳統產業布局指引,規整產業空間布局,打造產業集聚和區域特色,打造有地方特色和國際競爭力的新型傳統產業集群。
杭州“十三五”規劃提出,更加注重產業融合發展,大力推進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構建以信息經濟為引領、現代服務業為主導、先進制造業為支撐、都市現代農業為基礎的現代產業新體系。杭州要深挖企業“工匠精神”,發揮信息經濟強市的引領優勢,出臺專項指導意見,探索“互聯網+傳統優勢產業”“文化+傳統優勢產業”的杭州傳統優勢產業轉型發展路徑。
加快出臺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的分類指導意見。2015年以來,浙江省已密集出臺了扶持傳統產業發展的專項指導意見和支持政策。針對杭州六大類傳統優勢產業,一方面,按照產業發展特征和企業發展階段及類型,進行針對性指導:對技術水平與發達國家差距較大的傳統優勢產業,支持企業到國際上兼并技術水平水高的企業,或到發達國家建立研發中心,引入國際高水平的企業及研發團隊;對領先于世界水平的傳統優勢產業,支持企業建立研發中心,開發自主產權的核心技術;對過去有優勢現在優勢漸失的傳統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加快轉移到非洲、轉移到“一帶一路”國家;對以人力資本投資為主、研發周期短、處于彎道超車型的傳統優勢產業,要鼓勵其積極向國際發展;對投資較大、研發周期長且缺乏比較優勢的傳統產業,要由政府牽頭建立研發基金,打造共享平臺,助推產業再造。另一方面,按照杭州六大傳統優勢產業大類,充分利用信息經濟強市、互聯網之都等優勢,分別制定“互聯網+”食品飲料、紡織服裝、機械制造、建材、精細化工、造紙產業等三年行動計劃,確定支撐的優惠政策,明確牽頭部門、重點任務和責任分工,納入年度考核。
以服務貿易為方向開創杭州對外貿易新局面。當前國際產業轉移與分工深入推進,杭州要搶抓“兩會”重大機遇,以服務貿易為新方向,創建服務貿易園區,促進傳統產業轉型發展:發揮杭州經濟外向度高、出口產業集聚集群優勢突出、國際客戶關系基礎牢固等優勢,鼓勵傳統產業企業抱團拓展國際市場,奪回市場份額;開拓新興市場和“一帶一路”沿線市場,鼓勵企業參與國際知名的專業展會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重點展會,以展會爭訂單,以協會拓市場;開發網上國際市場,發揮阿里巴巴和中國(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實驗區兩大優勢,發展B2B、B2C貿易,以網上貿易帶動網下傳統產業發展;發揮政府產業基金杠桿作用,利用國家發改委與浙江省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部省協同重大項目的契機,支持一批傳統優勢產業走出去。
以跨境電商升級版為平臺爭取更多改革紅利。相比上海、天津、福建和廣東等地的自由貿易實驗區試點,杭州的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服務貿易等單項改革、單項紅利略顯單薄,要借助當前中央向地方放權的有利時機,以及杭州承辦G20峰會和亞運會的難得機遇,向中央爭取更多改革紅利,設定跨境電商綜試區新目標,打造跨境電商升級版。杭州首家獲批的試點效應已經衰減,下一步要在做大做強商品進口和B2B貿易上有新突破。
以弘揚工匠精神為導向提升產品個性和品質。適應消費向個性化、品質化轉變的消費趨勢,以客戶需求為核心,以產品智能化使用為導向開發新產品,加快工藝優化改造。順應人們對健康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以保健、健康及養生為方向,以生物工程和中醫食療為突破口促進食品類產業轉型發展。
以文創繁榮為支撐增強傳統產業文化創新能力。大力提升傳統產業的文化內涵和文化創意,促進傳統文化與現代技術的深度融合發展,支持傳統產業的文創電商平臺發展,推進文創園區建設。推動傳統產業從“賣產品”向“賣服務”“賣文化”轉型。
作者單位:杭州市發展規劃和體制改革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