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梁 李維花
紹興綠色發展的實踐與展望
孫梁 李維花
近年來,紹興在推動綠色發展方面進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和嘗試,特別是把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作為加強供給側改革和“補短板”重要內容加以部署推進,在經濟較快發展的同時生態環境持續優化,有力提升了科學發展水平。
堅持頂層設計和綠色規劃并立,理清綠色發展思路。綠色理念引領頂層設計。把綠色發展理念貫穿“十三五”規劃及區域、城市、土地等各級各類規劃,出臺《紹興市環境功能區劃》《關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施意見》,綠色化成為新時期重大發展方略。健全機制高位推動。成立以市委書記和市長任組長的美麗紹興建設領導小組,研究部署、推進落實、考核督查并將結果與黨政班子實績考評掛鉤。提升城市發展格局。貫徹落實《紹興市城市發展戰略綱要》,初步形成“一個中心、二大組群、三條軸線”全域發展格局。啟動城市總規修編,高起點優化發展藍圖。優化市域空間開發。劃定6大類環境功能區,根據目標制定負面清單和管控措施。啟動編制《紹興市主體功能區規劃》。
堅持轉型升級與節能降耗并舉,構建綠色產業體系。強化創新引領。2015年全市規上工業新產品產值增長21.5%、高于工業產值增速18.5個百分點,新興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32.5%。加強科技企業金融支持,杭州銀行紹興科技支行開業,發放創新券1366萬元。加快結構調整。2015年全市工業技改投入占工業投資88%,全員勞動生產率20.3萬元/人,兩化融合工業應用指數全省第一;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服務業比重增長1.6個百分點。上虞區列為現代生態循環農業整建制推進區。發展循環經濟。加快園區循環化改造,諸暨經濟開發區、袍江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為省級試點園區。推進印染行業集聚提升,柯橋印染搬遷集聚工程投產36家、越城19家印染企業完成轉型升級。推進節能減排。實施能源“雙控”,加強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審查,率先推行區域節能評估省級試點。強力推進落后產能淘汰,啟動重點行業碳排放核查,2015年全市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4.0%,超額完成年度及“十二五”節能降耗目標任務。
堅持生態優化和污染防治并重,構建綠色生態屏障。深化“五水共治”。堅持拉高標桿、精準發力,河岸同治、業態聯調、區域并進,開展“六大硬仗”“十大攻堅”“清三河”等行動,治水成效顯著,2015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大禹鼎。開展大氣防治。實施大氣污染防治三年行動計劃,累計淘汰小鍋爐3800余臺、黃標車近6萬輛;開展重點鄉鎮大氣環境質量PM2.5監測,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占比提高到79.5%。探索土壤治理。對工業污泥、建筑泥漿、工程渣土產生單位“五統一”管理,對452家企業實行固廢動態監管,完成118個土壤環境質量國控監測點位布設。狠抓污染整治。完成25家制革、27家造紙、193家化工和426家印染企業整治,永久關閉化工企業20家、停產整治33家。
堅持創新改革和依法治理并進,健全綠色發展保障。優化資源配置。成功試點排污權有償使用,截止到2015年共辦理4976筆、繳納使用金5.13億元。開創淘寶網拍賣,累計交易905筆、交易額2.28億元,COD拍賣單價刷全國新高。累計辦理抵押貸款798筆、貸款額135.76億元。建立法制監管機制。率先試點政府儲備排污權基本賬戶制度,以減量定增量下達可審批儲備排污權總量;做實刷卡排污系統建設應用,累計建成刷卡排污系統484套,對116家次超量排放企業采取管閥措施。完善損害賠償(補償)機制。首創環境污染損害評估,啟動環境損害評估國家級試點。實施曹娥江、湯浦水庫考核管理辦法和生態補償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強化環境執法。強化公檢法聯動執法,成立市中院環境資源審判庭,成立市水政漁業執法局,開創先例將重點監控企業自動監控系統用于執法。2015年全市環境立案數量、處罰企業、處罰額分別增長70%、31%、51%。實行領導班子離任生態環境責任評估。重點評估任期內生態類規劃編制、紅線劃定保護、法律法規和政策執行三個基本條件。
堅持優化環境和加強配套并行,重構綠色發展格局。優化城鄉環境。開展優化環境“八大行動”,深入開展“三改一拆”“兩路兩側”“四邊三化”,完成省下達486個整治點位和2223個自查點位整改并通過驗收。全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2.4平米。完善基礎設施。全市集中式城市污水處理廠5座、污水處理率90%以上,污泥無害化處理率98%以上。投運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5個、垃圾填埋場6個。建設美麗鄉村。深入開展“四級聯創”,大力實施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農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建制村比率80.7%。
總體看,全市生態文明建設運行機制逐步建立、空間管控取得進展、工作部署成效明顯。但面對資源匱乏、生態敏感的特殊市情,面對工業化城鎮化中后期的特殊階段,推進綠色發展形勢依然嚴峻,許多方面剛剛起步。一是頂層設計有待落地。許多改革措施還處于設計階段,市場化推進機制有待健全,第三方監管、政府采購、資源環境價格改革等有待深化,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有待提升。二是生態環境問題仍然突出。資源能源約束趨緊、產業結構總體偏重、污染治理難度加大,生態環境仍是突出“短板”和薄弱環節,全面改善生態環境質量需要付出長期艱苦努力。三是配套措施有待深化。分散于眾多部門主管的相關政策措施建設滯后于生態文明建設發展需要,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多個部門多項政策協力同步推進尚需時日。
新時期推進綠色發展,必須強化問題導向,突出制度供給,找準關鍵抓手,打好攻堅戰和持久戰,做到不欠新賬、多還舊賬,構建系統科學完整的制度體系保駕護航綠色發展。
完善制度建設,以科學的制度體系引領綠色發展。不斷健全生態紅線管控制度。按照“紅線區域不減少、生態功能不降低”要求,調整優化生態紅線,加強紅線監管,加大補償力度,形成“誰保護誰受益、誰損害誰補償”導向。劃定開發邊界,嚴控城市規模和開發方向。積極探索深化創新。深化環境污染損害鑒定評估國家試點,完善環境損害評估紹興模式,力爭成為司法部鑒定資質單位。探索建立賠償磋商制度。深化“大數據”改革試點、分質提標集中預處理改革試點。加強源頭管控精細管理。開展戰略環境影響評價,劃出空間、總量、標準三道“門檻”。構建全市工業污染源基本賬戶,實現污染源精細管理。強化規劃環評科學性和執行力。制定《紹興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
加快結構調整,以優化的產業結構助力綠色發展。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實施《中國制造2025紹興實施方案》,高質量培育新興服務業,高標準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建立推廣現代生態循環農業模式。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實施循環經濟示范行動,深入開展園區循環化生態化改造,深入開展國家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試點。做好上虞、新昌省級綠色安全制造示范區和試點區工作。繼續加強節能減排。圍繞工程、結構、管理減排三大抓手深入推進新一輪污染減排。實行能源和水資源消耗“雙控”。打造低碳城市。
加強生態監管,以鐵腕的執法監管保障綠色發展。加大生態環境執法力度。實施優化環境“八大行動”,精細整治城鄉環境,提升城市整體風貌。近期以高鐵、高速公路兩側各500米范圍和袍江、柯北、道墟為重點,做好G20重要時段環境質量保障。開展以排污許可證為核心的全過程監管。串聯環評審批、總量控制、排污權交易等制度,強化“一證式”全過程監管,開發“一證式”管理平臺。開展“雙隨機”、信用評價等事中事后監管制度。加強環境執法能力建設。完善行政執法與司法聯動,推進垂直管理改革,厘清市縣環保機構職責事權定準,加強和規范環保機構隊伍建設。鼓勵公眾和社會組織參與環境保護監督。
完善市場機制,以合理的資源配置促進綠色發展。深化環境資源價格改革。繼續實施差別電價、懲罰電價、階梯電價政策和階梯水價,建立反映自然資源真實價值的價格體系。完善生態資源有償使用機制。深入推進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結合落實高耗能行業新增產能能耗等量或減量置換,完善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用能權制度。探索適合市情、對接有序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完善綠色金融體系。探索排污權抵押融資模式,拓展節能環保設施融資租賃業務,發展碳資產金融業務。推進生態項目市場化。培育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主體。探索“誰污染、誰付費、第三方治理、政府監管”治污新模式,調動民間資本參與生態環境治理積極性。
抓好關鍵,以完善的考核制度引導綠色發展。嚴格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實行領導成員生態文明建設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終身追責,堅決不讓制度規定成為“沒有牙齒的老虎”。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工程年度考核。研究制定考核辦法和實施細則,重點加強對污染物總量減排工程等項目和改革舉措考核力度。開展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根據環境功能區定位和自然資源資產稟賦,審計評價任期內生態環境保護責任。開展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試點。建立資源負債表,提供落實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生追究制度的信息基礎和考核依據。
作者單位:孫梁,紹興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李維花,紹興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現掛職柯橋區發展和改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