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高技術處
2015年浙江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報告
浙江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高技術處
2015年,浙江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保持良好態勢,已成為新常態下浙江經濟持續平穩健康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展望“十三五”,浙江戰略性新興產業有望在重點領域實現突破發展,規模持續壯大,成為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的重要力量
2015年,浙江省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重大決策部署,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保持良好態勢,成為新常態下浙江經濟持續平穩健康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
(一)產業發展保持良好態勢
發展態勢總體平穩。2015年,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呈現開局良好、上半年回落明顯、下半年基本穩定的態勢,全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預計3367億元,同比增長6.9%,與2014年相比低1.7個百分點,增長速度有所回落。
產業貢獻繼續提升。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幅比規模以上工業平均水平高2.5個百分點,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提升至25.5%,比2014年同期提高0.6個百分點。戰略性新興產業對規上工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提升至38.8%,比2014年提高8.7個百分點,成為帶動工業經濟增長的關鍵力量。
(二)重點產業突破發展
2015年,九大產業發展呈現出一些新的變化,生產要素向信息技術和新能源產業集聚。新能源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物聯網產業占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份額提升較快,分別比2014年高2.5個百分點和1.2個百分點;增加值增幅遠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分別為17.1%和15.1%;面對銷售市場的整體下滑,兩大產業銷售產值不降反增,繼續高位增長,分別達到15.5%和9.4%,居全省第一位和第三位。其次,新能源汽車和新材料產業保持中高速增長,增加值增幅分別為10.9%和8.1%,高于全省平均增幅。此外,生物產業和海洋新興產業略低于全省平均增幅,節能環保產業、高端裝備制造業、核電關聯產業增長偏緩,三個產業增加值增幅依次為2.2%、3.3%和2.6%,低于全省平均增幅。
(三)區域增速差距縮小
2015年,11個設區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勢頭均較好,嘉興、舟山、杭州、湖州、溫州等5個設區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速明顯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嘉興以14.6%、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7.7個百分點的增速穩居第一。紹興、衢州等2個設區市的增速與全省平均水平基本持平。金華、寧波、麗水、臺州等4個設區市的增速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最慢的臺州為2.1%,增速最快與最慢的地區差距比2014年進一步縮小。
(四)創新能力不斷提高
2013-2015年,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科技活動經費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由1.81%提升到1.98%;同時新產品產值率由32.59%提升到38.92%;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由7.9件提升到12.89件,增勢十分明顯?!按蟊妱摌I、萬眾創新”在浙江蔚然成風,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研發投入繼續加大,科技活動日益活躍,創新能力大幅提高。
(五)產業集聚進一步強化
舟山國家海洋高技術產業基地試點、杭州國家高端軟件和應用系統產業集聚發展試點為浙江產業區域集聚和創新發展提供重要推動作用,杭州市立足軟件產業,強化創新、人才和環境優勢,推進重大項目,2015年杭州市高技術服務業實現營業收入3031.79億元,同比增長43.8%,占規上服務業比重提高到63.9%,位居全國19個副省級以上城市前列。舟山以舟山海洋科學城建設為核心,重點圍繞海洋工程裝備、海洋電子信息等產業,加速集聚科技創新資源,2015年前三季度實現海洋經濟總產出1782億元,增長10.2%,海洋經濟加速轉型升級。
(六)產業創新平臺持續完善
2015年8月,國務院批復同意建設杭州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著力把杭州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成為創新驅動轉型升級示范區、互聯網創新創業示范區、科技體制改革先行區、全球電子商務引領區、信息經濟國際競爭先導區。浙江省“十三五”規劃提出建設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致力于打造杭州“硅谷”、全球人才創業創新的新高地。全省繼續支持建設杭州未來科技城、寧波新材料科技城等一批創新資源匯聚的科技城。2015年,全省有3個省級高新園區升級為國家級高新區,同時新建重點企業研究院23家、新建省級高新技術企業研發中心320家、11家新認定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5家新認定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等一批企業創新平臺,并引進集聚一批國家和省級“千人計劃”人才。
盡管2016年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景氣度預期繼續提升,但受國際經濟持續低迷和工業下行壓力的沖擊,浙江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面臨不少問題與挑戰:
發展環境有待改善。根據調查,企業融資環境有待改善,50.7%的企業希望盡快解決融資問題,專項資金、稅收優惠、項目與設備的財政補貼等政策支持力度不夠,政策和措施有待完善;人才要素支撐有待提升,20%的企業反映對高技術人才需求迫切,尤其是隨著互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深入應用,對勞動者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急劇增長。
市場需求明顯不足。2015年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銷售產值增幅不高,并處于遞減狀態,1-3月、1-6月、1-9月、1-12月同比增幅分別為3.3%、3.2%、1.9%、1.9%。其中,出口市場形勢依然嚴峻,全年出口交貨值3080億元,同比下降了2.1%,下半年持續6個月出口負增長。
經濟效益增長放緩。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經濟效益指標均有回落,尤其是2015年1-10月主營業務收入,同比下降了1.2%,為近兩年來的最大降幅。利潤總額和利稅總額進入中低速增長階段,2015年1-11月兩者增幅分別為6.2%和7.2%,較上年同期降低了6個百分點和3.7個百分點。
在當前國內外環境發生重大變化和經濟增長面臨供給側改革的新形勢下,綜合考慮技術進步、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產業基礎、發展潛力等因素,“十三五”期間戰略性新興產業有望實現在重點領域突破發展,規模持續壯大,成為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的重要力量。
實現重點領域突破發展。一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以“互聯網+”為抓手,構建泛在、普惠、安全的信息網絡,推進大數據廣泛深度應用,持續推動商業模式和新業態創新;加速集成電路、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電子商務以及新一代智能終端產品等的發展壯大。二是高端裝備制造業產業。以“中國制造2025”為引領,全面提升裝備產業競爭力,加快推進航空裝備產業化,構建支撐高端裝備制造業和綠色發展的新一代材料產業體系。三是生物產業。以基因技術創新和應用為引領,著力推動新藥和疫苗研制,促進醫療器械高端化發展,加快移動醫療、精準醫療等新業態發展,促進生物技術帶動健康養老服務業發展。四是推進形成以信息經濟等為主導的高新產業體系。強化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三者深度融合,打出“組合拳”,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尤其是要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向三次產業的融合滲透,用好“互聯網+”,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四新經濟”,成為全省產業轉型升級特色亮點。
推進一批高能級創新發展平臺載體。以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科技城、特色小鎮等為重點,加快推進形成一批高能級創新發展平臺載體。一是建設國家級產業集聚區,重點對接國家發改委、科技部等有關部委,著力謀劃引進若干個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并著力推進示范應用,形成多個國家重點高新技術研發及產業化集聚區。二是建設一批戰略性創新大平臺,高水平建設杭州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積極推動寧波爭創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重點啟動以浙江大學、杭州未來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為核心的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建設;支持產業集聚區創建省級高新園區,推動國家和省級高新園區轉型升級發展,創建一批科創類特色小鎮。三是強化科技成果工程化和產業化能力,圍繞重點產業布局企業創新平臺,重點圍繞國家重大工程包,新增一批工程實驗室(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重點企業研究院等創新平臺。四是發展眾創空間,調動民營資本力量,在條件便利的中心城區建設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專業化、全要素、開放式眾創空間等小微平臺,成為全省創新平臺“毛細血管”。
完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環境。一是著力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整體環境,重點強化政策落實,建設雙創支撐服務平臺和示范基地,充分調動科研人員、海歸等“新四軍”創業創新積極性,加快落實對企業創新的普惠性財稅政策,充分降低企業創新成本、激發創新動能。二是著力在“互聯網+”創新創業、產業深度融合、便民益民服務、治理體系現代化、關鍵技術研發與基礎設施建設等重點領域,提升一批產業技術創新能力。三是積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強政策改革創新??萍?、發改、經信、財稅、人社等部門加強聯動,進一步完善戰略性新興產業政策體系,推動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營造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的生態環境。四是營造創業人才發展空間,圍繞海歸、國千、省千等高層次人才,中青年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以及經營管理人才等各類人才,建立有針對性的培養、使用、引進和激勵機制,真正推動人才各盡其能、各顯其才,共繪創新藍圖。五是加強重大政策落實情況評估。開展政策落實情況檢查評估,客觀評估政策落實的實際情況,加強可推廣、可復制經驗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