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林寶,葉慧敏,汪明旗
(上饒師范學院體育學院,江西上饒334000)
鄱陽湖區域生態體育公園建設的人文思考
張林寶,葉慧敏,汪明旗
(上饒師范學院體育學院,江西上饒334000)
本文運用人文理念,對鄱陽湖生態體育公園的建設進行分析與思考,闡述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思路,并結合鄱陽湖實際情況,提出了生態體育公園的建設與發展:需考慮生態體育文化的建設;應提高認識,加強導向性政策擬定;要做好生態體育公園功能區建設規劃以及生態體育公園建設應注重環境保護。
鄱陽湖生態體育公園;人文理念;建設思考
想要駕馭自然,就需要遵循自然、服從自然。人類在長期的發展中感受了自然的魅力與魔力,在改造自然之時,深悉了這句話的內涵及外延。當前,全球性的環境惡化,全世界人民都在試圖找到解決環境污染問題的辦法,也試圖基于生態世界觀構建出人類、環境、資源和諧、可持續發展的路徑。如今的人們不僅關注自身的身心健康,也越來越關注生產、生活所處的環境狀況,力爭實現人類與環境的友好共處。2009年12月,我國國務院正式批復了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批復公示后標志著我國最大的淡水湖生態經濟圈正式成立。在進行鄱陽湖生態經濟圈規劃之時,為響應體育公園生態化發展的趨勢及要求,在對鄱陽湖生態經濟圈規劃之時就應考慮生態體育公園的建設。想建設好生態體育公園,就要在突出“體育”這一主題的同時,體現“生態”這一主題,同時要基于生態學的角度對公園的設計、規劃、前景進行審視,將公園建設集成休閑娛樂、觀光旅游、健身、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為一體的、多功能的體育公園。為此,鄱陽湖生態體育公園建設不僅要考慮生態要素、環境要素,還需要基于人文學的視角進行探索,使之建設成人類、自然、環境協同發展的生態體育公園。
(一)生態體育的定義
雖然生態體育在全球范圍內發展了一段時間,甚至可以說生態的概念已經全面深入到體育實踐的各個方面,但學術界上依然沒有對生態體育的定義達成共識。筆者認為所謂的生態體育,就是指基于自然環境約束條件下,充分結合了人的發展規律而展開的一類體育活動。從這一定義來看,生態體育的特點為貼近自然、尊重自然、服務自然,是在不造成環境污染的情況下進行的體育活動,是環保的、綠色的、人文的體育活動。實際上,生態體育也是突出體育與自然的相互作用及相互影響。總之,生態體育就是涵蓋了經濟、學校、群眾體育為一體的體育概念,生態體育也主要體現生態的概念。
(二)生態體育公園的界定
生態體育公園的建設主要為展現一個區域的生態、教育、技術、經濟水平、環境狀況、文化等方面的內容,同時也展現出體育的特色,將公園建設的目標為全區域人民而服務的一個健身、活動、休閑、娛樂的場所。從這點來看,生態體育公園有別于傳統的體育公園,是一種多功能、綜合性的場所。
區域文明發展的狀況,生態體育公園建設是一個很好的展示點。以體育、生態為主題而建立的生態體育公園,不僅具有自然屬性,也具有社會屬性,同時還具有經濟屬性。生態體育公園創建后,游客不僅能夠進行休閑娛樂,還能進行觀光旅游,使得人們的生活情趣、生活品質無形之中得到提高。為此,生態體育公園的建設一定程度上能促進區域經濟、環境、社會的建設與發展。
(三)生態體育公園建設的意義
首先,生態體育是實現我國體育強國夢的需要。中國是不可否認的體育大國,但依然算不上體育強國,只有當大量的體育愛好者涌入到體育事業中,體育強國夢才能更好地實現,才能將我國的體育事業納入到持續發展的道路之中。但我們也應認識到,體育設施的不足嚴重制約國家體育事業的發展。生態體育公園的建設,不僅能讓一大批體育愛好者感受自然,也能夠讓這批人群在公園內健身鍛煉,滿足體育愛好者的身心發展。其次,生態體育公園是實現區域社會和諧的有利措施。生態體育公園的建設,能讓游客平撫心境,在生態環境下,清心思考、休閑、娛樂、健身,為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提供一個靜心交流、碰撞的平臺,利于人群事業、身心的發展,促進人與社會的協同健康發展,這點對區域和諧社會的構建至關重要。最后,生態體育公園建設是社會發展的內在需要。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水平、質量的提高,人們的體育消費意識也在不斷地增強,對體育的需求也更加生態化發展。從體育公園的建設、材料的選擇到公園內廢棄物的處理都無處不在的綠色處置方式,讓人們無形之中意識到綠色的作用及意義,生態體育公園的建立與運用將會帶來持續的生態效益以及經濟效益,推動社會不斷向前發展。
(四)鄱陽湖生態體育公園建設的意義
環鄱陽湖區域的范圍是以鄱陽湖為核心,以環鄱的城市群或者經濟帶為周邊,主要涉及南昌、九江、上饒、撫州、鷹潭、景德鎮6個區市,共42個縣(市區),其中,重點規劃范圍為南昌、進賢縣、新建縣、都昌縣、湖口縣、星子縣、永修縣、共青城、廬山區、德安縣、彭澤縣、鄱陽縣、余干縣、萬年縣共15個濱湖縣(市、區)。“十一五”規劃中明確提出“中部崛起戰略”,黨的十七大報告進一步強調,要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同年,江西正式啟動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融入中部經濟圈,實現江西科學崛起、和諧崛起。建設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必然要重視保護這個區域的原生態文化,這是建設該區域的重要內容之一。鄱陽湖區域有7處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3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個世界地質公園,2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2處世界自然遺產地,而且這里也蘊含了很多紅色文化精神。可以說,鄱陽湖區域開發建設生態體育公園有其獨特的自然和人文優勢。鄱陽湖區域生態體育公園開發建設可以最大限度發揮本地區的資源優勢,為本地區“綠色經濟”發展服務。
鄱陽湖區域生態體育公園建設要與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相融和,主旨在于提高人們生態意識,在發展經濟、健身娛樂的同時,不要以犧牲自然為代價,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愛護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呵護人類外的其他生命。
(一)鄱陽湖生態體育公園需構建生態體育文化
體育文化是體育活動開展中沉淀及創造的產品、行為以及思維模式、制度、思想觀念的統稱,既包含物質文化,也包含精神文化,還包含制度文化。體育文化的創建在體育活動中能夠起到文化積累、規范行為、輿論支持以及引導價值的作用。筆者認為,鄱陽湖生態體育公園建設,要借助于鄱陽湖生態經濟圈建設的契機,積極引導健康以及生態發展的理念,通過建設具有明顯地域特色的體育行動計劃、生態體育節等活動普及生態體育的理念及內涵,樹立人與自然、體育協同發展的新的體育觀,引導區域社會與體育發展的良性互動,在生態中進行體育活動、旅游活動,通過重視人與體育、自然的關系,倡導健康健身、休閑娛樂的生活方式。在設計開發大眾體育項目之時,不僅要讓體驗者感受到健身、休閑娛樂的快感,還要讓參與者感受到體育是綠色的、環保的、人文的,讓參與者在不知不覺中建立生態體育的理念,并通過身體力行進行推廣。
(二)提高認識,加強導向性政策擬定
政府要重視休閑體育旅游資源的開發,堅持社會出資的積極性,推動綠色發展,把體育旅游建造和環境保護放在首要方位,規范和推動體育旅游市場的良性發展。探究建立反映資源環境成本和生態效益的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保護“一湖清水”。建造綠色家園,發展生態體育旅游業,企業界也要充分認識到體育旅游的市場潛力,在保護生態環境中謀崛起,在擬定出資決策時應優先思考。生態休閑體育公園本身設施的建造,只要經過政府與社會、官方與民間的通力協作,擬定出有利于生態休閑體育公園建設發展的法規和方針,把優勢資源利用、生態環境容量作為經濟發展的主要依據,堅持生態優先,促進鄱陽湖區域的生態休閑體育業愈加繁榮向上。
(三)做好生態體育公園功能區建設規劃
主要依據本地區的資源優勢,從生態體育公園開發,建設以服務本地區居民健身為主線、以打造本地區特色地標為根本、以生態體育游帶動體育產業的轉型發展為主要目的進行生態體育公園功能區建設。功能區可以分為幾個主題,如休閑健身坊、鄱陽湖濕地候鳥觀賞與休閑、水上樂園、民俗體育表演觀賞與實踐、紅色生態體育體驗、生態體育旅游等。
(四)生態體育公園建設應注重環境保護
生態體育體現的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的和諧。生態體育中的自然生態環境包括種樹、種草、保留和改善原有生態系統和人文景觀、太陽能的利用、水與大氣污染的治理、消除噪音、消除光污染、交通便捷、無公害材料在體育公園中的應用等,它主要體現體育運動與環境的表面作用和影響,生態環境與人類生存方式孕育和發展了體育。自然生態環境惡化,往往是社會環境所致,惡劣的環境直接影響著體育活動的開展,影響著社會體育變遷。倡導健康、文明、和諧的體育活動方式,通過在自然——社會生態環境中開展的體育運動,來展示人類的健康體格和健康心態。人在追求健康進行運動時,是否符合科學、健康文明發展程度與人的自身之間的辯證關系,都是生態體育公園建設考慮的問題。
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五位一體”的戰略指導思想,對生態體育公園建設的開發是一種標桿指引。培根認為:“只有服從自然,才能駕馭自然。”近幾年,人們領教了環境惡劣給人類造成的痛苦教訓,開始向生態世界尋求理性支持。人們在追求健康的過程中,已越來越多地注重個性化的娛樂方式和運動健身環境,以期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的最高境界。以“體育”為主題的生態體育公園建設,是以人本生態觀理念的視角,提高人們先進健身理念,升華人們生態文明意識的重要集散地,對推動社會經濟建設具有重要作用。
[1]李紅香.貴陽市黔靈山公園老年休閑群體的人類學考察[J].凱里學院學報,2011(9):35-37.
[2]趙雪敏.環鄱陽湖區域休閑體育旅游的開發研究[J].區域經濟,2009(10):232-233.
[3]畢靜.自然保護區游客行為特征與生態旅游再開發研究——以遼寧仙人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例[D].桂林工學院,2010,8(4):60-65.
[4]葛夢蘭.生態旅游區游客人口統計學特征與旅游偏好研究——以漓江古東景區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4(37):176.
[5]項建民.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自然休閑體育開發對策研究[J].湖北體育科技,2012(3):125-128.
F207
A
1673-0046(2016)10-0012-02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課題(TY131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