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喜英,高順起
(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廣東廣州510300)
新時期校企合作環境下高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
王喜英,高順起
(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廣東廣州510300)
在校企合作的大背景下,高職院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諸多問題和情況。文章根據新形勢和新要求,本著校企合作為立足點,實現合作育人,探討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創新豐富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充分利用合作優勢、資源共享、協同共進、共同發展的原則,積極構建新時期校企合作環境下高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新方法和新途徑。
校企合作;高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新時期校企合作環境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學校、社會(企、行、協會)間兩種教育資源整合基礎上進行一種嶄新的德育模式——理論知識(專業知識+道德知識)+業務能力(專業能力+德行感悟能力)。校企雙方共同德育模式是轉變高職德育理念的一種方式,既給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新的課題,同時也給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創新開辟了一條途徑。
校企合作模式是高職院校發展的前景,校企雙方共同承擔學生的培養教育模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新時期校企合作的環境下,要依據當前形勢的發展和要求,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教學,發掘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一)新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缺乏
校企合作模式是緊貼市場、行業需求作為導向的校企共同培養人才的一種方式。思政教師和從事思政教育工作者通過課堂講授等其他活動形式教育,方式單一、內容空洞。在上思想政治理論課時,教師往往依據課本知識和結合現代社會案例教學,組織學生到社會進行調查和到德育基地參觀,但未改變在校企合作實施過程中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和相互交融,而常忽略企業公司所需的企業文化、企業精神以及企業或公司理念,沒有系統化和專業化傳授,缺乏職業道德和企業制度方面教育的主要性,綜合素質不夠強。
(二)學生對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專業見習認識不深
當今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好,人們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大學生的家境狀況相對較好,尤其是對獨生子女來說,家長更不希望他們的孩子吃苦、受累。學生在學校三年必須參加兩次社會實踐,有極少數學生不參加社會實踐(原因是父母不讓他們參加,家長們找好單位直接在社會實踐報告上蓋章),導致這些學生沒有修夠學分,不能正常畢業,甚至有個別學生不愿參加頂崗實習,覺得他們干的是最低下層、最累、最臟的工作,不怕以后找不到工作。還有學生說進行專業實習工作和自己在學校學習的專業不相應,從而造成大學生思想懈怠和心理反差。
(三)學生難以適應企業身份
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大學生有著兩種任務,即學校學習和頂崗實習任務。由于他們是于“90后”“00后”,是父母心中的佼佼者,在我們大家的呵護關愛下成長。大學生踏入企業見習時,發現公司企業的環境他們在學校、家庭存在天壤之別,不是他們想象的那樣以及無法實現人與人、人與領導之間的融洽相處,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無法適應頂崗實習工作和企業制度的日常管理,所以學生角色難以轉變,造成思想觀念動搖。學生在此期間的思想道德教育存在不足,企業管理人員成為學生的管理者卻不清楚在崗學生的情況,而擔任見習的教師是不定期在企業給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疏導,出現了思想道德教育的空擋。
(四)企業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缺乏
學生在進入頂崗實習的過程中,他們在學生和從業人員地位上發生了質的變化,離開熟悉的學習校園來到陌生的企業(工廠)環境工作,且企業、單位把學生當作和他們所在的企業員工采取一樣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基于此,少數學生可能產生一種想法,認為我們目前是學生沒有畢業,不能按照像管理和要求他們現有員工的制度來要求和管理我們學生。為此,在頂崗實習期間,企業要重視并參與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眾所周知,學校和企業的性質、目標等是不相同的,這就意味著企業不太可能花費太多時間去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實際問題,企業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缺乏。學生面對錯綜復雜的各種關系(上下級之間、同事之間等)、各種管理制度等,對此,他們有較多的思想和想法并將這一思想和想法激化為矛盾。在此期間,各院系派遣專門的老師進行全程跟蹤指導,其實老師再也找不到再像學校那樣集中學生進行教育和指導。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強弱來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尤其是在校企合作模式下,成為一名優秀的企業員工,這與他的道德素質以及專業技術能力是分不開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把學生在校學習的理論知識和工作實際崗位二者結合起來,為學生思想教育提供了一個有效平臺。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強弱來自于思想政治教育者,加強和改進高職院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斷豐富思政教育內容,創新多種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法。
(一)推動思政教育的隊伍建設
在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職院校教師的專業水平強、理論知識雄厚,但是他們的理論與實踐存在差別,教學效果不顯著。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應到企業進行社會實踐,熟悉并掌握有關企業文化的一切知識,比如企業的管理、企業的文化精神和經營理念等,并且把企業的文化納入到學生日常教育教學當中。這樣,在某種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也提升了思政教育者的自身綜合素質,對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建設和建設和諧校園都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二)創新學習形式、豐富學習內容
新時期校企合作模式下,學校與企業開展德育教育,建立德育實習基地和教育基地,學校各院系組織學生到企業或紅色革命教育基地進行參觀學習和實踐,學生可參加學校和企業聯合舉辦的活動,以多樣式的活動參與和學習,擴寬教育渠道。我們以“請進來+走出去”的互動教學模式,打破了傳統的上課方式,激發了學生們對思政教育理論課的興趣和吸引力,使課堂話語更為喜聞樂見,學生更能接受,從而對思政課有一個嶄新的看法,從“要我學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轉變為“我要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這一觀念。不斷地創新和豐富教學內容,使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路子更寬,這也將使我們更好地把學校的德育工作做得更好,走得更遠,從而走出校園、走進社會。
(三)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在校企合作模式教學中,學校以學生為主體,使其自身發揮主觀能動性。高職院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著力點是職業性和實踐性,學校在大一、大二的第一學期、第二學期分別開設了“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職業溝通能力教程”“解決問題能力教程”“形勢與政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其實,這就是對剛步入大學校園的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就是圍繞著他們未來職業規劃、職業素養以及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而開設的,使學生領悟老師所傳授的職業素養和思想道德理論與企業所需是相一致的,以學生為主體,緊扣學生現需和企需,讓學生參與;拓寬教育,邀請典型企業家到校座談并指導工作,宣傳企業文化和企業精神,讓學生崗責明晰、企業觀念和管理理念正確,而且讓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成果化作崗位追求的精神力量,以切實有效提高大學生的全面綜合素質,對他們以后的工作意義重大。
目前,我國對現代職業教育的發展非常重視,高職院校傳統的教育培養模式滿足不了當前社會對人才需求的現狀,必須對高職院校的人才教育培養模式改革和創新。基于校企合作環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職院校對大學生的一種創新模式教育,該模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迎接的將是新的機遇和挑戰。
(一)推進校企聯合教育教學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發展職業教育是推動經濟發展、促進就業、改善民生、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是緩解勞動力供求結構矛盾的關鍵環節,必須擺在更加突出位置。職業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會,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新時期校企合作環境下,高職院校的立足點是實踐性和職業性,恰恰相反,這兩種性在學校課堂難以實現,這就要求學校和企業聯合起來進行教育,企業知識到課堂,學校學生的理論知識到企業,做好思政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以全面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職業素養。
(二)搭建校企思想政治教育線上、線下育人平臺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應搭建校企思政教育聯合平臺,實現線上和線下教育有機結合,充分發揮學校、企業的協同育人平臺,讓學生在工作外提高自我學習、自我提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通過線上和線下開設微信群、飛信群、班級群、頂崗實習學生工作群等手機終端,實現校企(行)、師生、員工之間的有效交流,讓思政教育工作者能實時地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態和工作情況,頂崗學生能及時地把問題矛盾和想法以及意見反饋給老師,以便更好地解決學生在實習和就業過程中的困惑,從而能彌補大學生在頂崗實習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僅能更準確、更及時、更便捷地掌握他們的思政教育方向和主動權,同時也把思想政治教育做得更實效、更全面、更到位。
(三)建立校企行政協同創新聯盟機制
高職院校應順應形勢發展把握職業院校發展的規律,建立健全合作機制,進行實踐探索,更好地提高人才培養需要。高職院校可與校企行政協同創新聯盟機制,為職校搭建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鏈的平臺,建立校行企政協同創新聯盟,實現兩個既是,既是中-高+本-高職協調發展,實現人才貫通培養的需要,也是實現資源整合和優勢互補,促進高職院校更好發展的需要;既是搭建互利、共贏平臺,也是職業教育主動服務于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所以,職校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培養出社需、企需、行需、政需的高質量、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為企業發展提供強大的智力和技術支持,為全面提升職業教育服務社會經濟發展、區域經濟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四)校企共同推進調動全員育人機制
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指出:“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動教育教學改革與產業轉型升級銜接配套,加強行業指導、評價和服務,發揮企業重要辦學主體作用,推進行業、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實現校企協同育人。”在校企合作模式大背景下,學校和企業共同承擔著學生的教育教學(這里指專業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思想政治教育以及職業素養等)、專業見習、頂崗實習、認知學習等其他教育。一方面,我們要把企業作為頂崗實習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企業走進思想政治教育課堂,讓企業員工都具有較高的思想道德觀念和職業道德精神,提高企業文化,使企業全方位地發展。另一方面,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師和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及頂崗實習指導老師和企業的指導人員共同管理和指導,通過橫向和縱向全員參與,實現全員育人,全員得到實效,使學生在企業中獲得更多的職業文化內涵和道德素養,實現校企雙方共同發展的目的。
(五)思想政治理論課與校園文化以及企業文化三結合
在校企合作下,文化育人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需把思政課的文化內涵、企業文化的內涵作為主元素放在校園文化當中,我們依托校園文化平臺的能量,結合新時期校企合作的主要目標,把思想、價值、倫理等體現在學生的頭腦中,把思政課的博學思想精神深入人心,用傳統文化這種思想形態讓學生吸收思想政治理論課,使學生們的思想更飽滿。使學生既是專業技術能手,又是具有較強的職業態度、責任意識的“職手”,同時使學生具有德才兼備、學以成之的價值取向,為企業培育企業文化工作者,將來把學生送進社會時是社會、企業所需的合格人才。
在新時期校企合作環境下,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做得更好、更實,必須創新豐富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子,從而有效解決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切合企業對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把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做到實處。在不斷深化校企合作的內涵建設上,提升大學生道德情操和職業素質,為社會培養出高端型、復合型、拔尖型人才,使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再上新的臺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斷創新和改進。
[1]王喜英.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6(5).
[2]楊樹虹.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困惑與出路[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11).
[3]滕建勇.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微[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
G718.5
A
1673-0046(2016)10-0073-03
本文系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校級課題“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創新研究”研究成果(項目標號:SK20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