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慧敏,李天容
(安徽師范大學皖江學院,安徽蕪湖241008)
大學新生“三自”教育的實踐探索
趙慧敏,李天容
(安徽師范大學皖江學院,安徽蕪湖241008)
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以下簡稱“三自”教育)已逐步成為大學新生入學教育的主要形式。“三自”教育不僅僅要深入到學生的學習、生活和工作中,在新生中形成自主意識才能更好地開展學生工作,而全面進行“三自”教育,更要從大學新生開始。大學新生初入大學這個全新的環境,剛剛完成高中到大學的角色轉變、學習方式轉變、生活模式的改變,入學后漸漸適應大學生活,自我意識日益成熟,判斷能力和意志力漸漸增強,對自我價值更加凸顯,形成獨立意識,大學生們開始多一些自我意識、自我思考和自我發展的要求。輔導員在大學新生入學教育開始就進行“三自”教育,從學生管理工作層面來看,將更有利于新生的管理工作,督促大學生新生制定一個可實施的大學生涯規劃。
大學新生;“三自”教育;實踐
大學生將是社會發展的主力軍,社會需要的是有理想、有能力、有紀律、有文化、有道德的人,也是我們大學培養人才的目標之一。在200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號)中,明確了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則之一是:堅持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要充分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他們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為指導。近些年來,各個高校都開展了不同形式的大學生“三自”教育。在“三自”教育下培養的大學生更加獨立、更有組織能力和領導力。
(一)加強新生入學教育
“三自”教育是大學新生的一種自愿、自覺的主題活動。在大學新生階段開展“三自”教育,能加強入學新生適應大學生生活的自覺能動性和主體性,做好內松外緊,管理而不管死,引導而不是代替,信任而不是強加,讓新生的主體意識在入學初就達到釋放,更有利于新生入學教育中的大學生適應。因有了“三自”教育更有利于鍛煉學生的適應能力,使大學生在面對入學初期學習、生活、環境的改變時能更好、更快地適應。對大學生逐步成長為社會人起積極影響。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更有利于學生的自我思考、自我反省和自我總結,對脫離學校和家庭的依賴起到積極的作用,在未來的生活、學習、工作上都會追求自我發展和獨立。
(二)加強新生的挫折教育
大學新生有一定的自我學習、生活、社交能力,但是目前的大學生都是“90后”獨生子女,不論學生是來自城市還是農村,基本都沒有吃過什么苦、受過什么挫折,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遇到一些困難就覺得是很大的麻煩,處理問題時缺乏冷靜和理智的思考。通過開展“三自”教育,使大學新生認識自我弱點,學會換位思考和寬容理解,學會自我調節和自我控制,在困難中學會冷靜、理智地處理問題,從而提升自我受挫能力。
(三)加強新生的實踐教育
“95后”的大學生個性更加鮮明,追求自我意識。反觀教師灌輸式教育,作為教師要擺脫老套、傳統、被動的教育方式,在提倡“三自”教育時,為學生增加實踐體驗的空間,多引導、多實踐。通過實踐來體驗人生道理,從體驗中總結自我,對自我有正面的定位和判斷,讓大學新生真正實踐教育,體驗教育的更好效果。
(一)大學生新生的自我認識與行為能力的矛盾
在大學生新生教育中,大部分新生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的意識,對事物發展有一定的辨析能力,但是,新生缺乏生活閱歷、社會實踐能力、知識儲備較淺,行為上還是不成熟,情緒不穩定,自我控制能力不強。因此,大學生新生的自我認識與行為能力矛盾,新生渴望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愿望與自身的自控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心理成熟度相矛盾,影響了大學新生“三自”教育的開展。
(二)大學新生的自我意識與團隊協作的矛盾
現在的大學生都是“90后”,年齡都在18-20歲之間,都具有強烈的表現欲望、極高的個人意識。新生剛剛進入大學生活,都渴望擺脫家庭和學校的依附和管理,不希望家長過多地干涉自己的生活,有強烈的表現欲望,積極參加學院各項活動。其處于青春期中,還具有一定的叛逆性格,不想依賴別人,缺乏集體觀念,團結協作能力弱。大學新生開展“三自”教育取決于大學生的自我努力,但是團隊協作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沒有團隊合作的能力將無法適應社會。
(一)“三自”教育植入入學教育和課堂教育
在輔導員和教師引導下,應在大學新生入學教育中,將“三自”教育作為入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三自”教育要利用好入學教育的這個時間段。大一時,在《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大學生生涯規劃》課上,引導大學新生適應大學生活,明確思想信念,正確自我認識,合理規劃大學生活,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并具有一定的思想道德修養。“三自”教育可以和一些課程相融合,將“三自”教育植入到教學課堂中,由專業課教師在課堂中植入自我學習和自我管理的理念,在課堂上做個性化指導。在大一新生的主題班會中,開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主題活動,通過活動,讓學生結合自我,鍛煉自我能力,提升將來就業能力。同時,讓學生從大一開始就意識到教師是為他們將來在規劃,教師不再以“灌輸式”的教育面對學生,而是發自內心來激發和提高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意愿與能力,在課堂實踐教育后做好反饋工作,了解教育效果,通過“三自”教育提升學生管理工作效能。
(二)建立優秀學生聯系新生宿舍活動,朋輩幫扶
學生宿舍是大學生活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大學宿舍也是重要的生活和學習場所,是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要場地,也是“三自”教育的重要陣地之一。從高年級中挑選黨員同學和學生干部分配到每個新生宿舍,要求優秀高年級學生對新生宿舍的生活、學習、工作各方面給予指導。在朋輩幫扶的過程中,高年級通過幫扶低年級的同學,自身也得到了鍛煉。而新生則了解了進入大學后學習方式、生活環境和人際關系發生的改變;協助大一新生開展自我教育、自我認識,克服自身的缺點,提升自我學習和適應的能力。通過這一實踐活動,每一個新生都根據實踐情況制定好大學生涯規劃,合理安排大學生活、學習,制定正確的奮斗目標,同時也培養了同學間的協作能力和相互學習的能力,這種方法也是新生比較喜歡的方式。
(三)通過學生會和社團組織,進行正面引導
學生會、學生干部或是社團都是讓每一個學生展現自己能力和特長的場所,也是“三自”教育的又一個平臺。新生入學時間也是各個社團、學生會、廣播臺招新的黃金時間,校園里到處都是招新信息,新生也會被這些活動團體吸引。新生到大學以后都想大展拳腳表現自我,這些學生活動團體正好滿足了新生的心理需求。在新生群體中,有一種從眾的心理,一個正面的群體會有一種無形的力量把大家引導到正面積極的方向。作為輔導員老師,鼓勵新生們參加一至兩個和自身特長、喜好相關的社團,借助集體的力量,利用學校豐富的學生活動,組織策劃一些學生感興趣的校園活動。新生通過到社團、學生會或學校一些部門的鍛煉,發揮自己的處世能力并服務他人,讓新生“三自”能力充分發揮。同時,在組織策劃活動中,使學生能力得到鍛煉。
(四)利用網絡、手機多方面平臺
隨著科技的高速發展與普及,基本每個學生都有智能手機,網絡成為學生生活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利用手機上網成了現在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基本上每個新生都有QQ號、微信、微博等,現在基本上是學生還未入學,QQ班級群都已建立。新生都喜歡在朋友圈、個人空間、微博等各類平臺上曬生活、曬心情、曬理想等,在他們熱衷的話題中發表評論,寫每天遇到的人或事以及感受。通過手機或者網絡平臺與學生互動是輔導員最接地氣的教育方式之一,學生很喜歡用網絡和老師溝通,平時不方便當面說的事情,可以通過網絡聊天和老師說。輔導員通過網絡平臺對學生關注和引導,將大學新生“三自”教育通過網絡進行是最簡便快捷的方式。
綜上所述,大一是大學生活開啟的第一年,是剛剛從高中進入大學,生活方式、學習方法全面改變的一年,學生進入一個適應階段。在這一階段推入“三自”教育,對大學生的思想、行為、能力都起到了促進作用,讓新生迅速地成長起來,讓學生在心理上更加成熟,對自身有深刻的認識,制定一個可實施的大學生涯規劃,做一個有追求、有目標、有理想的大學生。同時,新生階段開展“三自”教育應該循序漸進,從實際出發,根據社會的需求不斷調整,探尋一條適合自我發展的道路。
[1]金國雄,范慶瑜.高校學生“三自”管理模式探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1).
[2]江瑞芳.談當代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J].福建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2).
[3]劉寧靜.基于“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理念的大學新生適應教育[J].出國與就業,2011(4):28-29.
[4]曹桂彬.開展大學新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重要性及實施策略[J].教育育人(高教論壇),2012(10):42-43.
G45
A
1673-0046(2016)10-008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