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霜
(湖南外國語職業學院,湖南長沙410116)
新媒體時代貧困大學生語言溝通能力的提升
楊玉霜
(湖南外國語職業學院,湖南長沙410116)
語言溝通能力的提升對貧困大學生就業及成長、成才都具有重要意義。新媒體時代,貧困大學生語言溝通能力的提升亟待克服語言溝通心理障礙,掌握語言溝通的方法和技巧,增強語言溝通鍛煉,避免出現語言溝通“疏而遠”和“親而迷”現象。因此,貧困大學生、貧困大學生家庭、高校在貧困大學生語言溝通能力提升過程中都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新媒體時代;貧困大學生;語言溝通能力;提升
語言溝通是指以語詞符號為載體實現的溝通,主要包括口頭溝通、書面溝通和電子溝通。語言溝通是一種可能性最大、最準確、最有效的溝通形式,良好的語言溝通是個人生存、生活和發展的必備素質。
當前,我國正處于利用數字和網絡技術,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電腦、手機、數字電視等終端獲取信息和娛樂服務的新媒體時代。以Web2.0、3G、4G等為代表的新媒體技術使人們的交流溝通更具及時性和互動性,也對人們的語言溝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新的語言溝通變革中,能適應者定將獲得更多發展機會,不適應者終將被淘汰。正因如此,可以說,語言是工具,也是資源,語言藝術水平的高低影響到每一個人的生產生活質量。
貧困大學生是指由于家庭經濟困難,大學期間無力支付教育費用,或支付教育費用困難的學生。在新媒體已成為不可逆轉潮流的今天,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貧困大學生在新的語言溝通新變革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因此,探究新媒體時代貧困大學生語言溝通能力的提升對策,對貧困大學生、貧困大學生家庭、高校和社會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語言溝通的老癥結
貧困大學生由于受家庭經濟條件、生活環境、學習經歷、自我意識等因素的負面影響,存在一些語言溝通的老癥結。
貧困大學生語言溝通常見的心理障礙有自卑、恐懼和猜疑心理。自卑心理是一種過低的自我評價,有此心理的貧困大學生在語言交流溝通中常表現出畏首畏尾,缺乏自信。恐俱心理常表現為語言溝通時,容易臉紅害羞、說話緊張、害怕和人交往。貧困大學生具有恐懼心理主要是因為社會實踐少,心理平衡與調節能力缺少鍛煉所致。猜疑心理表現為對他人的言行非常敏感。如總以為別人在議論自己,甚至感覺別人瞧不起自己。語言溝通中的猜疑心理,影響貧困大學生對人、對事做出客觀公正的判斷。
2.語言溝通缺少方法和技巧
不少貧困大學生事實上渴望與人進行語言溝通,也有足夠的熱情和真誠與人進行語言溝通,但溝通的效果卻常不盡如人意。究其主因這些貧困大學生缺少語言溝通的方法和技巧。譬如,一些貧困大學生語言溝通不分對象和場合;一些貧困大學生語言溝通時,完全不顧忌對方感受;還有一些貧困大學生在表達自己的觀點時重點不突出等。這些缺少溝通方法和技巧的語言溝通,不但不能為貧困大學生解決實際問題,有時候反而會制造一些矛盾和誤會,甚至引發麻煩。
3.語言溝通缺乏實踐鍛煉
部分貧困大學生因存在語言溝通心理障礙,平時與人進行語言溝通就不多;還有部分貧困大學生因為缺少語言溝通方法和技巧,在與人語言溝通不暢,或沒能達到預期溝通效果時,很容易產生挫敗感,甚至不愿再主動與人進行語言溝通。此外,很多高校對語言溝通重視程度不夠,在鍛煉貧困大學生語言溝通能力方面的人文關懷也不夠,缺少機會進行語言溝通的實踐和鍛煉。
(二)語言溝通的新問題
——堅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建立了最嚴格的自然資源保護制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耕地利用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加快生態保護修復,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以互聯網為媒介,網站、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應運而生,使語言溝通由傳統的口頭溝通、書面溝通轉變成口頭、書面、電子溝通并存的現象。特別是后起之秀“電子溝通”,如今已深深地融入并影響我們的生活。新媒體時代,貧困大學生語言溝通愈加明顯地呈現出兩種不良現象。
1.“疏而遠”現象
“疏而遠”現象是指由于經濟困難的原因,部分貧困大學生接觸和利用新媒體的機會甚少或不暢,這使得他們使用一系列信息技術與應用的能力低下,難以實現創造、收集與處理數據,甚至被數字化的世界排除在外,而基于數字化基礎之上的語言溝通效能更是低下。
2.“親而迷”現象
“親而迷”現象是指部分貧困大學生過度沉迷于網絡虛擬環境中的交流溝通而忽視現實生活中的語言溝通,導致親情疏離、友情冷漠。這些貧困大學生熱衷通過微博、微信、QQ等網絡交流方式與人交流,他們在網絡中的表現與其在現實生活中的表現反差很大,甚至判若兩人。“網聊熱,見面冷”是貧困大學生缺乏真實溝通的主要表現之一。
新媒體時代貧困大學生語言溝通能力的提升需要貧困大學生、貧困大學生家庭、高校等多元主體的共同參與和發揮合力作用。
(一)貧困大學生方面
1.學習語言溝通方法和技巧
學習語言溝通方法和技巧要特別學會準確表達。因為語言作為人們最重要的交流溝通工具,不僅能幫助人們交流思想和溝通信息,還能幫助人們疏通感情和聯結友誼。要做到語言溝通中語言準確表達,就必須注重平時的學習積累,善于吸納各種優秀的語言,做到與人交流思想、探討問題時委婉含蓄,陳述觀點時條理清楚,與人交流溝通時耐心傾聽、聽說結合。
2.注重進行自我溝通
自我溝通也稱內向溝通,即信息發送者和信息接受者為同一個行為主體,自行發出信息、自行傳遞、自我接收和理解的過程。成功溝通的前提是進行自我溝通,因為我們想要說服別人,就要先說服自己。貧困大學生只有進行自我溝通,才能找準自己的位置,對自己有一個客觀的評價,從而實現自我超越。貧困大學生在自我溝通能力的培養過程中,要掃除自卑、恐懼、猜疑等心理障礙,培養誠信、自信、熱情等良好的語言交流溝通心理品質。
3.進行語言溝通實踐
貧困大學生可積極參加各類社會實踐活動,如勤工儉學、志愿者活動、社團活動等。貧困大學生參加此類社會實踐活動不但能增長見識,還可以在實踐過程中鍛煉與人交流溝通的能力,培養和提升自我的語言溝通能力。此外,近幾年來基于網絡虛擬平臺充滿正能量的社會實踐項目很多,貧困大學生也可結合自身實際有選擇性地參與。
(二)貧困大學生家庭方面
1.營造良好家庭溝通氛圍
良好家庭溝通氛圍利于家庭成員融洽進行語言溝通。然而,因家庭貧困帶來的一系列連鎖反應,使不少貧困大學生家庭溝通氛圍壓抑。貧困大學生的父母與子女溝通更多關注的是子女的學業成績,而對子女的情感變化關注較少;貧困大學生與父母溝通更多的是報喜不報憂,對自己內心困擾很少或不愿提及。因此,要營造良好家庭溝通氛圍,貧困大學生的家長在極力改善家庭經濟條件,關注子女的學業成績的同時,要關注子女的情感變化。貧困大學生在學會堅強、獨立面對問題和困難時,也要學會向家人敞開心扉。
2.進行有效的家庭內部溝通
有效的家庭內部溝通是家庭成員對物質和情感兩方面的內容用言語進行有效信息傳遞,可以激發親情,增強家庭凝聚力和增強家庭對抗困難的信心和決心。如一些貧困大學生的父母很少向孩子說家中錢的困窘,但是他們自身因此而產生的焦慮情緒卻容易深深地感染孩子。這時,家庭成員如果就家庭錢財進行有效的家庭內部溝通,不但能促進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理解和支持,更能助長他們坦然面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
(三)高校方面
1.健全長效溝通機制
高校要多給予貧困大學生一些人文關懷,以經常化、制度化為要求,健全校院領導、部門、教師與貧困大學生的溝通渠道,營造和諧的溝通環境,確保貧困大學生學習生活、思想情感方面的問題能得到及時解決。如可實施輔導員責任制,考核中可對輔導員開班會、下寢室,及與貧困學生談心等方面作出規定。在加強專業教師與貧困大學生課后溝通方面,可設立師生交流室,定期安排教師接待需溝通的貧困學生。
2.開設溝通類課程
我國高校可借鑒和吸納西方一些高校的成功經驗。可有針對性地開設溝通類課程;可把溝通課程納入人文課程體系,制訂具體的課程教學標準和授課計劃;可以必修課、選修課形式開設人際溝通和社交禮儀等方面的課程;還可通過校園網、講座、宣傳欄等宣傳溝通理論,使貧困大學生增強語言溝通意識,提高學習語言溝通理論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3.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
高校可專門開展各類實踐活動培養貧困大學生的語言溝通能力。如可舉辦主題辯論賽、勵志演講比賽等來鍛煉貧困大學生的語言溝通能力。還可以開展網絡技能大賽、網絡知識競賽,有關網絡的講座、征文、討論等提高學貧困大學生對各類網絡信息的辨別和解讀能力,使他們能對網絡信息作出客觀的分析、準確的判斷和評價,使他們在健康向上、文明而有序的校園網絡環境中增強自身的抵御能力,樹立正確的網絡觀。
4.打造校園網絡交流平臺
高校在加強對學生使用網絡的教育引導和監控的同時,要利用網絡載體打造適合學生的交流溝通平臺。高校可選擇當代大學生熱衷的QQ、微博、微信等方式與學生進行互動,可建立專門針對貧困大學生的平臺供貧困大學生彼此之間進行交流溝通。在利用網絡載體對貧困大學生進行引導的同時,高校也要通過組織各類集體活動讓沉溺網絡的貧困大學生走進現實生活,增強與身邊周圍同學的交流溝通。
[1]吳嵐.論高校輔導員與大學生口頭溝通的方法[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4(8).
[2]徐英杰,曹延涵.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隊伍建設[J].遼寧學院學報,2011(3).
[3]李清泉,盧澤宇.論大學生自我溝通能力的培養[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3(8).
G642
A
1673-0046(2016)10-0103-02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3年度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研究專項課題《高職院校家庭貧困學生職業能力提升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XJK014BXSZ020)階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