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 蓉,徐 劍,吳 麗
(江蘇科技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學院,江蘇 鎮江 212003)
[就業與創業]
基于社會責任感的貧困大學生公益創業教育實踐
巫 蓉,徐 劍,吳 麗
(江蘇科技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學院,江蘇 鎮江 212003)
高校貧困生在思想心理、價值觀取向等方面的偏差,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精確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公益創業不僅能夠幫助貧困生解決生存和就業問題,更能豐富其社會責任感培養的實踐形式,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文章以江蘇科技大學公益創業教育為例,探討基于社會責任感的貧困生公益創業教育實踐。
公益創業;社會責任感;貧困生
目前,高校貧困生問題已成為政府、社會、高校高度重視并關注的問題。貧困生由于經濟上的困境,無法滿足更多課外知識和綜合素質提升的需求,加之社會對于人才要求的難度加大,影響全面發展,表現出自卑、消沉及缺乏社會責任意識等現象。因此,有效開展貧困生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進而促進社會和諧穩定。近年來,國家無論是從政策規范還是財政投入上都下了大工夫;各高校也通過感恩、誠信、心理健康等教育,幫助和引導貧困生解決心理、思想和實際困難。然而,筆者從實際工作觀察發現,貧困生入學后往往缺乏主動、積極參與實踐鍛煉的意識,高校貧困生工作與“勵志與強能”的目標差距較大。
2012年,教育部等七部門聯合下發了《教育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就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提出具體意見。實踐育人是指以學生獲得的理論知識和間接經驗為基礎,通過開展與學生全面發展密切相關的實踐活動,加強綜合素質,形成責任意識、實踐能力的一種新型育人方式。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公益創業作為一種教育實踐活動,以培養社會責任感為首要理念,本文嘗試基于公益創業實踐角度,對貧困生價值觀、就業創業、提升社會責任感等方面做一些有益探索。
只有具備強烈的責任意識和能力,才能完成社會責任感的培養目標,大學生作為責任主體,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背景下的客觀要求。只有重視并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才能更好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公益創業作為一種新的教育和實踐形態,進入學界視野短短二十余年時間,卻因其在教育理念、內容、方法上的獨特性引起社會矚目,并得到快速發展。
(一)社會責任感明確了公益創業教育的價值導向
第一,公益創業教育有效地將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緊密結合,在解決社會問題的同時實現個人價值的增值。第二,公益創業教育不僅使得大學生提升就業創業能力,更能通過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第三,開展公益創業教育,通過大學生參加各類公益志愿服務活動,如校內外公益社團、志愿服務組織等,實現公益實踐的普及開展,滿足國家和社會的需求。
(二)公益創業教育豐富了社會責任感培養的實踐形式
第一,在當前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背景下,社會責任感理應成為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首要地位。公益創業教育的開展,可以實現社會責任感培養工作的常態化和可持續化。第二,公益創業教育將社會責任感培養貫穿于整個教育進程中,著實增強了培養的實際效果。第三,社會責任感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循序漸進,通過公益活動、課程學習、創業教育等實踐活動增強情感體驗和社會認知,才能將服務社會的意志和擔當轉化為自覺的行動,在幫助他人滿足社會需求的同時,逐漸找到個人鍛煉和發展的機會。
(一)彌補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的不足
近年來,國家加大了對貧困生的資助力度,各校也相應建立了合理的資助體系。但是,目前總體采用的仍是無償注入為主的“輸血模式”;這種無償的、簡單的貨幣資助一定程度上助長了貧困生“免費午餐”的心理,不利于他們培養自立自強的品質。貧困生資助工作的關鍵在于轉變思路,從無償向有償轉變,變“輸血”為“造血”,讓貧困生明白暫時的困難并不可怕,更重要的是發揮自身潛能,用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困難,激勵他們通過勞動、服務、奉獻來創造財富、回饋社會。高等學校的貧困生資助工作要將工作的重心由直接“輸血”放到提高貧困生綜合素質、就業創業能力上來,著眼他們的長遠發展。公益創業是一種很好的資助模式和創新路徑,減少無償資助的比例,加大勤工和創業比例,輔助以志愿服務的要求,逐步建立權利和義務對等的模式。
(二)滿足貧困生就業創業全面發展的訴求
目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貧困生大部分課余時間用在打工賺錢上,課外活動和班級活動更是很少參加,其綜合素質得不到提高,社會交往和實踐能力較差,社會資源不豐富,社會適應能力不強,就業期望往往達不到自身要求。
事實上,優秀的貧困生更希望在就業能力、創業技能、創新意識、綜合素質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而創新創業能力又成為其核心能力素質,因此,造血式的“授漁”資助才是貧困生們真正需要和擺脫困境的資助方式,高校應注重為他們提供就業實習、創新創業孵化等方面的推薦和幫助,不僅通過勞動獲得資金幫助,更為今后進入社會提前打下良好基礎。公益創業正是兩者的有益結合,通過引導他們參加志愿服務,培養奉獻精神,用健康的心態真正實現精神上的脫貧;同時,通過積極參加公益活動和創業活動,增加接觸社會的機會,不斷培養和提高創新創業就業能力,實現就業競爭力增強和自我脫貧的本領。
(三)公益創業因其特殊性,更適合培養社會責任感
貧困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在其受到國家與社會資助的同時,肩負的社會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應尤其強烈。公益創業作為一種特殊的活動,將經濟效益與社會責任感有機結合,既能夠解決現實就業問題,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國家、社會解決民生以及環境保護等系列問題。貧困生進行公益創業,能有效放大自身優勢,在回報社會的同時解決自身就業問題,實現個人人生價值。公益創業成本低,具有較大的可行性,并且能夠促使貧困生的責任感增強。
(一)高校做好創業教育工作,培養貧困生公益創業,以實現社會價值
高校開展專業的公益創業教育,為貧困大學生提供了實際智力支持,培養貧困生為實現社會價值而創業的思想。高校可創建與貧困生公益創業相關的論壇,介紹貧困生公益創業相關知識,為貧困生公益創業集思廣益;亦可邀請創業成功者來校分享其成功經驗,將其創業經驗傳授給更多的貧困生,從而提升貧困生公益創業的興趣;還可以通過公益創業社團的創建來培養貧困生公益意識,通過校園公益創業實踐來積累創業資本。
(二)社會提供技術資本支持,推動貧困生公益創業,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非盈利組織與貧困大學生公益創業項目進行對接,促使大學生深刻理解公益事業,鍛煉其綜合能力,貧困生也可去非盈利組織實習,接觸公益項目的運作流程以及經營模式,積累經驗。社會為貧困生創業提供了有利的創業氛圍,為公益創業項目提供了資訊服務。“創業帶動就業”,公益創業為社會解決了一部分公益和就業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定發展。
(三)政府落實扶持政策,加強貧困生公益創業,推動就業的信心
政府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稅收,放低創業門檻,并在貧困生公益創業上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從而鼓勵公益創業。政府邀請各行業專家,對貧困大學生的創業項目進行科學有效的指導,并協助學生對項目進行風險評估與預算處理等,以提高創業成功率。政府應加大公益創業的推廣力度,讓社會公眾了解公益創業,讓公益創業走入公眾視線,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
江蘇科技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學院團委以“四點半七彩輔導站”“愛心咖啡書屋”為平臺,將大學生志愿服務與志愿者社會責任感的培育教育相結合,積極探索社會責任感培育的新途徑。
(一)項目的社會效益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很多外來或留守兒童并沒有真正地融入城市生活,大多數家長忙于工作,并不能很好地關心他們的子女,這就造成了大多數兒童在學習、情感等方面遇到較大問題。項目解決了孩子們每天下午四點半之后的“管理空檔期”問題,通過“微課堂”“興趣學堂”,給予他們學習、心理、興趣方面的幫助;同時,與咖啡屋融合開展公益沙龍,義賣愛心咖啡,以書換咖啡等活動,所獲得資金及物資將反哺于輔導站運作,詮釋公益創業經濟與社會的雙重價值。
(二)項目建設情況及其效果
組織大學生志愿者,每周一至周五下午在江科大附小內的七彩小屋為留守兒童、新城市兒童提供輔導,不斷深入對兒童的精準關愛。在周末,結合學校專業特色,給孩子們講述現代船舶知識、疊紙船、制作船模。融入“愛心咖啡書屋”項目,以流動圖書館、愛心咖啡、公益沙龍等形式進行公益創業,創業收入反哺七彩輔導課堂所缺,實現項目可持續化發展。
高校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別是社會責任感培養工作,是一個長期漸進式發展的過程。通過公益創業等形式在工作內容和引導方式上不斷創新,培養貧困生獨立自強的精神和就業創業技能。公益創業這樣一種“授人以漁”的創業模式,在構建新型的貧困生資助體系上,擁有無法替代的作用。貧困生應正確把握公益創業的核心價值,更好地發揮公益創業對個人成長和社會和諧的積極作用。
[1]徐勃.高校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西部素質教育,2016(6):124-125.
[2]何少群.從實踐育人視角解決高校貧困生精神困境[J].新西部,2016(12):146-147.
[3]唐亞陽,楊超.公益創業教育: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的新抓手[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5(10):10-14.
[4]謝俊青.貧困生資助由“輸血”轉為“造血”的績效研究[J].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4):41-44.
[5]杜銀偉.我國大學生公益創業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1.
G64
A
1673-0046(2016)9-002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