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青
(江蘇省南通職業大學,江蘇 南通 226000)
探析學生工作視角下如何提升高職學生的就業能力
葉青
(江蘇省南通職業大學,江蘇 南通 226000)
高等職業院校學生的就業水平,除了是否對學生適應職場競爭有直接關系外,還是評價職業教育的重要指標。本文立足于學生工作視角,分析高職院校學生就業能力方面存在的問題,以期給出提升學生就業能力的一系列策略。
高職學生;學生工作;就業能力;措施
高職院校教育目標是學生畢業后順利地、有選擇地參與工作,是職業類學校職業教育效果的重要評價指標。事實上,高職院校就業率的高低與學生就業能力有直接關系,因此,高職學校需要對強化學生職業能力的有效措施進行深入研究。
按照國際標準,就業能力是個體參與并投入工作,同時在工作中提升自我的能力。國內學者鄭曉明首次定義了大學生就業能力,即高校學生在校期間獲取知識、強化技能和提高素質來達成職業理想、激發自身最大價值的能力。就業能力是有關就業的整體能力,集技術、個性于一體,是勞動人員參與并投入工作與獲得提拔的能力,包括硬能力與軟能力。軟能力比如學習能力、應變能力、管理能力、環境適應能力、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創新能力。硬能力即專業技術和專業知識。就高等教育來講,職業能力是學生借助校內求學及工作崗位體驗,從而學業結束后,具備參與工作、獲得升職的能力。然而,與普通高等教育對比,職業教育具備職業化、可操作性化、專業化等特點,其根本宗旨是向社會輸出生產管理所需的一線技術人才。
縱觀國內各人才市場,大部分高職學生畢業時具備的硬能力旗鼓相當,在同一崗位競爭時,勝出的通常是專業技能外的軟實力。軟實力薄弱是目前高職學生成功就業的大難題,表現為以下幾點:
1.就業目標模糊
合適的職業目標是高等職業學生在校期間專業技術學習的指路燈,也是學生畢業后就業的參考趨勢。事實上,高職學生大多數存在職業目標模糊的問題。盡管目前高職院校安排了職業規劃這門課程,然而許多學生直到畢業就業時也未明確其就業行業、工作崗位、職業發展等就業方向。針對各企業單位招聘,極少數學生能做到有目的地應聘,大多數選擇海投簡歷、跟風隨流。這種盲目、浮躁的就業行為,導致高職學生在畢業求職時喪失主動權,就業困難或就業質量低。
2.難以適應社會
社會適應力是某個人遇到周遭事物變化的時候,能激發自身潛力接納環境或者扭轉局面的技能。人一生的關鍵點之一是從校園步入社會,對于這種轉變,高職學生不僅要充實自我,迅速適應生存,還要抓住機會,走向成功。然而,目前的90后高職畢業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因為家庭環境、父母教育觀念的影響,其比較注重自我,集體意識、團隊合作觀念薄弱。在工作過程中,合作能力、人際溝通能力較差,很容易用偏頗的眼光看待問題,一遇到困難就消極怠工,一遭遇社會不公平待遇就憤世嫉俗,難以適應社會環境變化。
3.職業素質偏低
職業素質是就業工作時折射出的全面品質,分為職業觀念、職業道德、專業技能等。近幾年,少數高職院校學生就業時,職業素質偏低、工作熱忱度低,難以心無旁騖地完成工作任務;工作心態浮躁,容易憤世嫉俗;過于高估自身實力,缺乏勤勤懇懇的職業精神;團隊合作能力缺乏,人際交往能力薄弱;工作責任感缺乏,一碰到工作上的困難就產生退縮心理,心胸狹隘,兢兢業業的工作態度有待完善。
4.實踐技能薄弱
企業的根本目的是利益最大化,大部分企業不愿意花費多余物力、財力對畢業生開展崗前培訓,這就需要畢業學生能上崗就立馬勝任工作。相比普通高校畢業生,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實踐操作技能更勝一籌。然而,國內傳統教育始終強調理論學習,忽略實踐操作技能培訓,而且高職院校學生容易高估自身實力,實際工作能力弱,又不愿吃苦耐勞,導致高職院校學生畢業時,難以達到當代企業發展所需的人才標準。
5.創新力和創造力欠缺
創新力和創造力是人外在實力的體現,基于扎實的理論基礎、高尚的道德精神、獨特的個性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結合具體工作而言,創新創造力是指開創新道路、制定新計劃、提供新想法、研發新科技、生產新產品等。當代企業能否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生存,其關鍵在于創新創造力,即獨特個性化,不然必將走向滅亡。然而,企業創新力受企業人才創新創造力的直接影響,因此,企業十分看重招聘人才的創新觀與創造力,但對于高職院校學生而言,其創新觀與創造力相對薄弱,難以得到企業的青睞。
1.高職學生就業能力強化的前提——制定職業規劃
職業規劃是正確認識自我的性格、愛好、能力與觀念,形成合適且合理的職業發展觀,準確把握各職業需求變化,從而完善就業過程中的隨機應變能力和決策能力。職業規劃指明了個體事業發展方向,決定了個體從事職業類別及影響了個體就業態度和就業觀念。
高等職業院校自學生開學第一學期,就設置了職業規劃課程,職業規劃滲透到高職學生整個的學習階段。結合各年級學生就業要求的差別,該類學校應有針對地、有目的地進行職業規劃教學,使其滿足所有人的實際需要。就大一新生而言,應激勵學生主動參加學校開展的“職業規劃大賽”等相關活動,引導學生借助自我剖析認識和客觀的測試評價來判斷自我的職業興趣、能力水平以及就業觀念,制作一份適合自己、實踐性強的職業規劃書。就大二學生、畢業生而言,高職院校應幫助其參加具備工學特征的實踐項目或工作實習,真正融入社會和企業感受企業文化、崗位性質,在具體實踐中認識到自身專業知識的薄弱環節、實際操作能力的缺乏、職業興趣的偏差與價值觀念的誤區,有針對地完善、強化自我,并調整好職業規劃,在畢業時順利投入合適、感興趣的崗位之中。
2.高職學生就業能力提高的核心——強化社會適應力
人不可能脫離社會群體而單獨存在,必然受到周遭一切的影響。然而,日益加劇的社會競爭對所有人構成挑戰,只有那些能迅速適應環境變化的人,方能獲得生存和可持續發展。學生工作人員應結合高等職業教育與高職學生的特征,先引導學生形成自我觀、團隊合作觀,其中,自我觀是每個人對周遭一切事物的認知和感受。對于高職院校青年學生而言,要借助專業學習、實踐活動來完善真實的自我,進而逐漸靠近想象的自我,最終形成自我觀。群體是每個個體最好的老師,學生工作人員應鼓勵高職學生積極和周圍同學進行價值觀交流、情感溝通,互相關心,在人際交流中感受團隊的力量和合作的愉悅,促進其合作觀的形成。接著,引導學生形成適應社會變化的健康品格。學生工作人員應時刻關注高職學生心理健康,重視人文關懷,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完善職業規劃書。最后,要引導學生實踐技能的提升,幫助學生參加具有工學特征的實踐項目或工作實習,感受企業文化、崗位性質,從而不斷完善充實自我,對職業規劃書進行正確調整,從而在畢業之際順利就業。
3.高職學生就業能力提高的關鍵——提升職業素質
職業學校文化具備顯著的職業性,所以應根據職業教育的特征與教育目標強化職業性。在教學過程中,貫穿職業目標、職業品德、人文素養等,充分實現文化教育的教化作用,通過高校文化體制建設,實現對高職學生工作素養提升的推動。
學生工作人員應結合高職教育的性質,采取新手段促進高職學生職業素質的提升,始終肯定專業理論學習的重要性,同時,強調實踐教育的真正意義,借助嚴格規范的管理促進學生素質的提升。例如舉辦“整理、清掃、素質、安全”的4S評選活動,開展職業素養演講,舉辦“星級班級”評選活動,定期進行檢查評分,結合日常情況和突擊檢查情況評選出星級班集體,并將其懸掛于班級之中。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各種豐富在校生活的活動,實現高職學生職業素質的提升。比如,通過開展與就業意識相關的主題大賽,幫助高職學生形成正確的職業意識,提升其就業能力;舉辦各種就業、創業競賽等課外活動,讓高職學生在比賽中、活動組織過程中拓寬視野,提升自身的職業素質。目前,市場經濟體制下的企業對人才的標準,除了堅固的理論基礎、夯實的操作技能之外,還需要較高的人文素養。
4.高職學生就業能力提高的有效方式——重視社會實踐
實踐技能是高職學生就業成功的重要技能之一,而強化高職學生實際操作技能的關鍵在于對社會實踐的重視。做到理論和實踐統一的有效方式是社會實踐,其不僅強化了學生數據收集技能和學習技能,還強化了學生問題分析處理等職業能力。
學生工作人員需要有效運用校園文化這一資源,充分利用學校各社團的長處,激勵高職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一方面,借助專業類的社團組織,幫助學生打好理論基礎,并能有效運用到具體實踐之中。比如,鼓勵無線電創新社團舉辦“義務維修電器”的主題活動,讓學生認識社會、體驗社會,對高職學生創新力和實踐能力的提升有不容忽視的影響;或者根據專業特色舉辦獨特的“3D外觀設計比賽”等,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另一方面,高職院校應根據課程設置需求,合理安排實踐培訓課時,并且創建實踐型培訓基地硬件設備。除此之外,職業學校應肯定和校外公司合作的意義以及有關本校開設課程的公司、單位簽約學生培訓實習合同,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在學業結束前參與公司單位的實習工作,讓畢業生體會公司工作文化、體驗公司工作環境、掌握企業工作模式等,進而提升高職學生的就業能力,達到與人才招聘企業的“無縫對接”,讓高職學生畢業后順利就業。
就目前國內嚴峻的就業形勢而言,探討如何強化高職院校學生職業能力已是該類學校教學任務的關鍵,從學生工作視角引導學生職業素養的強化與就業觀的形成,對提高學生職業能力有重要意義。
[1]孫小偉.淺談高職學生就業的積極性[J].福建質量管理,2016(1).
[2]王娟.淺析高職學生就業服務體系構建[J].經營管理者,2015(23).
[3]陳玉.淺談高職學生就業能力低的現狀分析[J].現代職業教育,2015(19).
[4]黃濤,顧艷霞,蔣麗芬.高職學生就業問題分析及相關對策研究[J].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1).
[5]丁立群.校企合作提升農業高職學生就業競爭力的建議[J].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1).
[6]蔣景東.高職學生就業競爭力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3(5).
G718.5
A
1673-0046(2016)7-002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