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彩平,邱紀坤
(安順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貴州 安順 561000)
師范類學生師德養成教育淺析
——以安順學院為例
郝彩平,邱紀坤
(安順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貴州 安順 561000)
師德作為老師的核心素質,也是師資類學生未來從事教學教育工作必須遵循的職業要求,將職業道德教育融入專業課教育過程中,對于讓師范生盡快地樹立成為教師的責任感和榮譽感至關重要。師范生的師德養成教育應堅持理論學習與注重實踐并舉,在提高效能的同時探索師德養成教育新模式。
師范生;師德;教育
師范生的培養目標是從事未來基礎教育的教師。要實現這一培養目標,師范生師德的培養就至關重要。將師德培養與師范生的專業知識學習同步進行,一方面可以使學生領略到專業知識的無限魅力,另一方面讓學生認識到,良好的師德與扎實的專業知識對于一名合格的老師來說同樣重要。培養過程中兩者的相互結合,能更好、更快地使學生向教師角色的認同和轉化產生共鳴。
(一)師范生的師德教育內涵
師范生是未來教師的預備者。他們往往有著比較明確的就業目標,期望畢業后到各級、各類學校或教育機構從事教學管理工作。因此,對于這一類大學生來說,師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師德即教師職業道德,是教師在從事教育活動中所遵循的行為準則和必備的道德品質,是教師行業特殊的道德要求。它從道義上規定了教師在工作中以什么樣的思想、感情、態度和作風去待人接物,處理問題,做好工作。教師職業道德是教師工作的精髓,是調整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生、教師與學校領導、教師與學生家長以及教師與社會其他方面關系的行為準則。可以用“師愛為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概括其內涵。
(二)師范生師德教育的內容
教師工作有其特殊性,主要是因為它的重要影響力。因而,教師的整體職業道德狀況對整個社會有著廣泛影響。因為它不只是調整師生之間、同事之間、領導與下屬之間的行為規范,也是教師與之相關所有社會關系的行為規范,是職業道德的特殊體現。
隨著時代和社會發展,師范生的道德標準和價值觀念都擺脫不了社會的大環境的影響。在當今對外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背景下,如何加強師范生的師德培養,讓師范生在物質化的世界里如何守住自己內心的信仰和奉獻精神就顯得尤為重要。師德的形成是師范生在校被教育和實踐過程中獲得行為經驗,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對自己的經驗進行加工、整理,進而內化為師范生對教育事業的認知、肯定和甘于奉獻的道德品質。這就要求師范院校對師范生的培養過程中必須注重師范生師德養成教育,在思想教育方面注重培養師范生的服務意識,在技能教育方面提高師范生為地方經濟和文化建設服務的能力和水平。
1.大學時對教師職業的認知
認知,簡單來說就是主體對客體的“認可”與“接受”。而師范生對教師職業的認知,主要是指師范生在其生活、學習、交往中形成的對教師職業的基本認識及評價。具體而言,它包括對教師職業的基本情況和具體要求的看法,教師職業對個體及社會的意義以及教師所應當具備的正確的職業價值觀等。
2.大學生從對教師職業的認知到職業認同
師范生對教師職業認知與教師職業認同有著緊密的聯系,職業認知是最基本的要素和條件,只有在此基礎上才能鞏固、深化認同教師這份職業。而影響師范生職業認知的因素有:社會輿論、自我認識、經驗積累等。所以,職業的認知是基礎,只有在良好的認知基礎上,才能逐步形成對教師職業的認同。其中,必然會包含著對這份職業的感情和實踐鍛煉汗水的付出。
從師范生對教師職業的認知到對教師職業的認同是一個質變的過程。培養師范生對教師職業認同,就是要培育他們對將來所從事的職業以及內化的職業角色的自我接納、自我認可程度,即對這份職業的認知、情感、體驗和行為傾向的綜合表達。這種認同不是一成不變、一蹴而就的,而是個體在與他人、環境、文化等的相互交流中逐漸形成、豐富的。它需要學生結合自身有限的教學成長經歷,將已經學到、掌握的專業知識、教學技能運用到具體的教學實踐當中,在教學成長經歷中逐漸形成對教師這一角色的認同。
安順學院是2006年2月經國家教育部批準安順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成功改建為全日制普通本科綜合型大學。學校從1938年成立黔江師范學校開始,一直致力于為地方經濟和教育事業的發展培育合格的師資力量。幾十年來,安順學院立足本校師范生的師德培養和教育,針對師資類學生的特點和規律,以師德培養教育為中心,對學生師德培養的內容和途徑進行了積極的創新和嘗試。
1.構建全校德育教育氛圍
學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突出師范特色,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宣傳力度,通過教師日常及教學中的以身作則、言傳身教,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得到人格的感召、情感的溝通和環境的熏陶,從而讓學生由自發認識到自覺實踐對高尚師德的追求。學校積極營造優良的人文氛圍,堅持“以人為本”。例如對經濟困難學生,從國家助學金的申請到學校的勤工儉學崗的照顧,再到精神的鼓勵和關心,都予以更多的人性關懷。通過生活教育、情感感召和環境教育,形成師生情感的共鳴,對師范生德育教育培養從今日做起、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
2.創新師范生師德教育新模式
為培養在校師范生將來扎根基層,教書育人,服務地方的發展,安順學院積極探索出以培養學生對職業榮譽感和職業敬畏感為重點,融學科專業理論教學和教學技能實踐培訓于一體的教育模式。
第一,注重學科專業知識教育和實踐技能培訓的有機結合。對于將來從事基礎教育的師范生而言,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更要掌握精湛的實踐技能。這關系著學生將來能否以一個合格教師的姿態走向教學崗位,承擔起教學任務和責任。安順學院在對師資類學生的教育過程中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優化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內容,改革實踐教學方法,為培養優秀的師范生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培養方式和培養途徑。通過改變傳統授課模式,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通過示范教學、名師講座、教學互動、微課教學等多途徑的授課和實訓模式,提高學生的教學能力和師德修養。
第二,注重學生對教師榮譽感的培養,增強學生對教育事業的熱愛、責任心和榮譽感。教師榮譽感是教師熱愛崗位的基礎,是捍衛教師職業神圣的忠誠衛士。教師教書育人的職業特性要求作為一名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道德榮譽,自覺做社會道德的典范,用自己良好的德性和品行來影響學生,使其向“德才兼備”的人才看齊。
師范生作為未來教師的培養對象,他們只有在特定的教學實習環節中,才有機會真正去感受和踐行教師這一職業。因此,學校期間培養他們為教育事業奉獻自己的青春和智慧的職業理想和職業榮譽感,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學院逐步注重培養師范生職業責任感和道德自評能力,按照社會所崇尚和倡導的價值標準開展一系列職業活動,如支教活動、教學實踐、模擬教學、實習活動。通過一系列活動,使學生感受職業榮譽感,讓他們充分認識到既然選擇了師資類方向,就下決心將來干好這個職業,尊重它,為它增光,因為這是尊重自己、尊重崗位、尊重社會的起碼的職業道德精神和操守。在這種內心強烈認同并滿足的狀態中,幸福地為從事教育職業而努力。通過教育,逐步增強學院師范生師德教育的可信度、吸引力和有效性,使師范生以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去感受、認識教師這個職業和角色。學院深刻認識到,只有首先培養好師范生的教師職業理想和職業榮譽感,才能保證他們以后從事教師工作的職業目標和人生價值的實現。
第三,注重對師范生職業敬畏感的培養,使學生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敬畏并不單純是指一種害怕、順從,而是為了實現人生理想、信念而對自己行為的主動限制、反省,是一種道德自律。“有敬才有畏,由敬產生畏”。
一名合格的教師,第一要敬畏課堂。對待自己的每一節課都能做到認真備課、知識準確熟練、語言表達精確,讓學生學有所得。第二要敬畏學生。敬畏學生就要善待學生、關愛學生。第三要敬畏教師這個光輝的稱號。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敬畏教師這個光輝的形象,就要做到為人師表,時時處處嚴格要求自己,為學生、為社會做出表率。只有心存具有職業敬畏感的教師,才會在多元化社會背景下的今天,守住三尺講臺這片凈土,忠于職守,做好本職工作。
具體而言,學院注重對師范生職業敬畏感的培養。第一,在認真做好教學工作的同時,注重對學生日常教育,教育學生從生活中細小的事情著手,把生活中的壓力變成自身不斷發展的動力。第二,注重師生之間建立良好的關系,對學生既嚴格要求,又關愛有加,分享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和進步的愉悅。比如每個班級都有學校優秀教師作兼職輔導員,及時與學生溝通、交流。第三,要求學校教師時刻注意自己的形象,為學生做好模范帶頭作用,做社會文明的楷模。第四,通過各種途徑的實踐活動,使學生感受教師職業的自豪感和光榮感,感受教師職業的快樂和幸福,將教師職業的敬畏感積淀為教師職業的尊嚴感,進而不斷升華為教師職業的幸福感。
[1]張曉丹.談師范生師德養成教育的關鍵[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11(10).
[2]唐凱麟,劉鐵芳.教師成長與師德修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4.
[3]傅維利.教師職業道德教育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伊文婷.師范生教師職業信仰的現狀、原因與對策[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5(4):46—49.
G718.5
A
1673-0046(2016)7-014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