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 劉曉芳
(河北大學圖書館,河北 保定 071002)
?
智慧圖書館服務模式研究
李娜劉曉芳
(河北大學圖書館,河北 保定 071002)
[摘要]智慧時代的到來對于國內高校圖書館的發展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如何在新信息環境下創新用戶服務,是智慧圖書館的服務目標,是當今圖書館的重要課題。智慧圖書館的服務模式,是當今圖書館創新、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新的理念。
[關鍵詞]智慧圖書館服務模式創新
互聯網的發展使人類的信息傳播達到了極致,給整個社會的經濟、文化、產業都帶來了巨大的影響。隨著2008年IBM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及其整體戰略的制定和實施以后,互聯網技術在智慧城市中的交通、醫療、教育、環境、經濟、金融、營銷等方面得到了廣泛應用。智慧是智慧城市的核心特征。根據2007年10月歐盟委員會發表的《歐盟智慧城市報告》[1],智慧城市基本上可以從經濟、流通、環境、人群、居住和管理六大領域來體現。第一,通過“互聯網+”,將被植入智能傳感器的城市各物體連接起來,實現對現代城市的全面感知;第二,利用云計算對海量感知信息進行處理和分析,實現網上城市數字空間與物聯網的融合,根據各種需求做出智能化響應和智能化決策或給出相應的指令[2]。
數字圖書館將形成系統管理的整合協同,在物聯網技術不斷發展的形勢下,數字圖書館的資源建設、信息素養教育和情報咨詢等工作將發生革命性的變化,其服務和管理將體現智慧性,實現無縫性和個性化。其無縫性是指將面向圖書館的服務系統直接轉變為面向讀者的智慧服務平臺,通過高效、便捷的人機交互系統,實現服務的透明性和無縫性,通過對信息和傳輸內容進行感知、分析、篩選為用戶提供個性的智慧服務。目前,學界對智慧圖書館還沒有一個確切的定義。筆者認為智慧圖書館是在信息技術基礎上的整合集群與協同管理,通過互聯網技術為用戶提供智慧化服務,從管理的角度講,它應該是當前數字圖書館概念下的一種高級發展形態。
智慧圖書館的目標是實現資源集成共享和服務集成獲取,以實現跨平臺的服務集成、跨時空的資源共享、跨部門的深度整合、跨館際的物流傳遞,使用戶在使用圖書館的過程中可以一站式獲取所需要的信息資源和服務,主要是通過集群與協同兩種模式促成資源與服務整合共享。
2.1移動服務模式
傳統的移動圖書館服務模式主要是短信和WAP服務,其內容是原有圖書館基礎服務的內容搬遷,深度方面沒有創新和突破。智慧圖書館是在原有服務的基礎上,推出二維碼、APP等服務方式和統一的信息服務平臺,以實現面向空間、時間和情境的智能化服務。
2.2空間服務模式
傳統高校圖書館的空間服務模式主要是以提供自習室、會議室和閱覽室等基本的物理空間為主要形式,而智慧圖書館除了物理空間外,提供網絡虛擬空間的信息服務,如圖書館第三空間服務和網絡信息共享空間服務。空間作為圖書館存在的重要形式,近年來逐漸得到國內高校圖書館決策者的重視。
2.3知識服務模式
傳統高校圖書館的知識服務停留在信息服務的層面,知識整合度較低,專題情報檢索服務能力相對薄弱,個性化知識服務和學科服務在圖書館服務建設中還未得到重視。智慧圖書館的知識服務是在傳統信息服務的基礎上,更強調面向用戶信息需求與所處的信息環境提供的知識產品與服務,強調參與用戶問題解決的整個過程并提供相應的解決方案,包括知識發現服務、專題情報服務、學科服務以及相應的知識產品。其主要體現在知識發現與服務平臺的構建,學科館員知識服務、專業化知識服務、參考咨詢、個性化知識服務以及知識交流社區的構建上。
2.4物聯網服務模式
當前高校圖書館應用RFID技術自助借還服務,智能館藏管理系統,自助定位和導航服務,智能預約書架和基于RFID技術的個性化用戶服務等模式。
2.5云服務模式
目前高校圖書館云服務的開展尚處于探索階段,在服務模式上以國家或地區性的大型云服務項目為主導,主要包括云數據庫、云服務平臺、云終端應用3個方面,在服務內容上主要集中在云數據庫、資源檢索與導航、聯合虛擬參考咨詢及文獻傳遞和館際互借等方面。如北大應用的CALIS外文期刊網等。
3.1以引導自助服務為基礎的創新模式
智慧圖書館的自助服務主要是基于以用戶為中心的建設理念,提供滿足用戶個性化信息需求的服務模式,體現用戶的主體地位與個性需求,保護用戶隱私,以期加強用戶的自主意識,鼓勵用戶參與。高校圖書館的常規化服務和基礎服務將主要通過圖書館的統一門口、自助服務平臺或用戶自身的終端設備實現和完成。湖南大學圖書館2012年正式啟動“讀者服務系統”,該系統由面談式服務模式、網絡虛擬式服務模式以及讀者自助式服務模式構成,檢索內容包括借書、咨詢、查新、閱覽、自習、平面圖六大部分,向在校師生提供圖書館館藏與服務信息的檢索與查詢[3]。
引導自助模式的目標是實現用戶的自主化參與服務,最大限度提升圖書館服務的智能化高效化、便捷化,實現高校圖書館資源的優化配置,構建以自助服務為導向的現代化高校圖書館[4]。其服務體系主要包括自助檢索系統、自助借還系統、自助文印系統、自助繳費系統、自助座位管理系統、研讀空間自助預定管理系統、基于FRID的自動定位系統、網絡自助服務和移動自助服務。
3.2以整合共享服務為核心的創新模式
整合共建共享模式是智慧圖書館的核心,圖書館及信息服務平臺眾多特色文獻資源和數字資源能夠互通互聯,獲取便捷。用戶在使用圖書館的過程中可以一站式獲取所需的信息資源和服務,主要通過集群與協同兩種模式促成資源與服務的整合共享。
集群服務模式包括基于平臺的服務集群和基于空間的服務集群。基于平臺的服務集群是指通過建立一個服務集成的平臺或系統,將Web服務的一站式檢索、資源獲取、信息導航、個性化定制與推送、移動服務、空間服務、參考咨詢、網上虛擬社區互動等集成一個平臺,向用戶直觀地揭示圖書館的資源與服務;而基于空間的服務集群則是指將圖書館的資源、服務、設備集成于同一個空間,以實現用戶在圖書館空間內可以一站式獲取圖書館的信息資源和服務,便捷使用圖書館的設備設施,而不需要跨空間跨部門獲取。達到圖書館集群化綜合性服務的目標,圖書館的集群化發展趨勢將表現為三大特征:整合、集群、協同[5]。
3.3以個性開放服務為重點的創新模式
智慧圖書館服務最主要的特征是針對用戶個性化信息需求的信息服務,是根據用戶環境指向特定需求的個性化服務,是無障礙轉入、無障礙溝通、無障礙交互的開放性服務。個性開放模式將用戶在虛擬環境與圖書館實體環境下的信息行為結合,將館藏文獻信息與用戶信息結合,建立能真實全面地反映用戶個性特征和需求特征的用戶系統模型,自動識別和感知用戶的當前位置及其所從事的工作學習、研究內容,實時主動地為其推送關聯信息并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個性化服務。
泛在互聯的智慧技術使高校圖書館在服務時間、服務空間以及服務方式上都得到有效延伸,透明度更髙,開放性更強。任何用戶能夠隨時隨地以任何方式無縫接入圖書館服務。高校圖書館采取個性開放的服務模式是注重用戶價值的最佳體現,強調用戶的參與交互和價值創造[6]。開放性的服務方式是塑造開放創新空間、鼓勵用戶參與、整合用戶智慧和塑造公共價值的關鍵。
個性開放服務的主要模式包括個性化知識服務和個性化的移動圖書館服務。個性化知識服務由整合集群的個性化知識發現平臺、個性化學科服務和個性化定制與推送服務3部分組成。個性化移動圖書館服務主要是基于位置和情境的移動信息服務,同時也包括移動個人圖書館服務。例如SOLOMO移動圖書館便是利用移動終端設備,基于用戶地理位置,結合社交網絡(SNS)特點,向用戶提供信息服務的一種移動服務。SOLOMO應用最大的特點是其通過與用戶情境信息的匹配來獲取用戶需求興趣資源的聚類參數,反過來推送相應資源和服務或進行發現與推薦,而不是直接滿足用戶的信息需求,在社交越是充分的條件下,獲取的用戶情境信息就越多,就越能體現服務的個性化。用戶自發建立交流空間,支持用戶在空間中的各類相關活動,實現圖書館虛擬空間和實體空間的立體互聯和高效融合。
3.4以公共智慧服務為導向的創新模式
公共智慧是人類社會各類公共主體在探索發現問題、系統解釋問題和妥善解決問題的能力狀態及其認知成果。黃幼菲認為,公共智慧服務的核心理念,就是“轉知成慧”,即指個體將客觀的、外在的、他人的、情境的知識轉化為自身的理性智慧、價值智慧和實踐智慧的過程。圖書館公共智慧服務是一種特殊的智慧服務,代表著現代圖書館職業最核心、最顯著、最本質的價值取向和終極目的,是對圖書館知識服務的揚棄和飛躍。在信息技術推動下,通過打造智慧圖書館提供公共智慧服務,是未來圖書館發展的方向。圖書館通過提供基于智能化信息技術的嵌入式、關聯式、協同式和啟發式等公共智慧服務,幫助用戶提升智慧水平,最終實現人類知識的可持續實踐價值[7]。
3.5以圖書館可視化服務為支撐的創新模式
知識可視化領域研究是視覺表征在改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之間知識創造和傳遞中的應用,是在科學計算可視化、數據可視化和信息可視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可視化技術發展的新階段。文獻是知識的載體,館藏是文獻的集合,如何促進館藏知識資源的開發利用是圖書館一直關心的核心問題。知識可視化的對象是人類的知識,目的是促進群體知識的傳播、利用和創新,其對象、目的與圖書館完全契合。因此,圖書館是知識可視化技術最適宜的應用領域之一[8],也是智慧圖書館的發展方向之一。
參考文獻:
[1]王世偉.論未來圖書館的新模式——智慧圖書館[J].圖書館建設,2011(12):1-5.
[2]王世偉.再論圖書館[J].圖書館雜志,2012(11):2-7.
[3]烏恩.智慧圖書館及其服務模式的構建[J].情報資料工作,2012(5):102-103.
[4]劉麗斌.智慧圖書館探析[J].圖書館建設,2013(3):87-89,94.
[5]嚴棟.基于物聯網的智慧圖書館[J].圖書館學刊,2010 (7):65-68.
[6]董曉霞,等.智慧圖書館的定義、設計以及實現[J].現代圖書情報技術,2011(2):76-80.
[7]楊海亞.提供公共智慧服務:大數據時代圖書館服務模式創[J].新世紀圖書館,2014(3):10-13.
[8]李小濤,邱均平,余厚強.論智慧圖書館與知識可視化[J].情報資料工作,2014(1).
李娜女,1974年生。本科學歷,副研究館員。
劉曉芳女,1971年生。本科學歷,助理館員。
[分類號]G252
收稿日期:(2015-12-01;責編:徐向東。)